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人才下沉一線 “真刀真槍”破解企業痛點

發布時間:2023-11-13 10:2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為(wei) 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ye) ,我們(men) 真是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夠對接到‘大咖’資源現場指導,短短3個(ge) 月時間,幫助我們(men) 一步步朝著‘少走彎路、節約成本’的發展願景邁進。”安徽省蒸穀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嚴(yan) 偉(wei) 龍是位70後創業(ye) 者,也是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入皖行動”的受益者。

  前不久,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入皖行動”——科技經濟融合創新發展論壇在合肥舉(ju) 辦。此次論壇是中國科協年會(hui) 服務地方建設科創高地係列活動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入皖行動”階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這場論壇的主題分享環節,嚴(yan) 偉(wei) 龍用30分鍾的時間脫稿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他創辦的企業(ye) 生產(chan) 團隊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團隊從(cong) 缺技術、缺人才的“一窮二白”局麵起家,試水打造水稻育種、產(chan) 品研發、設備製造等產(chan) 業(ye) 板塊,瞄準蒸穀米精深加工的主攻方向。但隨著產(chan) 品不斷升級迭代,企業(ye) 遇到卡脖子技術和生產(chan) 難題,迫切需要進一步了解產(chan) 品深層次機理,講清楚產(chan) 品功能和人體(ti) 健康的關(guan) 係。

  轉機出現在今年。新春伊始,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入皖行動”拉開帷幕,中國科協聚焦安徽省核心產(chan) 業(ye) 征集了14個(ge) 領域73項重大產(chan) 業(ye) 、重點企業(ye) 科技需求,組織全國學會(hui) 對需求進行認領。在6月初的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入皖行動”啟動會(hui) 上,合肥、蕪湖、銅陵、滁州等9家市科協主席作城市發展、“雙招雙引”宣介,主動對接全國學會(hui) 。

  正是在這次活動中,嚴(yan) 偉(wei) 龍向滁州市科協表達了“尋求國內(nei) 碳水化合物研究領域專(zhuan) 家幫助”的想法。1周後,當地政府、安徽省科協幫助對接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該學會(hui) 理事長楊月欣表示願意提供幫助。

  嚴(yan) 偉(wei) 龍迫不及待地坐高鐵前往北京拜訪,在對方會(hui) 議間歇,嚴(yan) 偉(wei) 龍抓住機會(hui) ,道出企業(ye) 訴求並發出邀請。

  兩(liang) 個(ge) 月後,楊月欣一行專(zhuan) 家在安徽省科協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魏軍(jun) 鋒陪同下來到小崗村,深入蒸穀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考察生產(chan) 工藝、產(chan) 品特性。調研團隊針對產(chan) 品營養(yang) 價(jia) 值、口感、包裝等方麵提出意見,並指出企業(ye) 存在產(chan) 品機理不清晰、產(chan) 品科學闡釋不科學等現實問題。

  嚴(yan) 偉(wei) 龍至今記得,在調研後舉(ju) 行的座談會(hui) 議中,大家討論的內(nei) 容並不“務虛”,而是開門見山,直指如何幫企業(ye) 解決(jue) 困難。有一位專(zhuan) 家指出:“我們(men) 會(hui) 幫助你們(men) 講好、提煉好產(chan) 品科技含量、科技研發故事,未來將故事告訴中國乃至全球的消費者,實現產(chan) 業(ye) 升級,為(wei) 健康中國服務。”

  “如何將科技、產(chan) 業(ye) 和消費者3個(ge) 點相結合,為(wei) 企業(ye) 提供‘把脈’服務,是一個(ge) 課題。”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yang) 與(yu) 健康所研究員向雪鬆也參與(yu) 了此次調研。在對接過程中,他決(jue) 定利用本單位資源,幫助企業(ye) 開展產(chan) 品成果鑒定和澱粉特性預實驗,再對產(chan) 品健康功效、健康消化特性進行挖掘提升。

  最終,經過商討,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決(jue) 定聯合蒸穀米公司開展碳水化合物機理、蒸穀米營養(yang) 評價(jia) 、蒸穀米糖代謝、健康低糖主食研發等項目,將企業(ye) 的科研從(cong) 工藝層麵轉向機理研究。

