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基本特性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明確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zheng) 力強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提出,“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關(guan) 係我們(men) 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zheng) 中贏得戰略主動”“推進產(chan) 業(ye)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新時代新征程,我們(men) 要深刻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相關(guan) 重要論述,積極推進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由包括現代農(nong) 業(ye) 、現代工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在內(nei) 的各類現代產(chan) 業(ye) 構成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既要遵循一般意義(yi) 上的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的規律,大力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現代工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培育現代產(chan) 業(ye) 鏈和產(chan) 業(ye) 集群,沿著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持續推進產(chan) 業(ye) 升級和結構優(you) 化,又要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需要全麵認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應具備的基本特性,在科學的認識基礎上推動有效的建設實踐,具體(ti) 可以從(cong) 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協調性、包容性五個(ge) 方麵進行把握。
完整性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完整性是指各類產(chan) 業(ye) 門類齊全、產(chan) 業(ye) 鏈條完整、產(chan) 品品種豐(feng) 富完備、零部件配套能力強的基本特性。新中國成立以後,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為(wei) 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ye) 化曆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的奇跡,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ye) 體(ti) 係。我國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207個(ge) 工業(ye) 中類、666個(ge) 工業(ye) 小類,成為(wei) 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製造業(ye) 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工業(ye) 規模大、體(ti) 係完備和配套能力強,有利於(yu) 形成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範圍經濟,是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巨大優(you) 勢,體(ti) 現了我國經濟的韌性與(yu) 活力。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有利於(yu) 增強發展的安全性和主動權。同時,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也是一個(ge) 開放性的體(ti) 係。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這既符合我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也是構建開放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必然要求。要在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當前,圍繞建設具有完整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應從(cong) 以下方麵發力。
一是加快補齊短板。完整性就是要保持並增強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you) 勢。目前,我國在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細分行業(ye) 還有缺項,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等方麵與(yu) 國際先進工業(ye) 水平還存在差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一些關(guan) 鍵環節還受製於(yu) 人,要在鞏固傳(chuan) 統優(you) 勢領域的同時,加快補齊這些短板,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整性。
二是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深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我國勞動力低成本比較優(you) 勢逐步弱化,一些企業(ye) 開始向東(dong) 南亞(ya) 等地區轉移,存在著產(chan) 業(ye) 鏈外移以及製造業(ye) 配套能力受損等風險。要鼓勵企業(ye) “走出去”,同時在國內(nei) 建設現代核心工廠,將核心製造能力留在國內(nei) 。
三是進一步優(you) 化製造業(ye) 發展環境,堅持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重,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衝(chong) 擊下,一些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麵臨(lin) 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而一些地方簡單通過“一刀切”政策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作為(wei) 低端產(chan) 業(ye) 淘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完備性。要在鞏固傳(chuan) 統優(you) 勢領域的同時,通過現代化技術改造積極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能簡單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等同於(yu) 低端產(chan) 業(ye) 和落後產(chan) 業(ye) 而要求其退出。
四是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尤其是注重產(chan) 業(ye) 園區、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不斷完善產(chan) 業(ye) 園區和產(chan) 業(ye) 集群的發展環境,強化各類企業(ye) 技術經濟聯係,提高產(chan) 業(ye) 協作配套能力,鞏固和強化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完備性。
先進性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先進性是指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中的各類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處於(yu) 前沿狀態的基本特性,要求產(chan) 業(ye) 大量采用先進的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方法,符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趨勢,總體(ti) 呈現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新興(xing) 技術特征。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需要不斷提高產(chan) 業(ye) 的技術先進性,確保產(chan) 業(ye) 在技術和市場方麵保持領先地位。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高地,讓創新深深紮根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土壤中。著力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新時代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技術先進水平不斷提高,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斷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也要看到,我國整體(ti) 技術水平先進性尚有待提高。從(cong) 創新投入看,雖然近年來研發投入大幅增長,但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累計研發投入規模還不足,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較低。從(cong) 研發產(chan) 出看,在專(zhuan) 利量、技術方向覆蓋麵和領域內(nei) 均衡性等方麵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對外依存度較高。總體(ti) 上看,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底層技術開發能力仍欠缺,一些企業(ye) 處於(yu) 模仿創新和正向設計能力形成階段。對照新型工業(ye) 化的要求,我國製造業(ye) 質量效益與(yu) 世界製造強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創新效能仍需加力提升。要大力推動製造業(ye) 優(you) 化升級,不斷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當前,圍繞建設具有先進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應從(cong) 以下方麵發力。
