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江與城相融 人與江共生——江蘇南京著力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

發布時間:2023-11-13 11: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健

  江山開壯觀,風日澹清秋。秋日的幕府山,樹木蔥蘢,登高遠眺,隻見澄江似練,江船如梭,八卦洲和江北新區盡收眼底。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位於(yu) 長江流域的城市,也是江蘇省唯一跨江發展的城市。

  千百年來,這裏的水脈與(yu) 文脈交融,滲透進城市血脈。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是這座城市與(yu) 生俱來的曆史自覺。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南京市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重要講話精神為(wei) 根本遵循,主動扛起為(wei)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多作貢獻的重要使命,在全國大局中審視和把握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功能價(jia) 值,努力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核心示範區和長江流域璀璨明珠。

  守好生態底色 與(yu) 綠為(wei) 伴揚清波

  金秋暖陽,江風陣陣。穿行在江北新區濱江大道上,一路林園相映、錦帶相連,臨(lin) 江而建的揚子江生態公園更是蘆葦搖曳,鷺鳥翩飛。健步、野營、打卡……這裏儼(yan) 然成為(wei) 南京人“臨(lin) 江、觀江、親(qin) 江”的新地標之一。

  很難想象,十年前這裏還是另外一番景象。曾經,這裏集聚了近50家修造船相關(guan) 企業(ye) ,切割軋鋼噪聲不絕於(yu) 耳,混凝土攪拌站、養(yang) 殖場、砂場散布其間,風一吹,沙塵漫天,雨一來,滿地汙漬。

  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wei) 代價(jia) 。2016年以來,南京牢牢把握“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導向,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著力推動“生態進、生產(chan) 退,治理進、汙染退,高端進、低端退”,以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格局重塑,引領帶動生態環境、產(chan) 業(ye) 結構、城鄉(xiang) 麵貌變革。

  為(wei) 了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南京市浦口區整治違法違規項目47項,其中拆除船廠、養(yang) 殖場等38項,拆除建築物約13萬(wan) 平方米,清除水泥地坪、砂石地坪等150萬(wan) 平方米,複綠麵積約170萬(wan) 平方米,恢複生態岸線約11公裏。如今,沿江兩(liang) 岸從(cong) 過去的“煙囪聳入雲(yun) ”,悄然變身“江景一時新”。

  浦口區的生態蝶變是南京嗬護長江生態的一個(ge) 縮影。禁止在長江幹支流岸線1公裏範圍內(nei) 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汙染長江流域環境、破壞長江流域生態應當承擔相應侵權責任……今年1月1日,《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實施,該條例明確,堅持長江岸線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推進沿江綠色產(chan) 業(ye) 帶建設,統籌安排沿江產(chan) 業(ye) 和港口、過江通道、取排水口等布局,實現綠色發展。

  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是“長江入蘇第一洲”。為(wei) 進行生態修複,江寧區對新濟洲島上1123戶居民進行“生態移民”。自此,這座洲島開啟休養(yang) 生息模式,全麵退出生產(chan) 生活功能。近年來,當地率先探索“整體(ti) 性、原生態、係統化”的濕地保護新路徑,優(you) 化濕地係統的自然演替,退耕還濕、退漁還濕,為(wei) 更多動植物提供有利生存環境。

  候鳥是檢驗生態的“晴雨表”,它們(men) 正用腳步為(wei) 長江生態“點讚”。“在今年的一次鳥類調查中,我們(men) 驚喜地發現,棲息在這裏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臉鴨已經增長至上萬(wan) 隻!”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成員陳聖說。

  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離不開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過去五年,南京以年均1.7%的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的經濟增長,鋼鐵、石化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ye) 比重下降9.8個(ge) 百分點,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分別提升17.7個(ge) 、8.6個(ge) 、2個(ge) 百分點。

  生態築基,帶來一江清水、兩(liang) 岸碧綠。統籌“治汙”“治岸”“治漁”,南京28條入江支流水質達標率連續三年保持100%,生態岸線占比由66.2%增至80.3%,觀測到的江豚數量增加近1/4,林木覆蓋率增至31.95%、連續五年居全省第一。

  擦亮文化品牌 與(yu) 古為(wei) 新競豪邁

  在秦淮畫舫上領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秀麗(li) ,在街巷展館裏奔赴文博奇妙之約……不久前,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南京長江文化旅遊節從(cong) 另一個(ge) 視角展現了金陵風雅的時代新貌。

  黃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奔湧不息的長江在南京段留下了豐(feng) 厚的文化遺產(chan) 。如何讓長江文化“活起來”,考驗著這座城市的文化擔當。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久前,南京啟動編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長江文物保護利用專(zhuan) 項規劃綱要,“點線麵”有機結合,加快構建多層次國家文化公園功能體(ti) 係。在當地長江文化公園建設版圖中,既有幕燕濱江風光帶、浦口火車站、龍江船廠等核心點位,也有沿江城市主軸、魅力江岸、八卦洲大橋等條塊布局。

  由點及麵、統籌聯動,在長江文化發展戰略上,南京全麵拉開城市“文化骨架”,以大氣魄、大手筆、大規劃推動文化要素風貌串聯、整體(ti) 成勢,也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京段建設有了更多的著墨敷彩之處。

