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窟列鳴沙 崖壁披五霞——走進敦煌藝術的世界
【讀書(shu) 者說】
作者:張子淩(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shu) 館副研究館員)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資深教授楊琪先生的著作《敦煌藝術通識課》,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這是一部能讓讀者近距離感受敦煌藝術的通識讀本。書(shu) 籍選取敦煌石窟藝術中的重要作品,從(cong) 壁畫、絹畫、彩塑、飛天、樂(le) 舞、建築、經卷、衣食住行等方麵,介紹敦煌藝術的精髓,並用明白曉暢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將敦煌的奧秘娓娓道來。
楊先生在從(cong) 事教學、研究工作之餘(yu) ,長期從(cong) 事大眾(zhong) 藝術普及工作。他的講述,專(zhuan) 業(ye) 而又通俗,能帶領讀者輕鬆走進敦煌藝術的世界,感受敦煌的神韻。
傳(chuan) 承之美
打開這本通識讀本,宛如穿越到了“風搖檉柳空千裏,月照流沙別一天”的敦煌。在這裏,有中國最美的石窟藝術代表——敦煌石窟。
“我們(men) 不要急急忙忙地進入洞窟,可以先站在敦煌石窟對麵的三危山上遠眺”——“你看,在旭日的照射下,那一排排洞窟,好像閃著萬(wan) 道金光。特別是那雄偉(wei) 的九層樓,輝煌燦爛,使人心動。”讀本的開篇,已動人心弦。接著,作者提出了幾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在漫漫黃沙之中,會(hui) 有如此輝煌的石窟藝術?它何時創建?何時全盛?何時衰敗?為(wei) 什麽(me) 全盛?為(wei) 什麽(me) 衰敗?這些被人忘卻了的洞窟,何時、因為(wei) 何事才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guan) 注?
這些,是一位普通讀者欣賞敦煌石窟藝術,需要進行的知識儲(chu) 備。而作者也在讀本的第一、二講專(zhuan) 門作了回答。
敦煌石窟,位於(yu) 甘肅省敦煌市境內(nei) 的鳴沙山、盤瓠丘兩(liang) 側(ce) 的峽穀中,是中國現存石窟藝術中規模最大、內(nei) 容最豐(feng) 富、風格最獨特的石窟之一。敦煌石窟始建於(yu) 北魏時期,曆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史時期的修建和擴建,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這些石窟內(nei) ,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化和藝術遺產(chan) ,是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石窟內(nei) 的壁畫、雕像、佛典等文物,具有豐(feng) 富的曆史價(jia) 值。它們(men) 是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遺產(chan) ,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風貌等重要信息,為(wei) 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同時,敦煌文化也為(wei) 研究中國與(yu) 世界文化交流、東(dong) 西文化融合等提供了重要的曆史依據和證據。
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四大文化體(ti) 係匯流的地方隻有一個(ge) ,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ge) 。而敦煌藝術是繪畫、彩塑、建築的綜合體(ti) ,是古代藝術和生活的立體(ti) 縮影,通過敦煌藝術,我們(men) 得以看見中國古人超越時代的美學創造。因此,讀懂敦煌藝術,就讀懂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曆史中殊為(wei) 重要的一處藝術文化圖景。
讀本中,作者不僅(jin) 講述了敦煌的來由,還對曆代敦煌藝術的基本特征與(yu) 傳(chuan) 承關(guan) 係作了基本梳理。如果將敦煌石窟藝術的發展比作一條河流,那麽(me) ,這個(ge) 讀本本身也是一條脈絡清晰的河流。北涼的古樸、北魏的剛健、隋代的莊重、唐代的雍容……都在讀本中一一可見。敦煌的古樸與(yu) 厚重、盛大與(yu) 雍容,在圖像中,也在文字中,又一次傳(chuan) 承下來、流傳(chuan) 開來。
流變之美
“角聲吹徹梅花,胡雲(yun) 遙接秦霞。”“漢使牧羊旌節,閼氐上馬琵琶。”這是明人楊慎描述敦煌的詞句。
盛大的敦煌,承載了數千年的文明。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liang) 關(guan) ”以來,敦煌已有2100多年的建製史。為(wei) 抗擊匈奴,漢武帝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戰役統一河西,並派張騫“鑿空”西域,通過“列四郡、據兩(liang) 關(guan) ”(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和陽關(guan) 、玉門關(guan) ),移民屯田,保證了絲(si) 綢之路貫通中西,從(cong) 而揭開了敦煌輝煌曆史的一頁。三國魏晉南北朝,倉(cang) 慈、皇甫隆先後任敦煌太守,他們(men) 抵製豪強,保護西域商旅,改進農(nong) 耕技術,使百姓蒙惠。東(dong) 晉十六國時戰火烽煙四起,但敦煌地區則相對安定,經濟繁榮,文教振興(xing) 。前秦建元二年,由沙門樂(le) 僔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ge) 洞窟,由此開啟了敦煌延續一千餘(yu) 年的藝術世界。南朝劉昭讚其為(wei) “華戎所交,一都會(hui) 也”。隋唐時期,史書(shu) 記載:“元宵燈會(hui) ,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莫高窟在唐代開鑿洞窟多達1000餘(yu) 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宋元時期,河西“民物富庶,與(yu) 中州無殊”,1016年西夏占領敦煌後的200餘(yu) 年間,敦煌石窟中亦留存了表現回鶻供養(yang) 人壁畫的豐(feng) 富而獨特的佛教藝術作品。
數千年的輝煌,要在一本書(shu) 中一一展陳,並非易事。在這本通識讀本中,楊先生一則巧妙利用了曆史時間軸,將朝代流變和敦煌的興(xing) 衰串聯起來,二則運用了大量珍貴、精美的圖片,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敦煌藝術的氣象萬(wan) 千。
書(shu) 中臻選了10個(ge) 朝代(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的250幅圖片,細數敦煌藝術千年風格的流變。石窟裏,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飛天,有“百千天樂(le) ,不鼓自鳴”的樂(le) 舞,有媲美女神維納斯的東(dong) 方曼妙彩塑,有巧奪天工的洞窟建築,有描繪善德善行的因緣故事,更有古代世俗生活的真實記錄。政治經濟、婚喪(sang) 嫁娶、衣冠服飾、休閑娛樂(le) 等方方麵麵,萬(wan) 象包羅,鮮活生動。
所有藝術門類都有它生命曆程中達到完滿發展的繁榮期,此前有一個(ge) 準備期,此後有一個(ge) 衰落期。這條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yu) 敦煌藝術也適用。明清時期,與(yu) 前朝相比,敦煌逐漸“黯淡”下來。但千年之後的今天,敦煌又在時人的保護與(yu) 重視之下,重現輝煌。這種跨越千年的流變與(yu) 生生不息,何嚐不是一種美!
