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載寫就橘頌新篇章——華中農大四代科學家秭歸接力啟示錄之一
在湖北秭歸,有兩(liang) 尊銅像,一尊是偉(wei) 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另一尊是被當地百姓稱為(wei) “橘翁”的章文才。
2000多年前,屈原為(wei) 故鄉(xiang) 秭歸寫(xie) 下名篇《橘頌》,“後皇嘉樹”“獨立不遷”,千百年來秭歸始終帶著橘的印記。
章文才是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教授,1962年他第一次走進秭歸,隨後的60餘(yu) 年間,這所學校的4代科學家接續奮鬥,讓秭歸真正戴上了“中國臍橙之鄉(xiang) ”的桂冠。
在秭歸縣郭家壩鎮鄧家坡村村民何明國家裏,一棵百年老樹見證了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大半個(ge) 世紀的默默奉獻。
1978年,章文才為(wei) 這棵老樹嫁接上了從(cong) 國外引進的羅伯遜臍橙枝芽,當年結出的果子就賣了200多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可觀的收入;2004年,這棵樹上又嫁接了章文才的學生鄧秀新院士培育的倫(lun) 晚臍橙,新品種每年可賣七八千元,“好的果子可以論個(ge) 賣”。
這棵不斷開枝散葉的老樹,也映射了鄧家坡村的變遷,因橘而興(xing) ,成為(wei) 秭歸甚至湖北第一個(ge) 臍橙“億(yi) 元村”。
60多年來,秭歸就是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柑橘研究的試驗田,在那裏,靠著不斷創新的栽培、貯存、運輸技術,催生了一幅小小柑橘和12個(ge) “億(yi) 元村”的神奇畫卷,崛起了我國首個(ge) “四季有鮮橙”的縣域產(chan) 區,儲(chu) 備了柑橘品種資源126個(ge) ,攥牢了柑橘種業(ye) 的“中國芯片”。
科技繪藍圖,橘農(nong) 嚐甜頭
《橘頌》給秭歸“標注”的柑橘種植曆史是2000多年,但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秭歸與(yu) “柑橘之王”臍橙並無多大聯係,當地橘農(nong) 主要種植的是普通柑橘,果實籽多,在國內(nei) 沒什麽(me) 名氣。
“是‘中國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把臍橙與(yu) 秭歸聯係在了一起。”秭歸縣農(nong) 業(ye) 局退休幹部崔治龍回憶說。
《秭歸縣誌》記載,1962年11月8日,在充分調研秭歸柑橘生產(chan) 情況後,章文才認為(wei) ,秭歸的氣候、土壤適宜種植臍橙,沿江兩(liang) 岸發展臍橙大有可為(wei) 。他為(wei) 秭歸描繪了第一張柑橘“三化”藍圖——良種區域化、品質標準化、果實商品化。
從(cong) 此,章文才幾乎每年都要來秭歸,向農(nong) 民傳(chuan) 授臍橙種植技術、培育新品種。秭歸柑橘產(chan) 業(ye) 走上漫長而艱難的品種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之路。
1967年,章文才與(yu) 當地農(nong) 技員宋鴻虎等閑聊時得知,他們(men) 1966年冬天在龍江四隊建有一個(ge) 兩(liang) 丈多深的地窖,貯藏柑橘一萬(wan) 多公斤第二年出售,好果率達70%,價(jia) 格還翻了一番。
他立即趕到,深入地窖察看後,確認這是個(ge) 實用的好辦法。同時建議改進地窖,讓其與(yu) 外界通風,從(cong) 而提高好果率。
章文才連夜繪出改造草圖,指導柑橘專(zhuan) 業(ye) 隊員建造地下通風貯藏窖。經過一個(ge) 多月的努力,在當地建成了國內(nei) 第一個(ge) 地下通風貯藏窖。當年,包括龍江四隊在內(nei) ,整個(ge) 龍江大隊建起的改良型地窖有3個(ge) 。經實踐,好果率提升至90%以上。
第二年,秭歸按照章文才的設想,建起地下通風貯藏窖52個(ge) ,在全縣走出柑橘保鮮銷售的新路子。
1977年1月,秭歸出現罕見的冰凍災害,柑橘樹受凍嚴(yan) 重,部分地區柑橘產(chan) 業(ye) 甚至瀕臨(lin) 毀滅。彭家坡村總共180畝(mu) 地的廣柑就是在那一次凍害中全部凍死的。
絕處逢生。為(wei) 了幫助秭歸柑橘產(chan) 業(ye) 重整旗鼓,章文才為(wei) 秭歸一次引進了12個(ge) 美國優(you) 良品種,指導秭歸建設兩(liang) 萬(wan) 畝(mu) 臍橙出口基地。彭家坡村便是4個(ge) 試點之一。秭歸“當家”臍橙品種朋娜臍橙、紐荷爾臍橙都是章文才引進、試種成功後大麵積推廣的。
