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發布時間:2023-10-18 11:07:00來源: 人民日報

  內(nei) 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nei) 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ju) 措。貫徹落實這一重要部署,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其豐(feng) 富內(nei) 涵和重要意義(yi) 的認識。

  深入理解生產(chan) 和消費的辯證關(guan) 係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揭示了生產(chan) 和消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關(guan) 係。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對消費的作用,馬克思指出:“沒有生產(chan) ,就沒有消費”“生產(chan) 為(wei) 消費創造的不隻是對象。它也給予消費以消費的規定性、消費的性質,使消費得以完成”“生產(chan) 通過它起初當作對象生產(chan) 出來的產(chan) 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產(chan) 出消費的對象、消費的方式和消費的動力”。關(guan) 於(yu) 消費對生產(chan) 的作用,馬克思指出:“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chan) ,因為(wei) 如果沒有消費,生產(chan) 就沒有目的。”這主要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產(chan) 品隻是在消費中才成為(wei) 現實的產(chan) 品”“產(chan) 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後完成”;另一方麵,“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chan) 的需要,因而創造出生產(chan) 的觀念上的內(nei) 在動機,後者是生產(chan) 的前提”“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chan) 的對象,把它作為(wei) 內(nei) 心的圖象、作為(wei) 需要、作為(wei) 動力和目的提出來”。馬克思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和消費相互關(guan) 係的論述,是從(cong) 人類社會(hui) 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適應於(yu) 各種社會(hui) 形態的一般經濟規律,為(wei) 我們(men) 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提供了理論指導。

  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和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積累了運用生產(chan) 和消費的辯證關(guan) 係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豐(feng) 富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發展生產(chan) 力作為(wei) 根本任務;把適應人民群眾(zhong) 需求變化,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ye) ,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的根本目的。這是我國快速發展、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對於(yu) 生產(chan) 和消費辯證關(guan) 係的正確把握和運用,也體(ti) 現在我們(men) 黨(dang) 對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解決(jue) 上。比如,1956年,黨(dang) 的八大根據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基本完成後的形勢,提出國內(nei) 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yu) 建立先進的工業(ye) 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nong) 業(ye) 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yu) 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年,黨(dang) 的十一屆六中全會(hui) 總結正反兩(liang) 方麵的曆史經驗,在正確認識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所要解決(jue) 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hui)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正是基於(yu) 對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和解決(jue) ,黨(dang) 領導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兩(liang) 大奇跡。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並緊緊圍繞這個(ge) 社會(hui) 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這啟示我們(men) ,掌握並運用好關(guan) 於(yu) 生產(chan) 和消費辯證關(guan) 係的一般規律,對於(yu) 做好當前經濟工作依然具有重要意義(yi) 。

  擴大消費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nei) 在要求

  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立足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jue) 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擴大消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nei) 在要求。

  擴大消費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選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國際貿易和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世界經濟陷入持續低迷,西方主要國家貿易保護主義(yi) 抬頭,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減弱。近幾年,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受到衝(chong) 擊,安全風險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nei) ,更多依靠國內(nei) 市場實現經濟發展,以自身的穩定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我國擁有14億(yi) 多人口,人均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中等收入群體(ti) 規模超過4億(yi) 人,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同時,我國人均消費水平與(yu) 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斷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我國擴大消費還有很大空間。

  擴大消費是更高效率促進經濟循環的關(guan) 鍵支撐。近年來,我國消費增速減緩,消費預期較弱,擴大消費已成為(wei) 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重點。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今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提出:“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擴大消費和消費結構升級,既有利於(yu) 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打通經濟循環堵點,夯實國內(nei) 基本盤;又有利於(yu) 擴大優(you) 質商品和服務進口,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促進國內(nei)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從(cong) 而推動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需要指出的是,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並不是說投資不重要。恰恰相反,投資是內(nei) 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和增效器。當前,在我國投資需求中占主要部分的製造業(ye) 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都具有增長潛力和空間。我國一直保持較高的儲(chu) 蓄率,有條件保持適度的投資增長率和較高的投資率。擴大有效投資不僅(jin) 是促進經濟恢複和較快增長之必需,而且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但如果投資率過高,也容易引起經濟大幅度波動等問題。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其重要意義(yi) 在於(yu) 從(cong) 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出發給予投資主要功能以新定位,把擴大投資的著重點從(cong) 直接拉動經濟增長轉向優(you) 化供給結構。

  堅持綜合施策,從(cong) 各環節協同發力擴大消費

  消費處於(yu) 國內(nei) 大循環的終端,受生產(chan) 、分配、流通和消費本身以及各環節相互關(guan) 係等多種因素影響。擴大消費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從(cong) 各方麵綜合施策,打好“組合拳”。

  生產(chan) 決(jue) 定消費。消費水平和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決(jue) 定的。擴大消費的基礎在於(yu) 高質量發展,要保持大體(ti) 符合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經濟增速。當前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liang) 側(ce) 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麵在供給側(ce) 。這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等。因此,要把擴大消費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提高生產(chan) 供給體(ti) 係的質量和效益,以增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中可供分配和消費的份額,並增強其滿足消費需求、創造新需求的能力。

  分配是決(jue) 定消費的重要因素。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和財產(chan) 分配是決(jue) 定消費增速、總量和結構的基本因素。因此,擴大消費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首先,堅持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促進更充分的就業(ye) ;堅持多勞多得,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製,積極推行工資集體(ti) 協商製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製度,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體(ti) 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其次,加大稅收、社會(hui) 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增加教育、醫療、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的財政支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縮小城鄉(xiang) 、區域公共服務差距。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改善居民對未來消費支出的預期,促進消費需求擴大。

  交換(流通)從(cong) 兩(liang) 個(ge) 層麵對消費產(chan) 生作用。一是通過影響生產(chan) 進而影響消費。馬克思說:“當市場擴大,即交換範圍擴大時,生產(chan) 的規模也就增大,生產(chan) 也就分得更細。”分工細化的各個(ge) 行業(ye) 在互相提供產(chan) 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彼此提供工作崗位和勞動報酬。二是作為(wei) 生產(chan) 、分配和消費的中介而發揮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物流和商業(ye) 的發展,消費就不能實現,更談不上擴大。流通是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zheng) 、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製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製約經濟循環的關(guan) 鍵堵點。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ti) 係,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破除妨礙生產(chan)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商品、服務和要素的流動暢通。

  消費是生產(chan) 的目的,並為(wei) 新的生產(chan) 創造新的需要,是再生產(chan) 的前提和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以及收入的提高,包括生存資料、發展資料、享受資料在內(nei) 的消費資料的需求會(hui) 持續上升,消費需求的廣度、深度和高度不斷拓展。同時,相對於(yu) 投資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消費波動性比較小,可以對經濟發展起到穩定和托底的基礎性作用。當前為(wei) 恢複和擴大消費,要加快城鄉(xiang) 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營造便利消費、放心消費的環境。優(you) 化和完善消費設施,不斷提升消費便利度、舒適度、滿意度。適應消費需求新特點,拓展消費新空間,打造消費新場景,豐(feng) 富消費新體(ti) 驗。根據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動趨勢,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nong) 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製。

  (作者為(wei)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