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你知道大熊貓“上鋪的兄弟”是誰嗎?探秘臥龍保護區“雙旗艦物種”模式

發布時間:2023-10-23 11:29: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前身是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yu) 1963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大熊貓為(wei) 目標物種的保護區之一。在這裏,大熊貓被稱為(wei) “旗艦物種”。所謂旗艦物種,指的是對社會(hui) 大眾(zhong) 具有特殊吸引力和號召力的代表性生物物種。

  在60年的保護過程中,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麵積從(cong) 最初的200平方公裏左右擴大至如今的2000平方公裏左右。2017年,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保護區在北京大學等機構科研工作的支持下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保護理念:“大熊貓+雪豹雙旗艦物種”保護策略,嚐試通過在不同的海拔層次設立不同的代表性旗艦物種,來優(you) 化保護地的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對區域內(nei) 整體(ti)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效力。

  如今六年過去了,這種模式的成效如何?一起去那裏看看。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旗艦物種,往往可以同時起到生態係統 “傘(san) 護種”的作用。它指的是,在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的重點區域,一個(ge) 合適的旗艦物種,它的活動區域往往會(hui) 涵蓋多種自然生境,以及大量與(yu) 之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動植物物種;針對該物種的保護措施,同時也為(wei) 眾(zhong) 多的其他物種提供了“保護傘(san) ”。

  保護區大熊貓的活動區域通常為(wei) 海拔2500米到3300米之間的原始森林地帶;以大熊貓為(wei) 保護對象建立的保護地,在保護大熊貓的同時,也將同區域分布的森林,以及珙桐、紅豆杉、水青樹等珍稀植物,川金絲(si) 猴、扭角羚、水鹿、小熊貓、黃喉貂等珍稀動物,一起納入了大熊貓的“保護傘(san) ”下。

  同理,雪豹的活動範圍多在海拔3300米到4400米之間的高山草甸與(yu) 裸岩中。在以雪豹為(wei) 主要保護對象劃建的保護地,除了保護雪豹之外,還同時保護了它所處海拔區域的高山草甸、流石灘、雪峰冰川等珍貴自然資源,以及同海拔分布的綠絨蒿、高山雪蓮等珍稀植物。岩羊、綠尾虹雉、藏雪雞等珍稀野生動物。

  保護區實施雙旗艦物種保護策略和分層次的保護管理模式,曆時六年,保護區內(nei) 野外種群迅速恢複。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 高級工程師 何廷美:監測表明,在臥龍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就達到了12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8種,國家保護植物69種。

  環境特殊 野生動物跨海拔遷移時有發生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雪豹被稱為(wei) 大熊貓“上鋪的兄弟”,而同海拔分布的川金絲(si) 猴則被稱為(wei) 大熊貓“隔壁的鄰居”。不過,在檢測中,科研人員也發現:這種傳(chuan) 統上以海拔層次來劃分“領地”的規律,卻經常被打破。

  畫麵中,一隻野生大熊貓攀登到海拔4200米的高山上,在皚皚雪峰中張望遊蕩。這張照片,拍攝於(yu) 四川臥龍的一座高山,是迄今發現的有影像證據的大熊貓登臨(lin) 最高海拔的記錄。

  如今,同樣是在臥龍邛崍山脈的磋磨區域,在最近一次野外調查中,工作人員從(cong) 紅外相機數據中發現,一隻雄性川金絲(si) 猴登臨(lin) 到了海拔4780米的高地。

  科研人員介紹,該點位的紅外相機原本是為(wei) 可能抵達此處的雪豹所準備。作為(wei) 自然界中演化親(qin) 緣關(guan) 係最接近人類的靈長類動物,誰也不知道它為(wei) 什麽(me) 攀登到如此之高且沒有食物的山地。

  在下一個(ge) 畫麵中,雪豹也一反常態,打破了高海拔雪線附近的常規活動路線,下山進入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熊貓和川金絲(si) 猴的棲息地,進行了三個(ge) 小時的遊覽。

  專(zhuan) 家介紹,大多數野生哺乳動物棲息的海拔範圍相對穩定。而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wei) 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多種野生動物之所以頻頻發生跨海拔遷徙,是因為(wei) 這裏是一個(ge) 海拔跨度大,擁有多個(ge) 氣候垂直帶譜的特殊區域。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大熊貓國家公園所在的區域其實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叫做中國西南山地。這個(ge) 地區有一個(ge) 非常典型的特點就是海拔跨度非常大,從(cong) 低海拔的隻有幾百米的高度一直到高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度,覆蓋了一個(ge) 非常完整的海拔帶。

  探秘大熊貓伴生物種:小熊貓

  大熊貓以萌態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事實上,作為(wei) 食肉目熊科家族中的一員,大熊貓是戰鬥力十分強大的森林猛獸(shou) 。其實,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又萌又猛的野生動物並不在少數,小熊貓就是其中之一。

  小熊貓是大熊貓最常見的伴生物種之一,長著一副溫和乖巧的麵孔,一身濃密柔軟的紅褐色毛發和一條蓬鬆的大尾巴,讓它們(men) 看起來十分可愛呆萌。如果將大熊貓與(yu) 小熊貓相比,體(ti) 型嬌小的小熊貓更為(wei) 接近“像熊又像貓”的字麵賦義(yi) ,實際上,它們(men) 才是“熊貓”這一名字最早的擁有者。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小熊貓這個(ge) 物種正式科學命名實際上是在1825年的時候,由法國動物學家居維業(ye) 正式命名的,當時被賦予的英文名就是“Panda”。它的正式命名比我們(men) 所熟知的大熊貓要早了40多年。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麵,“Panda”這個(ge) 詞,它所指代的是小熊貓,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紅熊貓。

  不管名字歸屬如何,大熊貓與(yu) 小熊貓在空間歸屬上,卻是相依相伴,如影隨形。在此過程中,它們(men) 也演化出了極為(wei) 相似的生活習(xi) 性。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比如說它們(men) 都演化出了以竹子為(wei) 主要食物的一個(ge) 特殊的習(xi) 性,同時在身體(ti) 結構上它們(men) 也都各自演化出了一個(ge) 假拇指,這個(ge) 假拇指能夠幫助它們(men) 來抓握竹子等食物。在空間的棲息地的選擇上來說,它們(men) 也都是傾(qing) 向於(yu) 比較少受人為(wei) 幹擾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的一些原始森林。

  雖然如此接近如此親(qin) 密,基因組研究結果顯示,大熊貓與(yu) 小熊貓卻並不存在實質的親(qin) 緣關(guan) 係。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在分類上來說,目前認為(wei) 小熊貓是屬於(yu) 小熊貓科的,而大熊貓被歸為(wei) 是熊科下麵的一個(ge) 物種,它們(men) 在分類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研究發現,與(yu) 小熊貓進化枝關(guan) 係較為(wei) 接近的是鼬科或者臭鼬科,它們(men) 中的代表物種黃喉貂,就居住在大、小熊貓的周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李晟:黃喉貂通常是成對或者集小群的活動,雖然體(ti) 型不是很大,但是它非常凶猛,它們(men) 集群捕食可以捕獵到比它們(men) 的身體(ti) 體(ti) 重大非常多的獵物,比如說像毛冠鹿、小麂,甚至體(ti) 型更大的野豬和斑羚一類的獵物。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