彭家坡村老支書(shu) 彭洪國已年逾古稀,但總會(hui) 想起1978年11月章文才第一次到彭家坡村時的囑托,他把臍橙種植技法編成了順口溜——“先開田,再種樹。一年栽樹,三年掛果,五年豐(feng) 收”。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心裏卻在打鼓——2000多年來,當地流傳(chuan) 著“柑八年”的古諺,種樹八年才結果。有人質疑說:“三年隻要結一個(ge) 果果,我手掌心裏挖四兩(liang) 精肉你們(men) 吃。”
當年7月,隻念過小學的彭洪國因為(wei) 年輕又是村幹部,被選送到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培訓了3個(ge) 月,係統學習(xi) 柑橘種苗選育、種植管理、病蟲害治理等知識。隨後,在章文才教授的多方協調下,彭洪國跟隨秭歸時任縣委副書(shu) 記田太炳到美國的臍橙園考察了5天。
回來後,彭洪國砍掉了自家一畝(mu) 二分田的黃豆和高粱,又在水稻田種上臍橙,第二年這裏開花了,第三年他就在自家地裏收獲了91公斤臍橙。
一棵樹的收入抵得上一畝(mu) 苞穀的收入,臍橙樹變成了“搖錢樹”,村民紛紛建起了橙園。
也就是從(cong) 那時起,村民嚐到了科技改變農(nong) 業(ye) 的甜頭,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來的師生,被大家稱為(wei) “來送錢的財神”。
因勢利導,一年四季結出智慧果
1995年,秭歸被命名為(wei) “中國臍橙之鄉(xiang) ”。秭歸人說,這是章文才帶來的。因此,秭歸人尊章文才為(wei) “橘翁”。“橘翁”幫助秭歸實現了柑橘產(chan) 業(ye) 的第一次跨越。
章文才先生也培養(yang) 了大批果樹園藝人才,在70餘(yu) 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為(wei) 我國園藝學界培養(yang) 了2000餘(yu) 名本科生和幾十名研究生。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個(ge) 果樹學國家重點學科和我國最早的果樹學博士點,並在80歲高齡時,為(wei) 我國培養(yang) 了第一位果樹學博士。
20世紀末,“橘翁”過世後,他的學生、中國第一位果樹學博士鄧秀新接過了老師的接力棒。
當時,江西贛南興(xing) 起大規模的臍橙產(chan) 業(ye) ,而我國加入WTO在即,秭歸臍橙麵臨(lin) 贛南臍橙和洋臍橙的“兩(liang) 麵夾擊”。
鄧秀新結合自己的“柑橘優(you) 異品種的創新選育及推廣”等課題,在秭歸選育、推廣早熟、晚熟的高品質品種。
他實地調查發現,三峽庫區蓄水後,冬季從(cong) 海拔180米到350米之間形成了一個(ge) “天然的冰箱”,有利於(yu) 柑橘成熟後自然存放,掛樹越冬。
在盛產(chan) 柑橘的秭歸,他帶領團隊利用這個(ge) “湖北冬暖中心”的特殊氣候優(you) 勢,選育了“倫(lun) 晚臍橙”等晚熟品種,還示範推廣“留樹保鮮”栽培技術,最終實現該品種成熟後最晚可到次年6月底采摘,有效延長了鮮果采收期,錯開了臍橙大規模上市時間。
“秭歸推廣晚熟新品時,曾大量出現掉果問題。”湖北省現代農(nong) 業(ye) 體(ti) 係柑橘創新團隊研發首席專(zhuan) 家、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劉繼紅教授介紹,在現代農(nong) 業(ye) (柑橘)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自然科學基金和“863”計劃等項目資助下,科研團隊攻克冬季落果、枯水等難題,秭歸臍橙獲得越冬“神技”,奠定大規模發展晚熟品種的產(chan) 業(ye) 基礎。
按照鄧秀新的規劃,秭歸重新布局臍橙種植,“早熟上山去,晚熟下山來,中熟擺中間”。
這是一場全新的革命。
秭歸縣農(nong) 業(ye) 局總農(nong) 藝師張光國介紹,全縣經過技術創新和布局調整,在海拔600米左右地區,種“九月紅”等早熟品種,10月底到11月初成熟;中海拔地區種“長紅”“紐荷爾”等中熟品種,11月上旬到12月底成熟;在海拔300米以下地區,種“紅肉”“倫(lun) 晚”等晚熟臍橙,次年1月到5月采摘。
以科技創新驅動的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將長江三峽的特殊河穀冬暖氣候資源優(you) 勢變成四季產(chan) 鮮橙的經濟優(you) 勢。
張光國手中有一組數據:秭歸晚熟臍橙平均單產(chan) 從(cong) 過去每畝(mu) 不足1500公斤,增至每畝(mu) 2500公斤,為(wei) 農(nong) 戶增收近六成,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四季鮮橙”產(chan) 區,實現向標準化、品牌化、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的第二次跨越。
