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潤京華譜新篇——人文經濟視野下的北京觀察

發布時間:2023-10-18 09:07:00來源: 新華社

 

  北京城內(nei) ,縱貫南北的中軸線申遺加快推進,進而帶動北京老城整體(ti) 保護;大運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加速建設,構建新格局……這是大國首都的非凡氣度。

  在景山公園上拍攝的北京中軸線風光(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懷柔科學城,一批“大國重器”破土而出,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新高地;京西首鋼園,工業(ye) 鏽帶迸發生機活力,成為(wei) 城市新地標……這是創新發展的時代印記。

  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的首鋼滑雪大跳台(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影劇院裏,以首都北京為(wei) 創作題材的文藝作品感染受眾(zhong) ,吹響時代前進的號角;城市街巷中,“小而美”“多樣式”的文化空間拓展覆蓋,厚植人文沃土……這是以文化人的民生向度。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對北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述了“建設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wei) 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曆史與(yu) 現實交相輝映,人文與(yu) 經濟交融互動。千年古都北京正以昂揚之姿、奮進之勢,堅持不懈、矢誌不渝地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北京一係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精心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奮力譜寫(xie) 新時代發展新篇章。

  京韻悠長:傳(chuan) 承千年文脈

  “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置身景山萬(wan) 春亭,極目向北,聲韻悠悠的鍾鼓樓相向而立;向南遠眺,恢弘典雅的故宮博物院盡收眼底。

  700多年前,元代政治家、建築設計師劉秉忠,以什刹海最東(dong) 端為(wei) 基點,作一條南北向軸線。這條7.8公裏長的中軸線,貫穿南北、聯通古今,構建起北京城中正和合的城市格局,塑造出千年古都的靈魂和脊梁。

  人們(men) 在北京什刹海附近咖啡廳露台欣賞風景(6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如何在保護中更新、怎樣在傳(chuan) 承中發展,成為(wei) 古都北京的時代命題。

  2017年發布的《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傳(chuan) 承城市曆史文脈,深入挖掘保護內(nei) 涵”;2020年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麵)(2018年-2035年)》提出“加強老城整體(ti) 保護,建設弘揚中華文明的典範地區”;2023年發布的《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提出北京中軸線保護、展示、利用、監測等規劃管理要求與(yu) 策略……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老城具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和社會(hui) 價(jia) 值,規劃的重點和新城有所不同,要守住曆史文脈和胡同肌理,不能再搞大拆大建。”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主任張維說,“我們(men) 把老城保護和民生改善的目標有機統一起來,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北京老城正悄然蝶變。

  市民在北京什刹海邊下棋(6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天更藍、水更綠、胡同更有秩序,在家門口跟老友坐湖邊下棋、遛鳥,別有一番趣味兒(er) 。”家住西城區什刹海邊上的市民孟凡強感慨,“恬淡怡然的老北京之韻,又回來了。”

  作為(wei) 北京老城著名的曆史文化保護區之一,什刹海毗鄰中軸線,處於(yu) 京杭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北端點。

  從(cong) 什刹海東(dong) 岸遠眺北京鍾鼓樓(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西城區是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是能夠反映北京都城曆史變遷的代表性地區,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feng) 富。”西城區委書(shu) 記孫碩說,“我們(men) 要做老城文脈的傳(chuan) 承者,抓好中軸線申遺重點任務,推進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擦亮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文脈延綿,新城展翼。

  天安門向東(dong) 20餘(yu) 公裏,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嶄新的千年之城正乘風前行。2016年,中央首次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2020年起,北京城市副中心年度投資從(cong) “百億(yi) 級”躍升至“千億(yi) 級”,並連續4年保持這一投資強度……

  作為(wei) 北京“一核一主一副”城市空間結構中的“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正深度承接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錨定高端產(chan) 業(ye) 推動創新協同,加速打造“藍綠交織、水城共融”宜居城市,成為(wei) 千年古都又一張亮麗(li) 名片。

  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4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北京建工集團提供)

