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見證海上往來 填補考古空白——南海西北陸坡沉船遺址等水下考古項目重要成果掃描
猶如封存百年的“時光寶盒”被打開,一段段寫(xie) 在碧波之下的曆史與(yu) 記憶,在水下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廓清。
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3項重要考古成果。
據悉,這3項水下考古發現與(yu) 研究成果,集中體(ti) 現了我國近年來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方麵取得的進展,有助於(yu) 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yu) 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展現文明交流互鑒。
見證我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往來與(yu) 文化交流——
2023年5月至6月、9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單位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開展調查,這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水下考古工作者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激光掃描記錄等方式,確認兩(liang) 處沉船的保存狀況,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
其中,一號沉船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wei) 主,推測是從(cong) 福建或廣東(dong) 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二號沉船推測是從(cong) 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運載烏(wu) 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兩(liang) 處沉船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曆史事實,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往來與(yu) 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重現元代晚期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景象——
2022年至2023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和漳州市文化和旅遊局等單位對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進行了水下考古發掘。水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水文物標本約1.7萬(wan) 件,主要為(wei) 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關(guan) 文物。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wan) 餘(yu) 件,年代為(wei) 元代晚期,為(wei) 典型的外銷貿易瓷。
在這一遺址,水下考古工作者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改良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沉船、船貨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guan) 文物的發現,重現了元代晚期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對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史等具有重要價(jia) 值。
填補我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空白——
2017年以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dong) 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在威海灣原北洋海軍(jun) 基地附近,通過水下考古調查結合造船檔案和戰爭(zheng) 檔案等研究,陸續發現定遠、靖遠、來遠三艦。
威海灣內(nei) 的甲午沉艦遺址水深6米至10米,遺址中未發現完整艦體(ti) ,僅(jin) 存的遺物呈散落分布狀態。刻有“來遠”艦名的銀勺、寫(xie) 有“來遠”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大量武器彈藥和生活用品……除出水遺物外,甲午沉艦係列考古工作探索總結了一套實踐可行的近現代沉艦考古與(yu) 保護工作方法,填補了中國海域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的空白。
記者:施雨岑、楊湛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