在劉繼紅教授看來,這背後,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柑橘團隊從(cong) “中國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開始,到鄧秀新院士、70後“長江學者”程運江教授,再到如今的一批80後、90後教授,全校有400多人長期從(cong) 事柑橘研究,把創新的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一代代秭歸橘農(nong) 把求索的足跡印在沃土上,才成就了今天的良好局麵。
上下求索,石頭山上長出億(yi) 元村
金秋時節,三峽庫首秭歸又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峽江兩(liang) 岸的橙樹被沉甸甸的黃金果——秭歸臍橙壓彎了枝頭,與(yu) 一江碧水相映成畫。
沒有人能想象,昔日秭歸的光景:八山半水一分半田,2200多平方公裏的國土麵積中,到處都是石頭。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老一代科學家有個(ge) 集體(ti) 記憶——為(wei) 了討生活,秭歸人在很陡的坡地上先用石頭壘平一小塊地,然後一背簍一背簍往上添泥土,如此一層一層壘,修成人工梯田。一畝(mu) 這樣的梯田需要600多個(ge) 勞動日才能完成。有老科學家說:“遠遠望去,就像是石頭上長出了果樹,工程壯觀,令人動容!”
譬如,三大險灘之一的泄灘所在村落陳家灣地勢陡峭,坡度最高可達70度。有人形容,“山尖像錐子,山脊像刀子。上山碰鼻子,下山杵腿子”。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ge) 先天條件異常艱苦的地方,卻“長出”了全國第一個(ge) 夏橙億(yi) 元村。
今年5月25日,陳家灣村夏橙開園。綿延的山坡上,清香的橙子掛滿枝頭,一輛輛貨車排隊等候,農(nong) 戶忙碌不停,處處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依托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團隊的技術,陳家灣512戶村民在“掛壁山”上發展出夏橙7458畝(mu) 。2022年,夏橙綜合產(chan) 值突破1億(yi) 元。
“上海大,北京富,比不上秭歸的幾棵樹”。橙子價(jia) 格一路看漲,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當地果農(nong) 中聽到的這個(ge) 順口溜神氣十足。
這個(ge) 來自泄灘的新民謠,有一個(ge) 出處:有位老人在家種橙子,兒(er) 子接他到上海去享福他不去,因為(wei) 在家裏一年收入150萬(wan) 元。
事實上,億(yi) 元村在秭歸早已不稀奇。2018年,倫(lun) 晚豐(feng) 收,售價(jia) 最高達8元/斤,鄧家坡村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臍橙產(chan) 業(ye) “億(yi) 元村”。倫(lun) 晚第一村、長紅第一村、紐荷爾第一村……如今在秭歸,臍橙產(chan) 值過億(yi) 元的村共有12個(ge)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伊華林介紹,從(cong) 最開始的栽培品種單一,到現在的品種多樣化,“秭歸是目前國內(nei) 臍橙品種更新換代最成功的一個(ge) 產(chan) 區”。
數十年如一日,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四代科學家和秭歸千千萬(wan) 萬(wan) 橘農(nong) 一起,用智慧與(yu) 汗水“捧”出了秭歸臍橙這顆峽江“金”果;一根網線,則讓秭歸臍橙從(cong) 峽江走向了世界。全縣催生了電商企業(ye) 2600家、網店8000餘(yu) 家,電商從(cong) 業(ye) 人員超過6萬(wan) 人,年銷售額超35億(yi) 元。秭歸臍橙“今天在樹上,明天在路上,後天在舌尖上”成為(wei) 現實。
一橙帶動百業(ye) 興(xing) 。今天的秭歸,柑橘種植麵積40萬(wan) 畝(mu) ,產(chan) 量約100萬(wan) 噸,全產(chan) 業(ye) 鏈綜合產(chan) 值接近200億(yi) 元。全縣90%的鄉(xiang) 鎮、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從(cong) 事柑橘產(chan) 業(ye) ,26萬(wan) 人搭乘“橙色列車”增收致富。青山綠水、漫山橙色,成為(wei) 推動秭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亮麗(li) 色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雷宇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