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經濟日報金觀平:增發萬億元國債利當前惠長遠

發布時間:2023-10-26 11:06:00來源: 經濟日報

  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六次會(hui) 議24日表決(jue) 通過決(jue) 議,明確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zhai) 1萬(wan) 億(yi) 元,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後恢複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

  根據客觀形勢需要,調整預算、增發國債(zhai) ,籌集更多資金支持經濟社會(hui) 發展,是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舉(ju) 措。此前,我國曾數次增發國債(zhai) 或者發行特別國債(zhai) ,取得積極效果。這次增發國債(zhai) ,無論從(cong) 力度還是投向看,呈現出一係列重要特點。

  一是資金規模較大。增發1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後,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由3.88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4.88萬(wan) 億(yi) 元,預計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1萬(wan) 億(yi) 元是一個(ge) 不小的規模,可以有效補充財政資金,赤字率突破3%顯示出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發力的用意。同時,發債(zhai) 規模考慮了財政可持續問題,提高赤字率後,我國政府負債(zhai) 率仍處於(yu) 合理區間,風險總體(ti) 可控。

  二是投向領域重大。今年以來,我國多地遭遇了暴雨、洪澇、台風等災害,部分地區受災嚴(yan) 重、損失較大,暴露出我國在防汛防洪和救災應急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麵,仍存在較多短板弱項,需要加大建設力度,更好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加快災後恢複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關(guan) 係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安危冷暖,需要較大規模資金投入,僅(jin) 靠地方財力難以負擔。此次增發國債(zhai) 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將有力保障工作任務落實。可以說,此次增發國債(zhai) 目的明確、正當其時,充分踐行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

  三是綜合效應較強。增發國債(zhai) 資金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總體(ti) 上增強了地方財力,將緩解地方在災後恢複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方麵的支出壓力。同時,資金投入到一係列項目,也利於(yu) 帶動國內(nei) 需求,穩投資、穩增長,進一步鞏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做好增發國債(zhai) 的發行使用工作關(guan) 係重大。萬(wan) 億(yi) 元資金的分配、使用,要符合黨(dang) 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zhong) 期待,經得起時間考驗,絲(si) 毫馬虎不得,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肩負重任。

  對於(yu) 資金投向,中央明確了用於(yu) 災後恢複重建、骨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等8個(ge) 方向。各地要精準聚焦投向領域,落實“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把寶貴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此外,應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資金按規定用途使用,嚴(yan) 禁擠占挪用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

  此次國債(zhai) 主要用於(yu) 災後重建和防災減災救災項目建設,要把質量和效益放在中心位置。一方麵要盡快啟動,充分利用直達機製,做好資金撥付工作,滿足項目資金需求,加快推進項目實施,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另一方麵要科學論證、精心施工,切實推動恢複和提升受災地區生產(chan) 生活條件,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杜絕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

  增發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既利當前又惠長遠。通過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一定能夠讓受災地區河湖更加安瀾、家園更加美好、百姓更加安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