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陸海聯通共促文明交流互鑒

發布時間:2023-10-20 11:1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弘揚絲(si) 路精神,建設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的海上絲(si) 綢之路,其目的是為(wei) 了建成“利益共同體(ti) 、責任共同體(ti) 、命運共同體(ti) ”。而共建“一帶一路”構成了“推動全球治理體(ti) 係變革”的偉(wei) 大事業(ye) 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實踐平台”。

  海洋是連接陸地的通道

  陸地是曆史長河中承載人類生命的立足之本。即便是以海為(wei) 生的民族,仍然是陸地的子民。對早期人類文明來說,海洋可以說是一種屏障和阻隔。歐洲文明的發展自稱以海洋為(wei) 底色,但是羅馬人所囊括的地中海雖然稱為(wei) 海,仍然隻是一個(ge) 內(nei) 海,它還不是大洋意義(yi) 上的海洋。隻有跨越並打通阻隔大陸與(yu) 大陸之間的海洋屏障,人類才真正認識到,我們(men) 所生活的地球實際上是一個(ge) 水球,也就是一個(ge) 被海洋所包圍的世界島。“世界島”是英國近代地理學家和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提出的一個(ge) 重要概念,他視亞(ya) 歐大陸的腹地為(wei) 樞紐地帶或者中心地帶。當今世界的國際局勢,仍然可見亞(ya) 歐大陸腹地的你爭(zheng) 我奪之勢。

  從(cong) 陸地視角看海洋,陸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是世界的邊界。而從(cong) 海洋視角看陸地,陸地始終是浮遊在海洋之上的島嶼。大航海時代之前,海洋可以說分隔著陸地,是陸地的天限。全球航行帶來了一種從(cong) 海洋認識陸地的認知革命。從(cong) 1500年到1900年初的“哥倫(lun) 布時代”消滅了海洋作為(wei) 陸地界限的認知,造就了全球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的清晰化。如《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所論,新航路的發現“給新興(xing) 的資產(chan) 階級開辟了新天地”。與(yu) 發現新大陸相比,全球航行的真正貢獻是建立了陸地間的海洋通道,世界因為(wei) 海洋的聯通成了全球世界。從(cong) 此,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ge) “新天地”。海洋聯通陸地,世界變成了環球世界,也意味著現代全球秩序的逐步形成。歐洲人越過大西洋,來到“新大陸”,發現了“新世界”。誰先找到誰,決(jue) 定了誰就擁有了地理命名等主動權,由此奠立現代全球秩序。

  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wei) 現代全球“新天地”的中心區域。歐洲人奠立的現代全球秩序伴隨著歐洲內(nei) 部列強實力的此消彼長。“新世界”的發現伴隨著歐洲列強對新大陸的占取和對舊大陸的瓜分,直至無可瓜分。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ya) 合約》標誌著以民族國家為(wei) 基礎的現代國際秩序的開端。主權國家成了現代世界秩序的基礎單位和核心原則。現代世界的曆史也是一部爭(zheng) 奪陸地和征服海洋的曆史。

  促進陸地與(yu) 海洋的聯通

  在歐洲人看來,歐洲是海洋的,中國是陸地的。歐亞(ya) 大陸的兩(liang) 端——羅馬和中國的所在地帶——在現代全球秩序的形成過程中逐步走向不均衡狀態。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人找到了踏入“大陸中國”的海洋通道。從(cong) 地理上來說,海洋聯通了各自封閉的陸地。從(cong) 政治上來說,海洋也可以封鎖彼此開放的陸地。英國通過海洋征服全球的事業(ye) ,在20世紀為(wei) 美國所繼承和發展。歐洲的哲學家黑格爾曾經預言,歐洲中心會(hui) 在未來被美國所取代;世界曆史的腳步從(cong) 地中海進入大西洋時代,將著陸於(yu) 大西洋以西的美國。美國的軍(jun) 事理論家馬漢明確表達,由於(yu) 美國是一個(ge) 比英國更大的海島,從(cong) 而可以更好地維持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海上霸權。20世紀兩(liang) 次世界大戰瓦解了歐洲的均勢體(ti) 係,也結束了歐洲主宰世界體(ti) 係的時代。400年間由歐洲主宰的全球秩序逐步轉向了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美國繼續通過海洋追求全球支配地位,建立自由主義(yi) 霸權。

  黑格爾認為(wei) ,亞(ya) 洲各國沒有超越陸地的海洋精神,缺乏征服海洋、追求利潤的商業(ye) 精神。黑格爾的世界曆史是階梯式的。中國是這個(ge) 階梯的起點也是低點,日耳曼世界則是這個(ge) 階梯的終點也是高點。黑格爾的“歐洲中心主義(yi) ”忽視了傳(chuan) 統中國非常活躍的海洋活動,對“海洋中國”的曆史所知甚少,假設中國就是被海洋所限製的陸地中國。從(cong) 地理上看,中國一直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可以說是一半陸地一半海洋的世界。從(cong) 經濟上看,傳(chuan) 統中國的海洋貿易活動實際上非常活躍,一直在共建陸海聯通的世界。假如沒有海上貿易,中國人就不能在東(dong) 南亞(ya) 發揮重要影響。從(cong) 文化上看,海上交流在中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通過海上航路,中國傳(chuan) 統的文化和觀念得以在亞(ya) 洲各國深入人心。中國的海洋活動曆來促進了地理互聯互通,推動了文明交流互鑒,創造了經濟發展繁榮。共建“一帶一路”也就是共建陸地與(yu) 海洋的互聯互通。

  當今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文明發展麵臨(lin) 諸多挑戰,“我們(men) 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切體(ti) 會(hui) 到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意義(yi) ”。共建“一帶一路”也是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倡導陸海聯通而不是搞海洋封鎖,倡導文明互鑒而不是挑動鬥爭(zheng) ,提議文明對話而不是搞對立衝(chong) 突。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一個(ge) 事關(guan) 怎樣塑造一個(ge) 美好全球秩序的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的根本精神在於(yu) 倡導“天下一家”的包容秩序而不是“萬(wan) 國紛爭(zheng) ”的敵我區分。共建“一帶一路”走過10年,促進了陸海互聯互通和全球可持續發展,也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繼續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平與(yu) 發展地帶將越來越寬,文明與(yu) 對話道路也將越來越廣。

  【作者係中山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哲學係(珠海)教授】

  陳建洪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