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江山如畫|一片葉子背後的生態密碼:燕子窠因何出圈?

發布時間:2023-11-14 11:0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平11月13日電(記者 袁秀月)沿著山路往前走,一塊醒目的電子屏映入眼簾,屏上記錄著環境實時監測的五項指標——負氧離子、溫度、濕度、PM2.5、PM10,紅色的數字滾動更新。這不是來到了某個(ge) 環境監測站,而是走進了位於(yu) 武夷岩茶核心產(chan) 區的燕子窠生態茶園。

  都說好山好水出好茶,在福建武夷山,茶文化曆史悠久,武夷山因茶聞名、因茶而興(xing) 。而如今,武夷茶正走上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路。

  都是產(chan) 茶,燕子窠生態茶園卻做出了不同。工作人員向“江山如畫”網上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介紹,每年到了4月份,武夷岩茶就開始采摘,采摘結束後,這片茶園就在茶樹之間開始種植大豆。在冬季有機肥施用後,則開始種植油菜,到三月底油菜花季結束後刈青入土。

  工作人員介紹,這樣做並非是為(wei) 了增加農(nong) 作物種類,而是大有講究:種植大豆可以通過大豆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分子態氮元素,轉變為(wei) 可被茶樹吸收和利用的氮肥,油菜開花後就地回田,可以補給土壤磷和鉀。這樣就不用施化肥了。

  工作人員說,“有機肥+綠肥”的輪作模式不僅(jin) 提高了茶葉的產(chan) 量,還豐(feng) 富了茶葉的質感,茶葉口感更甜、更香,茶水耐泡度提高。

  除此之外,燕子窠生態茶園還利用樹林吸引鳥類、昆蟲防治病蟲害,並安裝了30台吸入式太陽能殺蟲燈,統籌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保護茶園生態環境。

  燕子窠生態茶園的新模式,解決(jue) 了過量施用化肥導致的土壤退化問題,又將農(nong) 作物改造成“綠肥”保住了土壤養(yang) 分,可謂一舉(ju) 多得。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都是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廖紅給他們(men) 發出的“生態密碼”。2015年,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的廖紅以武夷山為(wei) 基地,探索創建生態茶園之路。目前,廖紅團隊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建立的優(you) 質高效生態茶園示範點累計麵積已過萬(wan) 畝(mu) 。近年來,武夷山大力推廣茶園“綠肥+”模式,打造綠色生態茶園,促進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燕子窠生態茶園,不僅(jin) 推動了武夷山茶產(chan) 業(ye) 的發展,還給整個(ge) 茶產(chan) 業(ye) 的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應用帶來了啟發。新一代的茶人在掌握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技藝的同時,還不斷將新興(xing) 技術引入茶產(chan) 業(ye) 中,為(wei) 茶產(chan) 業(ye) 插上文化和科技的翅膀。

  11月11日,在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指導下,由中國新聞網和福建省委網信辦、山西省委網信辦、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網信辦、海南省委網信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dang) 委網信辦等多地網信辦共同主辦的“江山如畫”網上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在福建武夷山啟動。當天,“江山如畫”全媒體(ti) 福建采風活動同步啟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