一是深化科研體(ti) 製改革。不斷提高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大力弘揚企業(ye) 家精神,全麵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培育更多產(chan) 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ye) ,不斷壯大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群體(ti) 。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強化高水平自主技術要素供給,推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強化需求和場景牽引,高質量建設一批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和中試、應用驗證平台,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台。提升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工程,突破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前瞻謀劃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yu) 儲(chu) 能等。
二是積極探索有效投資機製。適度超前加大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尤其是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建成布局完整、技術先進、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ti) 係。
三是建立完善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評估製度。加快實施針對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等的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圍繞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電力能源裝備、船舶與(yu) 海工裝備、工業(ye) 母機、高端醫療裝備和現代農(nong) 機裝備等領域,積極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努力在關(guan) 鍵領域突破一批帶有創新性、標誌性的裝備。
四是大力發展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以智能製造為(wei) 主攻方向,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通過數字技術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促進平台經濟和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和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賦能專(zhuan) 項行動,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加快工業(ye) 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五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為(wei) 抓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工業(ye) 化體(ti) 係。建設綠色製造體(ti) 係和服務體(ti) 係,提高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下大氣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加快工業(ye) 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guan) ,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以能源革命和綠色製造為(wei) 突破口,構建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現代綠色低碳能源體(ti) 係和以綠色製造為(wei) 主體(ti) 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安全性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安全性是在統籌產(chan) 業(ye) 發展和產(chan) 業(ye) 安全、統籌開放發展和經濟安全的前提下,保證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基本特性。建設具有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通過“自主”的方式達到“可控”進而實現“產(chan) 業(ye) 安全”的目標。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角度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是指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關(guan) 鍵環節具備較強的把控力,對鏈條上的各環節、各主體(ti) 、各要素具有控製力和影響力,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平穩運行,在特殊時期保障基本安全。這既涉及原料、零部件、生產(chan) 設備、機械裝備等實物資產(chan) 的供應,也涉及技術、軟件、知識產(chan) 權等無形資產(chan) 的供應。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產(chan) 業(ye) 鏈的全球化布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為(wei) 基本邏輯,在全世界範圍尋找最優(you) 生產(chan) 方案。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明顯上升,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局部衝(chong) 突持續發酵,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未來全球製造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格局將朝著區域化、本土化、數字化等方向加速調整和重塑。產(chan) 業(ye) 安全風險日益上升為(wei) 重要議題,各國都開始謀求建立獨立自主、安全可控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在此背景下,我國麵臨(lin) 如何確保產(chan) 業(ye) 安全、增強發展主動權的重大挑戰。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要求統籌好發展與(yu) 安全,積極探索在開放型經濟體(ti) 係下有效提升國家產(chan) 業(ye) 安全水平、提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的有效路徑。
一方麵,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對標《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數字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反對保護主義(yi) ,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以國內(nei) 大循環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zheng) 中的強大競爭(zheng) 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培育更多產(chan) 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ye) ,促進我國產(chan) 業(ye) 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在全球市場中提升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
另一方麵,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找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環節,深入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工程。著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實現高端芯片、操作係統、新材料、重大裝備等核心技術的率先突破,全麵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有效推進強鏈補鏈穩鏈。積極開展重點領域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調查和產(chan) 業(ye) 安全評估,完善產(chan) 業(ye) 安全管理體(ti) 係,尤其是建立權責清晰、多部門緊密協作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管理體(ti) 係。強化產(chan) 業(ye) 安全政策對我國製造業(ye) 發展規劃、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反壟斷等經濟政策製定實施的指導和協調作用。
