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大國糧倉”,中國大學生交出“青年方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尹希寧 記者 張藝)拿起麵向世界發聲的麥克風之前,王潔更習(xi) 慣於(yu) 麵對計算機反複驗證實驗數據,和團隊成員琢磨著怎麽(me) 讓機器人更好地服務於(yu) 糧食倉(cang) 儲(chu) 作業(ye) 。
從(cong) 電子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專(zhuan) 業(ye) 埋頭鑽研的碩士研究生,到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揭榜掛帥”專(zhuan) 項賽特等獎獲獎團隊負責人,再到走上世界青年發展論壇“應對氣候和糧食危機”主題論壇的演講者,王潔邁出了青年助力國家糧食安全的三大步。
讀大一時,王潔從(cong) 科研導師彭倍教授口中得知,導師在做一項“從(cong) 小家到大家”的項目。彭倍教授說,自己在幼年時期曾經曆過忍饑挨餓的時候,後來留學深造回國後,他組建起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與(yu) 無人係統神農(nong) 鼎團隊,立誌用糧儲(chu) 科技守住更多人家中的糧缸,也守住整個(ge) 國家的大糧倉(cang) 。
在項目的吸引下,包括王潔在內(nei) 的八名學生加入了研發智能倉(cang) 儲(chu) 機器人的團隊,王潔還成為(wei) 團隊負責人,負責總體(ti) 技術路線及機器人功能設計。
真正進入課題組之前,王潔對糧食安全的了解大多來自於(yu) 種糧領域,通過新聞報道了解袁隆平院士等農(nong) 業(ye) 工作者,在田間地頭反複實驗,不斷提升國家糧食產(chan) 量。那時候,王潔也希望,自己能夠延續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在儲(chu) 糧領域不斷深耕,讓全國甚至全世界都能看到智能倉(cang) 儲(chu) 機器人作業(ye) 方案。
研發初期,王潔團隊針對糧食倉(cang) 儲(chu) 行業(ye) 開展市場調查,發現用戶管理方更看重成本低、高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並且希望機器人能夠適配多種形態的糧倉(cang) ,在不同的環境溫度下高效地儲(chu) 存多種類糧食。而對一線儲(chu) 糧工人而言,上手快不快、使用是否便捷則是關(guan) 鍵。
這也意味著,做這件“端牢14億(yi) 中國人飯碗”的事兒(er) ,既考驗技術的先進性,也考驗老百姓的實用性。
帶著市場調查結果,王潔團隊利用大量課餘(yu) 時間紮進了實驗室,把腦海中的機器人模型變成可落地、可推廣、可複製的產(chan) 品。
然而,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並沒有王潔想象中那麽(me) 簡單。他坦言,團隊原本希望用最基礎的卡爾曼濾波算法解決(jue) 糧倉(cang) 粉塵環境帶來的噪聲幹擾問題,實際操作過程中則在導師彭倍的指導下改進了幾十種算法,才將建模精度控製在毫米級別。
突破算法局限隻是第一道關(guan) ,第二道關(guan) 是糧倉(cang) 實地測試。王潔還記得,當看到後台顯示出機器人作業(ye) 時糧麵的三維數據結構圖“非常漂亮”時,他覺得,“我們(men) 真的用學到的知識把機器人儲(chu) 糧的場景實現了”。
據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與(yu) 無人係統神農(nong) 鼎團隊提供的資料,2017年以來,團隊相繼研發出智能入倉(cang) 機器人、智能扡樣機器人和智能施藥機器人,覆蓋糧食倉(cang) 儲(chu) 的全鏈條,銷售額突破千萬(wan) 元。
其中,已投產(chan) 上市的智能入倉(cang) 機器人相較於(yu) 傳(chuan) 統模式,效率提高700%,智能入倉(cang) 機器人的扡樣效率則提高了1000%。未來五年,團隊還計劃還計劃新增超2500台機器人。
剛加入團隊時,王潔習(xi) 慣於(yu) 稱自己為(wei) “理工科學生”,如今他會(hui) 時不時地在聊天的過程中提到“我們(men) 從(cong) 事糧食行業(ye) 的”。在身份的轉變中,王潔也逐漸從(cong) 學習(xi) 研發中意識到,“糧食安全不僅(jin) 關(guan) 乎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更是全世界的根本命脈。”
眼下,王潔剛剛結束第十八屆“挑戰杯”競賽“揭榜掛帥”專(zhuan) 項賽擂台賽。“我是第一次參加世界青年發展論壇,也是第一次登上國際舞台。”他期待著,在國際舞台上分享農(nong) 業(ye) 發展和糧食安全相關(guan) 的知識,與(yu) 更多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攜手,為(wei) 世界糧食安全做出青年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