  大運河畔碧波蕩漾,萬(wan) 裏長城巍峨雄踞,西山山麓文脈綿延……2017年,北京新版總規將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列為(wei) 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三條文化帶將構建曆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ti) 空間結構,再現山水相依、剛柔並濟的曆史風貌,承載千年古都的“城市之魂”,鑄就大國首都的“文化之基”。

  位於(yu)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運河森林公園(5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文化賦能:推動創新發展

  臨(lin) 汾會(hui) 館、台灣會(hui) 館、安徽會(hui) 館……這些紮根在老城、承載曆史記憶的會(hui) 館,是北京獨特的文化“活化石”。曾經,這裏淪為(wei) 大雜院,滿目蕭條;如今,京劇、昆曲等各色演出輪番上演。“會(hui) 館演出‘小而精’,座位有限,想看還要拚手速。”東(dong) 城居民郝思苗告訴記者。

  人氣旺了,業(ye) 態新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了。

  “近年來,東(dong) 城區始終堅持‘崇文爭(zheng) 先’理念,奮力建設文脈綿延、文化繁榮、文明燦爛、文人薈萃的文化名城,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為(wei) 根基、為(wei) 底色、為(wei) 驅動的城市創新發展之路。”東(dong) 城區委書(shu) 記孫新軍(jun) 說。

  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顏料會(hui) 館,觀眾(zhong) 在欣賞由北京市曲劇團演員帶來的沉浸式北京曲劇《茶館》(7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雁棲湖畔,北京懷柔科學城,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係統數值模擬裝置等一批“大國重器”破土而出。這個(ge) 曾經以“綠水青山”為(wei) 鮮明標識的北京遠郊,已成為(wei) 全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懷柔區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基礎上,加快建設懷柔科學城、國際會(hui) 都和中國影都三張‘懷柔’名片。”懷柔區委書(shu) 記郭延紅說,懷柔利用文化資源和曆史積澱營造人文環境、激發文化動能,為(wei) 懷柔科學城國家戰略的推進積蓄澎湃力量。“從(cong) 文化自信到科技自立自強,我們(men) 要做創新發展的開拓者。”

  “悠久的中華文化、燦爛的中華文明,煥發出強大的精神動力,轉化成持久的發展動能。”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說,“在人文經濟視野下,我們(men) 要深入挖掘人文精神,將其轉變為(wei) 內(nei) 生動力,展現出新時代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和驅動力。”

  沿長安街延線一路向西,在永定河的蓮石湖畔眺望,一處擁有百年曆史的工業(ye) 鏽帶——首鋼園,迸發出無限活力。巍峨挺立的三高爐,與(yu) 棧橋、亭台、綠樹、秀池,以及滑雪大跳台融為(wei) 一體(ti) ,一幅奧運文化與(yu) 工業(ye) 遺存、曆史沉澱與(yu) 自然景觀交織的畫卷鋪陳在眼前,成為(wei) 城市複興(xing) 的新地標。

  在核心區,故宮、王府井、隆福寺三處知名文化地標構成的“文化金三角”,實現“文化、人、城市空間、產(chan) 業(ye) 經濟”融合共生發展;在京北懷柔,興(xing) 發水泥廠經過生態修複和升級改造,打造成為(wei) 高等研究機構聚集區;在京西門頭溝,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園的落成,讓傳(chuan) 承近千年、一度熄滅10年的窯火重燃……

  遊客在位於(yu) 北京中軸線的前門大街參觀遊覽(7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文化創意,與(yu) 數字智能、科技服務、新型消費等領域的交融互動,為(wei) 企業(ye) 發展注入活力,為(wei) 產(chan) 業(ye) 繁盛增添動力。北京以文化賦能經濟,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在文化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朝陽區,深入實施“文化+”發展戰略,2023年1至6月,全區2492家規模以上文化產(chan) 業(ye) 單位實現收入1489.5億(yi) 元,同比增長11.9%;在科技創新資源優(you) 勢突出的海澱區,擁有8家千億(yi) 元級企業(ye) 、31家百億(yi) 元級企業(ye) ,2022年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萬(wan) 億(yi) 元;在銘刻首都工業(ye) 時代光輝印記的石景山區,包括首鋼、京能熱電等8家工業(ye) 企業(ye) 在內(nei) 的“京西八大廠”搬遷調整工作將於(yu) 年內(nei) 全麵完成,為(wei) 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優(you) 質載體(ti) ……

