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共青團:探索振興鄉村青年人才培育新模式
2023年9月剛開學,林子榆多了項新任務:在校園裏宣講“蜜蜂計劃”。從(cong) 美麗(li) 鄉(xiang) 村見聞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感悟,這些帶著泥土味兒(er) 的經驗,讓不少同學都好奇、羨慕。
林子榆是廣州工商學院數字媒體(ti) 技術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她宣講的內(nei) 容都來自暑假裏曆時一個(ge) 月的社會(hui) 實踐。
今年7月至8月,團廣州市委、廣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聯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金、團增城區委等舉(ju) 辦“投身百千萬(wan) 爭(zheng) 當好青年”2023廣州“鄉(xiang) 村運營青年CEO培育·蜜蜂計劃”(以下簡稱“蜜蜂計劃”)。活動期間,包含林子榆在內(nei) 的59名學員接受了1周的理論學習(xi) ,完成了3周的實踐鍛煉,為(wei) 14家從(cong) 事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的實踐基地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商業(ye) 計劃書(shu) 。
“與(yu) 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相比,我們(men) 希望培養(yang) 對象更有針對性,實踐安排更符合鄉(xiang) 村實際發展需求,讓更多有誌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潛力的年輕人成為(wei) 推動廣州‘百千萬(wan) ’工程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後備軍(jun) 。”團廣州市委副書(shu) 記李勁說。
不一樣的社會(hui) 實踐
“各位評委,你們(men) 桌上擺著的是‘紅盒子’學員帶來的產(chan) 品——苦瓜幹。”主持人說完,場下響起一陣掌聲。8月12日,“蜜蜂計劃”結營儀(yi) 式在廣州低碳總部園舉(ju) 行,第八個(ge) 上場的路演小組不僅(jin) 帶來了完善的商業(ye) 計劃書(shu) ,還將實踐產(chan) 品也帶到現場。
廣東(dong) 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與(yu) 貿易專(zhuan) 業(ye) 的範裕聰是苦瓜幹製作者之一。在校期間,他就從(cong) 學長那裏聽說了“蜜蜂計劃”,計劃最吸引他的是能有3周留在實踐基地的機會(hui) 。3周實踐鍛煉,正是“蜜蜂計劃”與(yu) 類似實踐活動最大的不同。
團廣州市委青年發展部部長嶽嘉告訴記者,在此之前,團市委曾組織過不少大學生“三下鄉(xiang) ”、返家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活動。但經過長期觀察、調研發現,社會(hui) 實踐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時間多為(wei) 1周,相對較短,學生沒有充足時間了解鄉(xiang) 村發展真正痛點。”嶽嘉說,“隨著實踐團隊增多,鄉(xiang) 村接待壓力逐漸增加,調研課題卻不能給實踐單位解決(jue) 實際問題。”
為(wei) 此,2022年起,團廣州市委聯合相關(guan) 單位組織發動“蜜蜂計劃”。嶽嘉告訴記者,之所以叫“蜜蜂計劃”,是希望學員能像蜜蜂一樣深入鄉(xiang) 村“采蜜”,沉浸式感受鄉(xiang) 村,既利用自身知識助力鄉(xiang) 村發展,又能把所見所感帶回“蜂巢”,在校園裏或者社會(hui) 上廣泛傳(chuan) 播,帶動更多年輕人將未來職業(ye) 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融合到一起。
據了解,2022年首批43名“蜜蜂計劃”學員中共有12名學生選擇繼續深造或者直接從(cong) 事與(yu) 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的領域。今年,團廣州市委聯合市、涉農(nong) 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廣泛發動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帶牽頭企業(ye) 提供項目資源支持,共組織14個(ge) 基地,為(wei) 參訓學員提供食宿保障及實訓崗位,並組織28名一線“三農(nong) ”工作者擔任導師團,為(wei) 學員提供專(zhuan) 業(ye) 化指導。
華南理工大學旅遊管理專(zhuan) 業(ye) 的梁煒怡是今年“蜜蜂計劃”的學員。她告訴記者,以往到鄉(xiang) 村的社會(hui) 實踐就是學生組隊到鄉(xiang) 村調研,能做的就是找村委會(hui) 書(shu) 記、村民、鄉(xiang) 賢、商販、企業(ye) 負責人等訪談,完成一份調研報告,“獲取到的信息以及能學到的東(dong) 西都非常淺”。