協調性
產(chan) 業(ye) 體(ti) 係本身是一個(ge) 複雜的經濟係統。這個(ge) 係統由技術、資金、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組成,並在空間組合和時間連接的相互作用下,發展形成具有複雜結構的生態體(ti) 係。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協調性是指在產(chan) 業(ye) 結構演化過程中,各類生產(chan) 要素有機組合、各類企業(ye) 高度協同、各產(chan) 業(ye) 之間有效配合、產(chan) 業(ye) 鏈條各環節有序承轉、實現區域合理布局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運行狀態特性。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必須構建要素高效配置、產(chan) 業(ye) 有機協調的體(ti) 製機製,進而推動產(chan) 業(ye) 門類之間、區域之間、上下遊環節之間、大中小企業(ye) 之間、資金技術勞動力各要素之間的高度協同耦合,實現實體(ti)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產(chan) 業(ye) 結構呈現出高級化、合理化演進趨勢。
提高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協調性,是解決(jue) 區域和產(chan) 業(y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nei) 容。沒有協調發展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個(ge) 環節就不能有序承轉聯通,供給和需求無法高效動態平衡,國內(nei) 大循環就無法暢通無阻,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也就不能有效相互促進。新時代以來,我國推動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無論從(cong) 三次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和就業(ye) 比例關(guan) 係、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改造以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方麵看,還是從(cong) 區域協調發展、企業(ye) 成長過程方麵看,都表明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向高級化、合理化發展。
需要看到的是,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協調性方麵還存在一些問題: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的市場化對接融合機製和服務體(ti) 係尚不健全,科技創新的要素和成果還不能很好地為(wei) 實體(ti) 經濟發展服務;實體(ti) 經濟在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中的支撐作用還不夠強,實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與(yu) 虛擬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不平衡,存在經濟“脫實向虛”趨勢,金融業(ye) 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還不夠強,金融業(ye) 和實體(ti) 經濟產(chan) 業(ye) 之間資金循環存在堵點和淤點;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建設還有待推進,貿易成本高、要素流動成本高問題較為(wei) 明顯,基於(yu) 區域主體(ti) 功能定位和比較優(you) 勢的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還有待完善,城鄉(xiang) 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還比較顯著;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水平有待提高,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程度不夠,現代服務業(ye) 同先進製造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融合有待深化。針對這些問題,需促進實體(ti) 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提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協調性。
一是深化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體(ti) 製改革,不斷加強和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製,形成從(cong) 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完整的創新體(ti) 係,努力修補技術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化之間的鏈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二是深化教育體(ti) 製改革,重視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產(chan) 業(ye) 工人。加大力量培養(yang)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複合型人才,形成實體(ti) 經濟吸引這些高素質人才的體(ti) 製機製。
三是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ti) 係,暢通金融和實體(ti) 經濟的循環,健全實體(ti) 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製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ti) 經濟的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四是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yun) 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xing) 數字產(chan) 業(ye) ,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先進製造業(ye) 集群。進一步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利用數字技術對製造業(ye) 、服務業(ye) 、農(nong) 業(ye) 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改造,大力開拓數字化轉型場景,不斷培育發展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
五是大力推進未來產(chan) 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有效協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ye) 。推動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著力推動現代服務業(ye) 同先進製造業(ye) 、現代農(nong) 業(ye) 等深度融合。
六是加快構建國內(nei) 統一大市場,促進各類產(chan) 業(ye) 要素有效流動配置。基於(yu) 主體(ti) 功能區定位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完善高新園區、產(chan) 業(ye) 園區的功能和布局。
包容性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包容性是指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內(nei) 的現代產(chan) 業(ye) 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
技術創新在促成產(chan) 業(ye) 現代化、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會(hui) 影響收入分配格局。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數字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發達國家大多呈現出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的趨勢。國外數字經濟發展已經表明,數字技術廣泛應用過程中會(hui) 給就業(ye) 和收入分配帶來衝(chong) 擊:明星企業(ye) 占有了絕大部分利潤、數據和市場份額;相對於(yu) 資本要素所得勞動收入份額持續下降;數字技術對操作性技能勞動者替代引發收入分配極化趨勢。在我國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中,要大力推進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推動產(chan) 業(ye)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引導科技人員開展負責任的研究與(yu) 創新,促進共享發展。具體(ti) 而言,更加積極地消除城鄉(xiang) 之間、社會(hui) 不同人群之間的數字鴻溝,更加主動地推動數字技術在不同行業(ye) 、不同地區、不同群體(ti) 中的應用,建立適合新就業(ye) 形態的職業(ye) 技能培訓模式,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水平,使數字經濟紅利更好惠及大眾(zhong) 。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製度體(ti) 係,通過分配製度的完善提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包容性,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群慧 倪紅福 作者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