  “對於(yu) 中小微企業(ye) 而言,自建實驗室、引進人才隊伍成本較高,通過合作,可以借助科協資源開展定向性研究,企業(ye) 既節省時間,也節約試錯成本。”在嚴(yan) 偉(wei) 龍看來,“入皖行動”相當於(yu) “紅娘”,方便企業(ye) 對接科技資源,也為(wei) 企業(ye) 科技研發提供保障。“這種合作不是‘一錘子買(mai) 賣’,希望合作能夠常態化,逐步深入解決(jue) 企業(ye) 問題。”

  向雪鬆介紹,自己此前經常在醫學、食品、金融領域開展業(ye) 務交流,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入皖行動”要想開展得更精準,跨學科、跨領域、跨層次、跨區域的合作和交流必不可少。

  “企業(ye) 、行業(ye) 標準和學界理論有差別,消費者觀念和行業(ye) 生產(chan) 標準也存在差異。希望科協通過類似活動,讓學會(hui) 了解企業(ye) 科研基礎和產(chan) 品從(cong) 無到有的全過程,從(cong) 而更了解行業(ye) 發展和消費者需求,幫助成果轉化。”在向雪鬆看來,在應用科學領域,青年科學工作者要深入社會(hui) 和產(chan) 業(ye) ,洞悉消費者需求,在實踐中為(wei) 自己科學發展確定方向,深度對接地方經濟產(chan) 業(ye) 。

  嚴(yan) 偉(wei) 龍有臨(lin) 床醫學學科背景,成立企業(ye) 以來,他一直重視科研創新,每年至少投入銷售額的2%用於(yu) 研發。他呼籲,希望未來能提升“入皖行動”的活動覆蓋麵,關(guan) 注更多中小微企業(ye) 、民營企業(ye) 和初創企業(ye) ,瞄準這些企業(ye) 缺技術、缺創新要素的“痛點”,將企業(ye) 發展的創新鏈路打通。

  “入皖行動”是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的縮影。在當天的論壇以及采訪環節,業(ye) 內(nei) 和學界專(zhuan) 家針對學會(hui)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等問題進行熱議。

  中國營養(yang) 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蔣燕也曾去過滁州鳳陽縣。2020年至今,蔣燕和團隊先後將科技成果引入湖北襄陽、江西宜春、浙江台州等地,為(wei) 企業(ye) 提供科技谘詢、技術評估、人才培養(yang) 等服務。在她看來,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要想開展得更紮實,可以從(cong) 3方麵破題:

  一是建立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學會(hui) 的三級聯動機製,在基層建立學會(hui) 服務站;二是增加學會(hui) 科技服務團的隊伍規模,根據地方產(chan) 業(ye) 需求細分指導方向,通過多元方式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服務能力;三是搭建專(zhuan) 家學者和地方企業(ye) 直接對話的平台。

  “我注意到,有很多青年博士參與(yu) 服務,和企業(ye) 負責人一起‘頭腦風暴’。因此,科研必須和企業(ye) 生產(chan) 實際相結合,並且深度、長期、常效開展合作,而不是‘淺嚐輒止’,才能為(wei) 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業(ye) 人才培養(yang) 搭建平台、提供土壤,也能持續解決(jue) 企業(ye) 更多瓶頸問題。”來自中國金屬學會(hui) 的車彥民談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東(dong) 北大學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廷安長期關(guan) 注固廢資源利用等問題,幫企業(ye) “把脈問診”。論壇舉(ju) 辦當天,在主題演講結束後,他饒有興(xing) 趣地聆聽了紡織有機纖維等知識介紹。他告訴記者,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學會(hui) 觸類旁通、舉(ju) 一反三,學會(hui) 跨界、交叉科研,才能更全麵地服務地方。

  “近年來,中國科協著力強化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啟動了‘入魯行動’‘入湘行動’‘入皖行動’等活動,讓科技有效服務區域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當天論壇上,中國科協黨(dang) 組成員、書(shu) 記處書(shu) 記王進展在致辭時說,希望全國學會(hui) 科技服務團進一步聚焦靶心,圍繞企業(ye) 科技需求,細化服務,紮實推進智力、人才、成果項目落地;希望試點城市進一步細化配套政策,與(yu) 科協共同探索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希望進一步拓展開創協同的創新生態,探索長期的、標誌性的融合活動品牌,動員更多科技工作者,吸引更多創新要素落地生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