雖然是第一次參加社會(hui) 實踐活動,但林子榆也認為(wei) ,“相比於(yu) 其他類似活動,‘蜜蜂計劃’1+3的模式讓我們(men) 在實踐中有了更深的思考,培養(yang) 了我們(men) 從(cong) 根部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到鄉(xiang) 村,聚焦真問題
7月23日,範裕聰、杜允琪、林雅晴、陳泓賓、黃俊傑5名學員來到花都區梯麵鎮紅盒子莊園。這是一家供港蔬菜基地,同時具備農(nong) 業(ye) 研學、旅遊等功能。
看到這麽(me) 多年輕人願意來到鄉(xiang) 村,紅盒子莊園董事長雷軍(jun) 非常高興(xing) 。為(wei) 了讓學員體(ti) 驗真實鄉(xiang) 村運營工作,雷軍(jun) 給他們(men) 安排的住處與(yu) 員工一樣,是臨(lin) 時搭建的板房,辦公室則是由餐廳臨(lin) 時改造出來的。
這樣的安排也得到“蜜蜂計劃”班主任、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金社會(hui) 責任部總經理陳俊彤的支持。“我們(men) 與(yu) 每個(ge) 實踐基地都交代,要盡量讓學員深度參與(yu) 基地運營,避免走過場當客人。”她介紹說,組織方還提前與(yu) 各實踐基地溝通,征集運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wei) 學員商業(ye) 計劃書(shu) 的選題。
雷軍(jun) 給出的問題是,如何提升苦瓜附加值。作為(wei) 一家蔬菜供應基地,采摘夏季蔬菜受氣溫影響顯著,很多葉菜摘完沒幾個(ge) 小時就蔫了,“運輸、分揀、打包都做不了”。紅盒子莊園隻能種植苦瓜、茄子等不易受高溫影響的蔬菜。“苦瓜品質雖好但賣不上價(jia) 。”雷軍(jun) 說,團隊成員最初的想法五花八門,圍繞苦瓜想出了很多衍生產(chan) 品。
範裕聰告訴記者,為(wei) 了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案,團隊成員先到當地農(nong) 貿市場進行了調研。他們(men) 發現,鮮苦瓜零售價(jia) 格大約一斤4元,批發價(jia) 格一斤8角到1元左右。團隊成員還查閱了相關(guan) 行業(ye) 研報,找到需求點。
他們(men) 發現,市場上有種苦瓜幹賣到30元一斤。“農(nong) 場有烘幹設備,加工簡單容易實施。”範裕聰說,為(wei) 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品區分,學員還想到要差異化營銷。“現在年輕人更注重養(yang) 生,苦瓜具有降血糖、促食欲等效果,正好契合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團隊成員瞄準新中式養(yang) 生健康食品趨勢,主打一款滿足多種生活場景的便捷養(yang) 生苦瓜茶。
“學員不僅(jin) 提出了概念,還親(qin) 身試做,找到最理想的製作方法,隻取苦瓜中間的部分,苦瓜片厚度要在1厘米左右。”雷軍(jun) 驕傲地告訴記者,學員是這款產(chan) 品的聯合創始人。
林子榆在廣州市花都區馬嶺村麵對的是產(chan) 業(ye) 融合問題。
2021年,怡境文旅通過綜合運營將該村黃泥田巷打造成“喜花裏”活力休閑港,並在這裏形成了具有民俗群落、美食街、文創工坊、皮具產(chan) 品零售等功能的消費場景。2022年,第一期“蜜蜂計劃”學員為(wei) 這裏製訂了“鄉(xiang) 村集市”的完善方案,到了2023年,隨著夜市初具雛形,流量成了突出問題。如何增加人流帶動周邊民宿等消費,成為(wei) 擺在學員們(men) 麵前的挑戰。
林子榆與(yu) 小夥(huo) 伴馬上行動起來。他們(men) 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利用好抖音、小紅書(shu) 等新媒體(ti) 形式,進行短視頻宣傳(chuan) 運營以及直播。他們(men) 認真研究優(you) 秀案例,對比當前賬號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建立抖音矩陣,做一個(ge) “活力有趣的00後官方號”。
與(yu) 此同時,學員們(men) 還注意到當地不具備特色“二產(chan) ”的問題,提出要打造“皮雕設計工作室”的想法。在他們(men) 的設想裏,未來“喜花裏”將實現皮雕皮具展示、手工皮雕DIY設計、直播等功能,進一步吸引人流,帶動鄉(xiang) 村發展。
在怡境文旅“喜花裏”主理人肖國傑看來,盡管學員經驗相對不足,但鄉(xiang) 村運營的創意想法卻很有價(jia) 值。
他發現,學員們(men) 在製作商業(ye) 計劃書(shu) 的過程中,不僅(jin) 想到引進電商產(chan) 業(ye) 帶動流量,同時還進一步思考了電商產(chan) 業(ye) 如何發展的問題,並專(zhuan) 門為(wei) 皮具直播帶貨如何落地製作了完善的方案。“這讓我覺得他們(men) 真的是在嚐試解決(jue) 實際問題,而不單單隻是有想法而已。”他評價(jia) 說。
