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點上建設“高度的文明”
【讀經典 學理論】
作者:趙佳佳(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電子科技大學基地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men) 黨(dang) 曆來重視文化建設,矢誌不渝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在馬克思主義(yi) 發展史上,經典作家圍繞“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hui) 的素質”“資本的文明麵”“現代文明的支柱”等對文明的本質尤其是資本主義(yi) 文明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高度的文明”等概念。重溫相關(guan) 論述,對於(yu) 我們(men) 進一步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nei) 涵具有重要意義(yi) 。
文明是“實踐的事情”。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把文明放在人類曆史演進的宏大背景中考察,認為(wei) 文明是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形成的,脫離人類的實踐活動,一切文明和關(guan) 於(yu) 文明的理解都是空談。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文明程度的提高,這是工業(ye) 中一切改進的無可爭(zheng) 議的結果,文明程度一提高,就產(chan) 生新的需要、新的生產(chan) 部門,而這樣一來又引起新的改進”。這不僅(jin) 在本質上把文明還原為(wei) 實踐範疇,而且指明了文明演進的動力。正因為(wei) 實踐是文明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在批判蒲魯東(dong) 的《貧困的哲學》時,明確把“已經獲得的生產(chan) 力”比喻成“文明的果實”。
文明的一切進步源自人的實踐活動帶來的生產(chan) 力的增長,但這絕不意味著文明僅(jin) 是一種單純的物質生產(chan) 活動,因為(wei) “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chan) 和物質交往的人們(men) ,在改變自己的這個(ge) 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chan) 物”。就此而言,文明內(nei) 在地包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結構。列寧在1897年提及農(nong) 民問題時指出,“農(nong) 民的個(ge) 人自由和農(nong) 民家庭的尊嚴(yan) ,即人的最高福利,沒有這種福利,任何文明成就都不可能達到”,突出強調了人的自由和尊嚴(yan) 之於(yu) 文明的地位。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來重視以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dong) 同誌滿懷豪情地說:“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ge) 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進程中,鄧小平同誌要求,“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物質財富要極大豐(feng) 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feng) 富”。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也有精神生活的豐(feng) 裕富足,這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本質規定。
文明是“社會(hui) 的素質”。在《關(guan) 於(yu) 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ge) 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總和。”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必然在一定的社會(hui) 關(guan) 係中展開,作為(wei) 人的實踐結果的文明也必然在一定的社會(hui) 條件中生成,體(ti) 現為(wei) 一定的社會(hui) 結構和秩序。恩格斯指出,文明是“社會(hui) 的素質”,這是對文明的社會(hui) 屬性的揭示——處在一定社會(hui) 關(guan) 係中的人,總是能夠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創造出異彩紛呈的文明成果。
正因看到不同文明“帶有因種族、國家、語言、各時代的風俗習(xi) 慣和裝束而形成的特殊色彩”,馬克思竭力以超越“歐洲中心論”的眼光看待東(dong) 方社會(hui) ,在《給〈祖國紀事〉編輯部的信》中,馬克思嚴(yan) 肅批評了那種把西歐資本主義(yi) 起源的論述推廣到一切國家的想法,認為(wei) “一定要把我關(guan) 於(yu) 西歐資本主義(yi) 起源的曆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曆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men) 所處的曆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路”,“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hui) 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hui) 給我過多的侮辱)”。這些論述,借闡明文明的社會(hui) 性,強調了各民族文明的特殊性。
正是基於(yu) 對中國國情和中華文明特殊性的深刻把握,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帶領人民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新征程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的曆史和現實,解決(jue) 中國問題,形成中國理論,確立文化主體(ti) 性,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勞動者是“現代文明的支柱”。馬克思恩格斯在《神聖家族》中說,“曆史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群眾(zhong) ’的思想和活動”,“隨著曆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zhong) 隊伍的擴大”。這闡明了人民群眾(zhong) 在文明創造中的主體(ti) 性作用。列寧在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俄國革命和建設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高度肯定勞動者的主體(ti) 地位,他指出,“無產(chan) 階級用事實表明,它是而且隻有它才是現代文明的支柱”,“沒有這些新的勞動者隊伍,現代的文明社會(hui) 一天也不能存在”。
把勞動者作為(wei) “現代文明的支柱”,是對人民群眾(zhong) 文明創造主體(ti) 地位的形象表達。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群眾(zhong) 史觀的堅定信奉者。毛澤東(dong) 同誌指出:“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民作為(wei) 曆史的創造者,不僅(jin) 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zhong) 不僅(jin) 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這充分揭示了人民在創造文明中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撐作用。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堅持人民主體(ti) 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真心拜人民為(wei) 師,誠心向人民學習(xi) ,虛心向人民求教,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全體(ti) 人民都滿腔熱情地投身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wei) 大進程中去。
利用“資本的文明麵”,超越資本主義(yi) 文明基本缺陷,建設“高度的文明”。馬克思充分肯定資本主義(yi) 的文明作用,他提出“資本的文明麵”的概念,認為(wei) 資本主義(yi) “同以前的奴隸製、農(nong) 奴製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yu) 生產(chan) 力的發展,有利於(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發展,有利於(yu) 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十月革命後,麵對蘇俄經濟文化落後的現實情況,列寧認為(wei) 必須“架設起從(cong) 資本主義(yi) 舊社會(hui) 通往社會(hui) 主義(yi) 新社會(hui) 的橋梁”,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中,他提出,“社會(hui) 主義(yi) 能否實現,就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yi) 最新的進步的東(dong) 西結合得好壞”。
在肯定資本主義(yi) 為(wei) 人的發展帶來有利條件的同時,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進一步強調這隻是虛假的“文明表現”:“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也可以說勞動本身的生產(chan) 力)的任何增長……都不會(hui) 使工人致富,而隻會(hui) 使資本致富。”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更是憤怒地指出,“肮髒,人的這種墮落、腐化,文明的陰溝(就這個(ge) 詞的本義(yi) 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指明資本主義(yi) 文明是一種以戕害人的生命和扼殺人的發展為(wei) 代價(jia) 的文明,它不僅(jin) 對國內(nei) 工人階級露出“文明暴行”,也在半開化國家和殖民地現出“野蠻本性”。為(wei) 把人從(cong) 資本主義(yi) 的泥淖中解放出來,實現每個(ge) 人自由全麵的發展,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闡述了共產(chan) 主義(yi) 的文明特征,即建立在個(ge) 人全麵發展和他們(men) 共同的、社會(hui) 的生產(chan) 能力成為(wei) 從(cong) 屬於(yu) 他們(men) 的社會(hui) 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ge) 性。列寧更進一步指出:“隻有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才能夠達到而且真正達到了高度的文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曆史地、發展地、辯證地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hui) 存在的各類資本及其作用。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下,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chan) 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發揮資本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必須認識到,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規範和約束,就會(hui) 給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辯證認識各類資本的作用及其限度。必須堅持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麵提升資本治理效能,充分發揮其發展生產(chan) 力、創造社會(hui) 財富、增進人民福祉的作用,使其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發揮積極效能。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0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