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她”力量鬆綁 讓更多年輕女性逐夢科學

發布時間:2023-11-09 15: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3年諾貝爾獎湧現了4位女性獲獎者,與(yu) 往年相比含“她”量頗高,體(ti) 現出近年來越來越多傑出女性走到科學舞台中央的趨勢。這正是科學家們(men) 在“她”論壇上探討的話題。

  11月6日,第六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在當天下午舉(ju) 行的“她”論壇上,科學家們(men) 以“樹立‘她’榜樣,激發新活力”為(wei) 主題展開探討,與(yu) 會(hui) 者認為(wei) ,女性的智慧與(yu) 力量是科研領域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要提高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以下簡稱“STEM”)領域的參與(yu) 度,除了營造更為(wei) 寬鬆的職場環境外,還應讓成功女科學家多發聲,擴大行業(ye) 模範的正麵影響,給予女性科研工作者繼續前行的勇氣。

  科學界性別差距仍然存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黨(dang) 組成員兼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在論壇開幕致辭中介紹了一項數據:中國擁有女科技工作者近4000萬(wan) 人,占全國科技工作者總數四成以上。她說:“從(cong) 廣袤的宇宙到微小的細胞,從(cong) 國之重器到芯片,從(cong) 古生物王國到量子世界,女性都是重要的參與(yu) 者和貢獻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提到,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係列支持女科技工作者的政策舉(ju) 措,為(wei) “她”力量鬆綁。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將女性科研人員申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年齡限製由45周歲放寬到48周歲,極大鼓舞了廣大女科技工作者。此外,浦江創新論壇女科學家峰會(hui)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AI女性菁英論壇”等國際交流平台,為(wei) 女性科研人才提供了更高層次、更多元化、範圍更廣的交流機會(hui) 。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世界各地的STEM領域,性別差距仍然存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世界需要更多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女性就是最大的“未開發群體(ti) ”。

  博科娃分享了一組全世界範圍內(nei) 的數據:女性從(cong) 小就會(hui) 在STEM教育方麵受到阻礙,1/3國家仍未實現小學入學率的性別平等,女童和婦女仍然占失學兒(er) 童、文盲的大多數;科研崗位的女性占比為(wei) 33%,在科技領域任領導崗位的女性隻占24%;根據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與(yu) 男性相比,女性研究人員的職業(ye) 生涯較短、收入較低,在高知名度的期刊中發表文章不充分,在晉升當中常成為(wei) 被忽視的一方。

  博科娃說,女孩和婦女為(wei) 科學研究帶來多樣性和新的視角,“我們(men) 要從(cong) 實驗室、會(hui) 議室開始,讓(更多)女性參與(yu) 進來”。

  讓更多女科學家發揮榜樣力量

  2021年沃爾夫醫學獎得主琳妮·馬奎特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教授,也是該校的“科學界女性科學家主席”。大學畢業(ye) 時,她發現周圍沒有一位生物學研究員是女性。於(yu) 是,她在去羅切斯特大學深造時,就立誌要承擔起教導女性的職責。“我們(men) 必須設立榜樣,讓女孩們(men) 能夠得到指導;要鼓勵各個(ge) 領域有天賦的女性堅持下去。”馬奎特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曉風也認為(wei) ,如果從(cong) 小就有機會(hui) 接觸科學家,會(hui) 對人生選擇有很大的幫助。小學時,曹曉風在一次科普活動中見到了當時從(cong) 課本上了解到的科學家茅以升,“第一次近距離見到一位科學家,對我後來能從(cong) 事科研活動影響很大,所以我自己也特別願意跟學生們(men) 分享科學經驗,鼓勵他們(men) 參與(yu) 到科學事業(ye) 中”。

  曹曉風從(cong) 事的是植物科學研究。據她介紹,成立於(yu) 2013年的中國植物生理與(yu) 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hui) 設有女科學家分會(hui) ,每年組織一次學術年會(hui) ,而成立這個(ge) 分會(hui) 的原因,就是希望大型學術會(hui) 議能夠進一步向女性科學家敞開大門。

  “之前也有不少優(you) 秀的女性有能力做這個(ge) 報告,隻是沒有受邀的機會(hui) 。我們(men) 就組織了這樣一個(ge) 團體(ti) ,讓年輕的學術領頭人或團體(ti) 展示她們(men) 的科研成果。”曹曉風說,在這個(ge) 過程中,她們(men) 得到了認可、建立了人脈,自信心大大增加。現在,這個(ge) 領域中有非常多的女性科學家成長為(wei) 領軍(jun) 人物。

  據了解,該女科學家分會(hui) 除了組織學術年會(hui) ,還舉(ju) 辦“女科學家進校園”活動,10年中已在全國舉(ju) 辦了50多次演講、科普活動,吸引了3.5萬(wan) 多名聽眾(zhong) ,讓眾(zhong) 多師生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師生有機會(hui) 接觸到科學家,並向她們(men) 提問。

  “每個(ge) 人都是一個(ge) 好的榜樣。”曹曉風希望女性科學家能拿出時間、精力,在自己事業(ye) 成功的基礎上,培養(yang) 更多的年輕女性,讓她們(men) 能夠從(cong) 事科研工作。

  別讓育兒(er) 成為(wei) “絆腳石”

  在“她”論壇上,有多位科學家談到了婚戀、家庭和育兒(er) 問題。與(yu) 會(hui) 者認為(wei) ,女性需要更完備的育兒(er) 支持係統。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科學衛星總體(ti) 研究所副所長陳雯提到,在她40歲生寶寶前並未感到太多的性別不平等,可以和男性一樣去工作,有了寶寶後明顯感到不一樣了。“我們(men) 需要更合理的育兒(er) 政策支持,這也有助於(yu) 消除招聘中的性別歧視。”陳雯說。

  作為(wei) “她”論壇上為(wei) 數不多的男性科學家之一,199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邁克爾·貝裏也分享了個(ge) 人經曆和觀點。貝裏的妻子是生物學家,她不希望因為(wei) 孩子而停止工作。當時,大學裏的托育園隻接受18個(ge) 月以上的孩子,考慮到妻子的實驗室不適合帶孩子,身為(wei) 理論物理學家的貝裏承擔起了帶孩子的責任。

  貝裏說,從(cong) 6周到18個(ge) 月,他的兩(liang) 個(ge) 孩子都是他在辦公室帶大的,這在當時還很少見。後來,貝裏係裏的其他同事也學他的樣子,把孩子帶到辦公室裏。“我強烈推薦給其他男同胞,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場所帶孩子。在產(chan) 假、陪產(chan) 假這些製度性的安排之外,你們(men) 個(ge) 人層麵也可以作出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