在麥田生態園實踐基地,學員們(men) 聚焦實踐基地夏季和冬季缺乏吸引遊客的遊玩項目,基地研學項目缺乏創意和趣味性的問題,提出深度開發當地櫻桃小番茄,計劃通過研發多種櫻桃小番茄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打造符合兒(er) 童審美、富有趣味的番茄博物館等方式帶動當地發展;在廣州越秀風行國家級田園綜合體(ti) 實踐基地,學員們(men) 則聚焦鄉(xiang) 村資產(chan) 閑置的問題,提出打造“共享農(nong) 場”係列產(chan) 品與(yu) 服務;在蓮花出水農(nong) 科小鎮、生態設計小鎮、廣州翼·空港文旅小鎮等實踐基地,學員們(men) 都不約而同聚焦研學與(yu) 休閑農(nong) 業(ye) 領域,為(wei) 各地打造研學路線提供了完善方案。
學員混搭+導師指導,想法更靠譜
在校大學生想象力豐(feng) 富,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經驗不足,這是不少實踐基地負責人反映的問題。為(wei) 此,“蜜蜂計劃”在學員招募過程中吸納了一部分有工作經驗的社會(hui) 從(cong) 業(ye) 人員,今年59名學員中就有14名是來自社會(hui) 相關(guan) 領域的年輕人。
在花都區綠沃川實踐基地,智能蔬菜工廠、空中草莓溫室等高新科技農(nong) 業(ye) 種植給學員們(men) 帶來了不少新奇體(ti) 驗,而這對已有5年鄉(xiang) 村企業(ye) 工作經驗的黃清華來說並不陌生。
作為(wei) 有過涉農(nong) 經曆的小組“大哥”,黃清華在實訓之初還自覺承擔起對幾名年輕人進行情緒疏導的任務,幫助其他學員盡快適應鄉(xiang) 村生活,並身體(ti) 力行地帶領幾名年輕夥(huo) 伴參與(yu) 農(nong) 業(ye) 種植的一線勞作。
陽濤是壹點科技集團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落地運營總監,他之所以來到“蜜蜂計劃”就是希望能了解更多廣東(dong) 本地有關(guan)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方麵的工作經驗。與(yu) 其他學員相比,陽濤具有更成熟的思考。實訓第一周,他就帶領小組成員完成了一份《廣州花都區梯麵鎮蝴蝶穀生態研學旅遊區實踐基地項目市場調研報告》。
陽濤所在的實踐基地是廣州市花都區梯麵鎮,發展方向是打造以嶺南竹文化、森林樂(le) 遊、精修康複、親(qin) 子旅遊為(wei) 主題的生態旅遊區及全國研學旅行示範營地、最美花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域旅遊綜合體(ti) 。
在陽濤的帶領下,學員們(men) 快速進入角色,通過網上搜尋和實地考察總結出蝴蝶穀生態旅遊區的整體(ti) 定位和運營基本情況。他們(men) 不僅(jin) 重點走訪了8個(ge) 生態景區,上網查閱了12個(ge) 景區的資料,還對蝴蝶穀生態旅遊區周圍各生態景區的傳(chuan) 統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生態和自然資源、運營基本情況等方麵進行全方位梳理。
陳俊彤介紹說:“經過這兩(liang) 期的摸索,我們(men) 感到社會(hui) 青年跟高校青年在一起是非常好的搭配。在校學生頭腦活躍,社會(hui) 青年經驗豐(feng) 富,能夠激發學員們(men) 產(chan) 生更多對鄉(xiang) 村運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思考。”
為(wei) 讓學員實踐成果更具落地可能性,不僅(jin) 學員們(men) 在努力,實踐基地的帶隊老師也傾(qing) 囊相授。周健是蓮花出水農(nong) 科小鎮荷蝦套養(yang) 項目的負責人。近年來,該實踐基地著力打造荷花與(yu) 小龍蝦套養(yang) 產(chan) 業(ye) 。
剛到實踐基地,就有學員想到了利用這一資源研發荷塘小龍蝦預製菜的想法。來自社會(hui) 青年組的學員程皙媛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廣州本地人,也是一家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運營淡水蝦的項目。
周健看到學員的小龍蝦預製菜運營方案非常高興(xing) ,但同時他也發現了方案的不足,“鄉(xiang) 村運營最重要的是差異化,但預製菜方案卻沒能體(ti) 現出荷蝦套養(yang) 的資源稟賦優(you) 勢和自身特點。”他告訴記者,希望通過實踐能讓學員學會(hui) 從(cong) 投資角度思考鄉(xiang) 村振興(xing) 問題,從(cong) 實際運營者和市場需求的本位去思考和分析落地。
程皙媛和學員聽取導師意見,在新的方案中增加了運營成本、合作對象等具體(ti) 細節,大大提高了商業(ye) 計劃書(shu) 的可行性。“這次學習(xi) 讓我吸取了很多經驗,對今後自己從(cong) 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有很多啟發。”程皙媛說。
嶽嘉表示,今年廣東(dong) 實施“百千萬(wan) 工程”(百縣千鎮萬(wan) 村工程),團廣州市委希望通過持續推進“蜜蜂計劃”,探索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人才培育新模式。今後,在組織學員實訓基礎上,還將通過組織活動宣講、推動納入黨(dang) 政主導鄉(xiang) 村青年人才培養(yang) 平台等方式,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質量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