藝術之美
對於(yu) 敦煌,哲學家、美學大師宗白華曾驚歎:天佑中國!在西陲敦煌洞窟裏,竟替我們(men) 保留了千年藝術的燦爛遺影。我們(men) 的藝術史可以重新寫(xie) 了!我們(men) 如夢初覺,發現先民的偉(wei) 力、活力、熱力、想象力。這一驚歎,足見敦煌藝術的感染力。
敦煌藝術融合了東(dong) 西方的佛教藝術。在通識讀本中,楊先生運用他深厚的佛學、曆史和藝術底蘊,將不同地域文化對敦煌藝術的影響融入在生動的講述中。
敦煌石窟曆經了怎樣的曆史嬗變?“千年滄桑莫高窟”和“百年血淚藏經洞”章節會(hui) 告訴讀者答案。怎樣辨認彩塑人物,不同朝代藝術風格有何不同?“頂禮膜拜佛尊像”等章節會(hui) 為(wei) 讀者說明。飛天如何一步步演變為(wei) 現今優(you) 美的形象?“能歌善舞飛天像”章節會(hui) 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壁畫講述了哪些故事,如何區分佛傳(chuan) 畫、本生畫、經變畫和因緣畫?“平生事跡佛傳(chuan) 畫”“前生後世本生畫”等章節能為(wei) 讀者揭秘。敦煌的建築有什麽(me) 特點?“石窟建築說營造”章節會(hui) 回答這個(ge) 問題。
此外,供養(yang) 人和石窟是什麽(me) 關(guan) 係?靜態的壁畫如何調動我們(men) 的感官?古代敦煌人如何貿易經商、婚喪(sang) 嫁娶、休閑娛樂(le) ?這些,都可在讀本中找到答案。
由大家撰寫(xie) 的“小書(shu) ”,與(yu) 普通普及之作不同之處在於(yu) ,在展陳事物的同時,具備理論概括與(yu) 抽象能力。讀本最後一章“石窟藝術話理論”,概括了敦煌石窟藝術的美學價(jia) 值——一為(wei) “和諧”,在敦煌石窟藝術中,色彩的搭配、構圖的完滿、布局的周到,成為(wei) 和諧的典範;二為(wei) “傳(chuan) 神”,訣竅是眼睛,在敦煌石窟藝術中每一尊佛像都是以形寫(xie) 神的典範;三為(wei) “氣韻生動”,即使隻是觀看照片,我們(men) 也能強烈感覺到敦煌石窟藝術生動的氣韻,那一尊尊飛天、一尊尊菩薩渾然天成;四為(wei) “意境豐(feng) 富”,當我們(men) 沉醉於(yu) 敦煌石窟藝術時,從(cong) 靜止的壁畫中看到了生動的舞姿,從(cong) 無聲的雕塑中聽到了美妙的音樂(le) ,這就叫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象外之意、韻外之致;五為(wei) “崇高”,敦煌藝術達成了儒家、道家、釋家都追求的“天人合一”,以飛天的藝術表現最為(wei) 典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shu) 在裝幀上亦頗費心思,封麵祥雲(yun) 燙金、流光溢彩,內(nei) 頁紙張雅致、古樸素淨。
筆者曾有幸到訪敦煌,被那裏的壯美深深震撼。敦煌藝術,不僅(jin) 是古代匠人智慧的結晶,更是他們(men) 的心靈之所,承載了他們(men) 對信仰的堅守,對生活的熱愛與(yu) 向往。無論流光如何飛逝,敦煌藝術都始終見證著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精華。
讀罷此書(shu) ,在感歎敦煌藝術瑰麗(li) 絢爛的同時,也感受了它的千年傳(chuan) 承與(yu) 流變之路。假如讀者準備前往敦煌,不滿足於(yu) 走馬觀花“到此一遊”,楊先生這本《敦煌藝術通識課》會(hui) 是一個(ge) 好的陪伴。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4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