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體育+文旅+鄉村振興+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石頭”小鎮變身攀岩打卡地
11月8日,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hui) (公開組)攀岩項目比賽在廣西馬山縣舉(ju) 行。作為(wei) 競賽場地,位於(yu) 該縣古零鎮初級中學的攀岩館經過改造煥然一新,為(wei) 迎接全國選手做好了準備。
來到這裏的人很難想到,山石叢(cong) 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讓馬山縣“因山而窮、因山而困”。如今,隨著攀岩、山地馬拉鬆、山地自行車等山地戶外運動的興(xing) 起,馬山縣走出了一條“體(ti) 育+文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變得“因山而美、因山而富”。
馬山縣文化廣電體(ti) 育和旅遊局局長黃旭進介紹,為(wei) 了發展鄉(xiang) 村旅遊,馬山縣與(yu) 國家體(ti) 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溝通協商,成功爭(zheng) 取到首屆中國-東(dong) 盟山地馬拉鬆賽的舉(ju) 辦權。辦賽過程中,馬山縣將美景、美食、民俗、公益扶貧融合,山地戶外運動的魅力和效應讓馬山找到了一條發展新思路。
2017年5月,中國-東(dong) 盟攀岩精英挑戰賽在馬山縣的三甲屯開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38名專(zhuan) 業(ye) 選手和攀岩愛好者參加。“中國登山協會(hui) 成員看到這裏的自然岩壁後,直誇‘幹淨、整潔,非常適合發展攀岩項目’。”黃旭進回憶,2017年8月,在國家體(ti) 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登山協會(hui) 和當地政府的推動下,全國首個(ge) 攀岩特色體(ti) 育小鎮落戶馬山縣。
位於(yu) 馬山縣古零鎮的攀岩特色體(ti) 育小鎮主要由4個(ge) 村落組成。10年前,村民的房屋破舊不堪,道路泥濘,垃圾和汙水隨處可見。為(wei) 實現攀岩小鎮建設目標,當地政府聯合專(zhuan) 業(ye) 部門和企業(ye) 進行環境配套改造,實施攀岩小鎮一期建設。
改造後的喬(qiao) 老村被譽為(wei) “水車之鄉(xiang) ”,鱗次櫛比的小樓白壁烏(wu) 簷,綠樹成蔭,是集住宿、餐飲、娛樂(le) 、觀光、農(nong) 事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新型鄉(xiang) 村旅遊區。每到周末,前來摘果賞花或體(ti) 驗水上娛樂(le) 和騎遊的遊客絡繹不絕。
喬(qiao) 老村小都百屯還探索公司和村民共建共享的資產(chan) 收益模式,2015年成立小都百旅遊服務公司,設立董事會(hui) ,確定“土地租金、勞力薪金、信貸+人力入股”的經營模式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收益、統一分配”的管理模式。2021年,喬(qiao) 老村小都百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鄉(xiang) 村體(ti) 旅模式被世界旅遊聯盟評為(wei) 旅遊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功案例。
體(ti) 育賽事的舉(ju) 辦、攀岩特色體(ti) 育小鎮的打造,讓馬山縣的相關(guan) 文旅產(chan) 業(ye) 得到長足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xiang) 工作。
2018年,在政府的推動下,古零鎮羊山村附近建起了飛拉達攀岩基地,在外務工的梁方玲被羊山村村委會(hui) “召回”,成為(wei) 攀岩基地的安全員。隨著工作的改變,他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
之前,梁方玲在建築工地上打零工,一年中隻有過節才能回來,陪伴家人的時間隻有幾天。現在,他會(hui) 根據接待遊客的需要和預約,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不僅(jin) 能每天陪伴在家人身邊,每月還能拿3000元的工資。對於(yu) 梁方玲來說,“工作地點離家800米”,這800米是他幸福生活的保障。
3年前,25歲的古零鎮居民黃頂峰也返鄉(xiang) 到飛拉達攀岩基地當起了安全員。他發現,隨著產(chan) 業(ye) 的發展,當地很多年輕人在大學、技校時偏向於(yu) 選擇文旅、運動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如今,攀岩基地項目已經拓展到皮劃艇、親(qin) 子飛拉達等多個(ge) 項目。
“我們(men) 希望將攀岩這個(ge) 品牌擦得越來越亮。”黃旭進表示,未來會(hui) 將“攀岩”打造成小鎮IP,同時培養(yang) 人才,推進“體(ti) 育+”產(chan) 業(ye) 鏈延伸,進一步豐(feng) 富“體(ti) 育+”的內(nei) 涵,真正把馬山打造成戶外運動者的天堂。
本報南寧11月8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瑞璿 記者 謝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