  為(wei) 了讓陳列在長江沿線的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南京用“微改造”方式推動曆史街區活力再現。2021年,位於(yu) 長江北岸的浦口火車站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啟動建設。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周琦教授團隊受邀參與(yu) 項目,經過9個(ge) 月的實地調研勘察,摸清了片區的“文化家底”。

  漫步於(yu) 浦口火車站曆史風貌啟動區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印有風雨連廊造型的“浦口火車站街區”標識,18棟老建築陸續完成改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朱自清筆下的熱鬧場景將被複刻再造,浦口火車站街區特色自有市集品牌——大馬路市集正處於(yu) 孵化階段,擬借助非玩家角色互動及《背影》情景劇等表現手法,還原曾經發生在浦口火車站的曆史事件與(yu) 故事,帶領遊客重溫“背影”的場景。

  數字賦能,讓長江文化有了全新的呈現形式。2022年起,南京先行探索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yun) 平台,打造數字時代綠色集約可持續的“雲(yun) 上文化長江”。探索數字長江文化傳(chuan) 播和運營發展新模式,南京正著力“深描”新時代長江美麗(li) 圖景。

  如今,世界文學之都、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書(shu) 店之都”……一個(ge) 個(ge) 響亮的文化符號彰顯著這座城市獨特的印記。從(cong) “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的南京,也正以越來越鮮明的長江元素,向著“強富美高”的新目標闊步前行。

  堅持以文惠民 與(yu) 時偕行開新局

  “蹲南京博物院中秋預約票”“音樂(le) 台人多到鴿子都沒地方站啦”“南京真的是‘人、從(cong) 、眾(zhong) ’啊”……十一期間,南京文旅市場火爆出圈,1618萬(wan) 人次遊客彰顯了城市的獨特魅力。

  文化在發展中才能更顯活力。在南京,長江不僅(jin) 是一條瑰麗(li) 的自然江河,還是一條厚重的文化江河,更是一條生機勃發的時代江河。

  近年來,南京堅持以文惠民,依托豐(feng) 厚的長江文化資源,深度推進文旅融合,讓長江千年文脈和現代城市文明有機融合、和諧共生,推出一批符合現實基礎和社會(hui) 發展需求的特色文旅產(chan) 品,積極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媽媽,快看,好多頭江豚在江麵上跳躍!”秋日周末,南京市小學生周思佳在媽媽的帶領下,登上“長江傳(chuan) 奇”號遊輪,學習(xi)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看長江兩(liang) 岸新景新貌。

  “長江傳(chuan) 奇”號遊輪,是南京曆史上首艘,也是長江下遊首創的濱江遊輪。2021年開通以來,南京以船為(wei) 媒,首次將沿線燕子磯公園、八卦洲、南京長江大橋、浦口火車站等10餘(yu) 個(ge) 景點串聯起來,打造別樣的旅遊體(ti) 驗,成為(wei) 遊客們(men) 爭(zheng) 相打卡的“網紅路線”。

  在長江文化公園戰略布局中,南京十分注重濱江岸線的建設與(yu) 發展,越來越多親(qin) 水平台、江岸景觀成了市民、遊客休閑娛樂(le) 的新選擇。濱水棧道、集市廣場、觀演草坪……長江兩(liang) 岸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如今,開窗入畫、推門步景,已成為(wei) 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

  南京開埠後開辦的當時全國最大的食品加工廠和記洋行、中國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寧省鐵路、第一座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公鐵兩(liang) 用橋南京長江大橋……3000米長的南京鼓樓區下關(guan) 濱江岸線被譽為(wei) 最具曆史人文底蘊的“黃金岸線”。

  近年來,當地把這段寶貴的岸線打造成立體(ti) 史書(shu) 。刻滿時代印記的綠皮火車被改造成包廂閱讀空間;岸邊的國學空間裏,研學活動與(yu) 讀書(shu) 會(hui) 一場接著一場……一幀幀活化的曆史場景,讓當年老下關(guan) 的生活一幕幕鋪陳開。

  南京旅遊的長江文化特色正日益凸顯。“很多遊客喜歡到江邊看日落,坐輪渡到浦口打卡老火車站,看朱自清筆下《背影》發生的場景。”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夏軍(jun) 介紹。今年長江文化旅遊節期間,南京各地舉(ju) 辦了超過80項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動,上演話劇、音樂(le) 劇、喜劇、舞劇等140餘(yu) 場。

  以文惠民、以文興(xing) 業(ye) 。為(wei) 進一步強化長江文化的影響力和品牌效應,南京市進一步放大長江文化的經濟效益,謀劃做強長江文化帶的產(chan) 業(ye) 鏈條,向全世界展示長江文化的魅力。滔滔長江,在一座城市持久而深情地注視和呼喚中,愈發生機盎然。長江南京段,正日益成為(wei) 長江流域的璀璨明珠。

  ■數說

  南京28條入江支流水質達標率連續三年保持100%,生態岸線占比由66.2%增至80.3%。

  今年長江文化旅遊節期間,南京各地舉(ju) 辦了超過80項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動,上演話劇、音樂(le) 劇、喜劇、舞劇等140餘(yu) 場。

  過去五年,南京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分別提升17.7%、8.6%、2%。

  數據來源:南京市相關(guan) 單位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 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