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走進沙漠,就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沙漠”

發布時間:2023-11-02 10:5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也許是巧合,安徽財經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張騫與(yu) 曆史上那位持節西行的漢代勇士同名同姓,他們(men) 都曾穿過戈壁黃沙,不過這裏的主人公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研究生。

  “我是2000年千禧年出生的,‘千’剛好和‘騫’字同音。爺爺說我出生時的6月是‘馬月’,‘騫’字下麵剛好是‘馬’。”張騫向外人解釋自己名字的由來,“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絲(si) 綢之路,父母希望我能學習(xi) 他吃苦耐勞、甘於(yu) 奉獻、不辱使命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也能不畏困苦,百折不撓。”

  兩(liang) 年前的夏天,張騫懷揣著夢想與(yu) 希望,背上行囊,踏上遠行列車,來到距離學校4800多公裏的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皮山農(nong) 場中學,開啟了一段終生難忘的追夢旅程。

  近日,安徽財經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招募工作剛剛完成,張騫告訴學弟學妹們(men) :“一年時光匆匆掠過,如果讓我描述支教這一年,‘收獲’與(yu) ‘成長’可能是最重要的關(guan) 鍵詞,支教是磨煉更是收獲,很開心,我曾照耀過別人!”

  剛踏上這片土地,張騫便遇到水土不服的難題。“因為(wei) 這裏就在沙漠邊上,風沙大、氣候幹燥,流鼻血、嗓子痛、嘴巴起泡都是常事。”身體(ti) 上的不適,她未放在心上,隻想盡快見到那些孩子。

  “剛來的時候,孩子們(men) 正好放暑假,我很期待見到他們(men) ,又害怕自己能力不夠教不好他們(men) ,總希望自己做點什麽(me) 幫助到他們(men) 。”到達服務地後,張騫主動要求參加皮山農(nong) 場中學組織的“青藍共進”師徒結對活動,課上聆聽、課下求教,仔細研究數學教學大綱,認真備課、寫(xie) 教案,隨時向師傅請教。

  至今,張騫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跟皮山農(nong) 場中學四年級(17)班51名學生見麵的情景。“一雙雙清澈的大眼睛齊刷刷地看著你,小身板也挺得筆直。”她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這群可愛的孩子。

  可張騫沒想到,自己被班上學生長長的名字“打倒”了,“七八個(ge) 字的名字很正常,有的字數更多”。為(wei) 了能快速記住他們(men) ,“我一有時間就拿起名冊(ce) 點名,記孩子的長相、坐的位置,不斷重複、加深印象”。開學不到半個(ge) 月的時間,她就能準確地叫出班級每一名學生的名字了。

  “同學們(men) 在家裏燒過水沏過茶嗎?”為(wei) 了上好數學廣角活動課程《沏茶問題》,張騫從(cong) 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將全班分成了13個(ge) 組,並為(wei) 每個(ge) 小組準備教學卡片,讓孩子們(men) 借助生活事例,體(ti) 驗探索數學知識,逐步發現其中的奧秘。

  從(cong) 課堂把握到教學內(nei) 容設計,甚至到每一個(ge) 知識點的授課方式,事無巨細,張騫都力求完美。“在皮山,我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這裏的老師都很熱情,讓我學到了很多。”與(yu) 學生不斷磨合後,張騫也逐漸找到了教學的方法和節奏,她被皮山農(nong) 場中學推薦參加2022年兵團中小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師級複賽,並獲得師市一等獎的榮譽。

  備課、上課、聽課、批改作業(ye) 、處理學生日常事務以及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張騫每天的工作安排都滿滿當當的。漸漸地,她的授課方式更加靈活、遊刃有餘(yu) ,孩子們(men) 也越來越喜歡這位外地來的“張老師”,經常給她寫(xie) 信和小紙條:“張老師對不起,我這次考得不好,下次一定努力!”“謝謝您,生病了還給我們(men) 上課!”“老師您每天累嗎?”“謝謝您的幫助,給我們(men) 上數學課還教我們(men) 語文、糾正我們(men) 英語發音。”“我數學比以前好了,我一定會(hui) 好好學習(xi) 。”

  “大大小小的信和紙條看起來非常普通,字裏行間卻流露出學生對老師的喜愛。這一張張小紙條,我一直珍藏著,讓我更加明白支教的責任與(yu) 使命。”張騫說。

  在皮山,張騫深切地感受到,無邊無際的沙漠阻隔不了孩子們(men) 求知的渴望,相對不便的交通阻擋不了他們(men) 對外麵的向往。張騫經常給孩子們(men) 講述外麵世界的精彩,為(wei) 他們(men) 架起通向外麵世界的“橋梁”,播撒夢想的種子。

  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獲取更多的知識,張騫聯合安徽財經大學青年誌願者協會(hui) 發起了“漠上花開”愛心助學活動,將師生捐贈的800餘(yu) 冊(ce) 書(shu) 籍、文具用品等物資送到孩子們(men) 手中。

  “今天,收到了學習(xi) 用品和書(shu) 本,很開心。我知道這是遠在4000多公裏外的大學生哥哥姐姐們(men) 對我們(men) 的鼓勵,我一定會(hui) 努力讀書(shu) 考上大學,也幫助跟我一樣的學生!”當時,四年級學生艾孜海爾·麥麥提艾力在日記本上寫(xie) 下了自己的感受。

  一年時間裏,張騫在小小的講台上為(wei) 孩子們(men) 講述大大的世界,也在孩子們(men) 渴望知識的眼神中感悟誌願服務的意義(yi) 。

  為(wei) 了提升孩子們(men) 的綜合素質,張騫與(yu) 支教團其他同學一起開設特色社團和興(xing) 趣班。他們(men) 組建乒乓球社和朗誦社,覆蓋皮山農(nong) 場中學17個(ge) 班級,累計教授課程160餘(yu) 課時。張騫利用課餘(yu) 時間展示乒乓球接發球技巧、打法等,同時為(wei) 孩子們(men) 介紹中國女排運動員的事跡,弘揚頑強拚搏的體(ti) 育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支教老師不僅(jin) 要扶智,更要扶誌。我走進沙漠,就是為(wei) 了讓孩子們(men) 未來能夠走出沙漠,幫助孩子們(men) 堅定理想信念,勇敢追逐夢想,讓‘大漠之花’盡情綻放!”張騫說。

  時至今日,張騫時常還會(hui) 想起與(yu) 遠方那群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非常懷念這段時光收獲的感動與(yu) 溫暖,激勵著我不斷前行!”離開皮山農(nong) 場中學一年多來,張騫依然會(hui) 收到孩子們(men) 關(guan) 於(yu) 學習(xi) 的“遠程提問”,在讀研課餘(yu) ,繼續在線上給孩子們(men) 答疑解惑。

  在校期間,張騫一直品學兼優(you) ,先後獲評全國優(you) 秀西部計劃誌願者、兵團優(you) 秀西部計劃誌願者、“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榮譽。返校後,通過大小分享會(hui) ,她向在校學生講述支教的點滴故事,期待更多的青年力量加入誌願服務。

  金義(yi) 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