  “我國經濟建設已經進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更加注重科技的推動、創意的賦能、品牌的提升。”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ju) 說,文化,是發展的增量,也是發展的引擎。以“文化+”模式打通文化鏈與(yu) 價(jia) 值鏈,成為(wei) 北京的不二選擇。

  成風化人:綻放人生精彩

  風沙漫卷,大漠茫茫。一塊漢代織錦護臂,一段淒婉動人的故事。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從(cong) 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中汲取靈感,帶領觀眾(zhong) “走”進跨越千年的時空。

  “這是一部北京新疆兩(liang) 地聯合出品的精品舞劇,是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該劇製作人、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說,“這部作品的創排,正是依托北京濃鬱文化氛圍、獨特人文環境所孕育的創作能力。”

  文化鍛造了一座城市的氣質,決(jue) 定著一座城市的品質。多樣的文化景觀,造就了城市的文化優(you) 勢。

  擁有百年曆史的吉祥大戲院、正乙祠重張啟幕,北京國際戲劇中心落成啟用,中央歌劇院劇場開門迎客,北京歌舞劇院原址重建……文藝劇院的建設、文藝事業(ye) 的繁榮,極大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生活。

  美後肆時景山市民文化中心、角樓圖書(shu) 館、紅樓公共藏書(shu) 樓……北京因地製宜打造“小而美”、多樣式的新型公共文化設施,讓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度大幅提升。

  電影《長津湖》、電視劇《覺醒年代》、京劇《李大釗》、話劇《香山之夜》、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音樂(le) 劇《在遠方》……一批體(ti) 現中國氣派、首都風貌、北京特點的優(you) 秀作品,引領時代發展之風。

  ……

  “北京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創造迭代升級的文化消費,市民百姓在擁有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時,獲得情感認同和身份認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楊乘虎說。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朱雀二號遙二液氧甲烷運載火箭,今年7月發射升空,成為(wei) 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運載火箭。“選擇在經開區創業(ye) ,是因為(wei) 這裏的人文環境和創新生態,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藍箭航天創始人張昌武說。

  在繁星戲劇村的舞台,1999年出生的山西小夥(huo) 兒(er) 王廣沉浸在角色的真摯與(yu) 浪漫中。一年前,從(cong) 吉林藝術學院表演係畢業(ye) 的他,成為(wei) 簽約“進村”的新成員。“北京就像一個(ge) 廣闊的舞台,在這裏,你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王廣說。

  在東(dong) 五環外的皮村,打工人小海喜歡讀書(shu) 和寫(xie) 詩。從(cong) 深圳到東(dong) 莞、從(cong) 寧波到蘇州、從(cong) 嘉興(xing) 到北京,36歲的小海在打工生涯中“漂”過很多個(ge) 城市。“北京的人文環境深深吸引著我,也讓我一直留下來為(wei) 之奮鬥。”小海說。

  ……

  “濟大事者,必以人為(wei) 本。”

  “正是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決(jue) 定了美的價(jia) 值。發展中國的人文經濟就是要以人為(wei) 本,向美而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德步說。

  以人文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千年古都煥發的古韻新顏,成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生動縮影;以人文之力推動時代之變,京華大地書(shu) 寫(xie) 的生動實踐,化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偉(wei) 力。

  時空交錯中,千年文脈貫通古今;曆史進程裏,人文經濟意蘊悠遠。

  文字記者:王明浩、孔祥鑫、張漫子、趙旭、楊淑君、孫蕾

  視頻記者:王明浩、孔祥鑫、孫蕾、楊淑君、張漫子、趙旭、王怡然(實習(xi) 生)

  海報設計:殷哲倫(lun)

  編輯:王黎、朱舜、戚文娟、胡碧霞、郭潔宇

  統籌:曹江濤、黃小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