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鹽堿地變身“新糧倉”

發布時間:2023-11-15 10:3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鹽堿地麵積占全國三分之一的新疆,綜合施策,讓昔日荒灘成高產(chan) 良田——

  鹽堿地變身“新糧倉(cang) ”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尚傑 趙明昊 王藝釗

  新疆地區農(nong) 耕史,是一部治理鹽漬化的曆史。在新疆,約三分之一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堿化,新疆鹽堿地麵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近年來,新疆以係統化理念大力推進鹽堿地改造提升工程,向鹽堿地要糧食、向鹽堿地要潛能,通過係統治理、科學治理,因地製宜,分類施策,讓鹽堿地特色農(nong) 業(ye) 在天山南北開花結果。

  1.啃下技術創新“硬骨頭”

  “這個(ge) ‘硬骨頭’你們(men) 啃下來太不容易了,我種了大半輩子地,很少看到這麽(me) 好的改良效果。”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望著眼前鬱鬱蔥蔥的恰瑪古種植基地,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水稻首席專(zhuan) 家趙定坤感慨道。

  恰瑪古產(chan) 業(ye) 是柯坪縣“六大富民產(chan) 業(ye) ”之一,而土壤板結嚴(yan) 重、鹽堿程度大、灌溉水源也為(wei) 高濃度鹽水,成為(wei) 擺在柯坪縣種植業(ye) 麵前的三座“大山”,一直困擾著恰瑪古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為(wei) 充分利用柯坪地域廣袤的資源優(you) 勢,增加柯坪有效耕地麵積,在浙江湖州援疆指揮部牽線搭橋下,今年浙江興(xing) 藝農(nong) 業(ye) 集團與(yu) 柯坪縣就柯坪鹽堿土地改良試驗達成合作協議,在阿恰勒鎮選擇50畝(mu) 鹽堿荒地作為(wei) 試驗田種植恰瑪古。

  在鹽堿地治理中,“三位一體(ti) ”改良技術成為(wei) 土壤降鹽的一個(ge) “法寶”。專(zhuan) 家介紹,這一技術共分為(wei) 降鹽減堿、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及使植物抗逆生長幾個(ge) 步驟。通過改良,不僅(jin) 能實現鹽堿地農(nong) 作物的從(cong) 無到有,更能使農(nong) 作物增量增產(chan) 、提升品質。在改良中,這項技術相對於(yu) 常規改良方法可節約水資源50%以上,資金投入節約50%以上。

  “‘三位一體(ti) ’改良技術,很好地解決(jue) 了鹽堿地治理難題,實現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高產(chan)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趙定坤告訴記者,“這一成功經驗為(wei) 我國鹽堿地的改良及利用作出了示範,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接下來要總結經驗、優(you) 化技術,在穩產(chan) 、高產(chan) 、優(you) 質上下足功夫。”

  治理鹽堿地,離不開科學理念和係統觀念。近年來,新疆通過種植鹽生植物、推廣有機肥、發展鹽堿地水產(chan) 養(yang) 殖等方式緩解土地鹽堿化程度,持續進行的科技創新,讓鹽堿地治理有了“新療法”。

  在克拉瑪依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通過水肥鹽調控、使用土壤改良劑、實施暗管排鹽以及幹播濕出等綜合手段,棉田平均產(chan) 量從(cong) 每畝(mu) 280公斤提升至每畝(mu) 342公斤。

  “改良後的鹽堿地,不僅(jin) 在當年實現了棉花水稻等作物的高產(chan) ,還可用來種植經濟作物,耐鹽堿水稻與(yu) 經濟作物的輪播耕作可實現鹽堿地長期開發利用,讓鹽堿地變良田,低產(chan) 田變高產(chan) 田。”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表示。

  2.“吃鹽植物”喚醒鹽堿地

  在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希依提墩鄉(xiang) 喀克夏勒村葉爾羌河岸邊的一片鹽堿地改良示範田裏,連片的堿蓬一簇簇在風中搖曳,紅褐色的枝蔓為(wei) 大地鋪上了“地毯”。旁邊的鹽堿地裏一片雪白,像蓋上一層厚厚的積雪。

  田埂上豎立的介紹板,標注著鹽堿地改良試驗的效果。

  “今年5月,我們(men) 開始在這片土地實施土壤改良項目,種植可吸鹽的植物堿蓬,鹽地堿蓬每年每畝(mu) 可以‘吃掉’400多公斤鹽,治理效果明顯,種植兩(liang) 三年後,這片地就能種棉花了。”負責項目實施的新疆五征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長趙尚斌指著上麵的數據告訴記者。

  昔日的戈壁荒灘變為(wei) 今朝的綠洲良田,離不開科技進步,也離不開對口援疆政策和“村企合作”新模式。

  2011年,山東(dong) 五征集團響應黨(dang) 中央對口援疆工作號召,來到麥蓋提縣投資,建立新疆五征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對當地近萬(wan) 畝(mu) 鹽堿荒灘進行連片開發改良。

  “治理後,過去的荒地成了豐(feng) 收田。現在我們(men) 15個(ge) 人管理1200畝(mu) 地,農(nong) 忙時節我們(men) 采棉花、翻曬辣椒,月工資能拿到5000塊錢以上。”38歲的喀克夏勒村村民阿不都熱依木·阿不都熱西提告訴記者。

  當前,新疆鹽堿地治理手段多樣,立足鹽堿含量動態變化這一事實,聯合發力、因地製宜、綜合施策,打出組合拳,實現有效治理。

  在鹽堿地治理過程中,新疆一方麵通過平整土地、建立防護林帶等傳(chuan) 統方式,開展土壤改良和利用;另一方麵根據不同地塊不同階段的鹽堿含量,增施相應有機肥以及采用其他化學改良措施,精準施策。

  “目前,我們(men) 的這片試驗田共有150畝(mu) ,有了今年打下的好基礎,明年我們(men) 準備再種2000畝(mu) 堿蓬,讓大片的鹽堿地變良田。”趙尚斌說。

  3.“鹽堿灘塗”變身“稻米之鄉(xiang) ”

  近年來,新疆將鹽堿地治理作為(wei) 一項長期任務、常態化工作,開展了一係列攻關(guan) 行動,“鹽堿灘塗”變成“稻米之鄉(xiang) ”的實踐也在多地成為(wei) 現實。

  今年秋天,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六團雙城鎮十一連的萬(wan) 畝(mu) 水稻種植區,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空中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於(yu) 稻田間,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ye) 。

  過去,這裏曾是一片鹽堿灘。經過幾年的改造,昔日白茫茫的鹽堿灘變成現代化高效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區。

  “今年,連隊種植水稻共1萬(wan) 餘(yu) 畝(mu) ,試種了4個(ge) 品種,預計畝(mu) 產(chan) 可達700公斤左右,個(ge) 別地塊在900公斤以上。”十一連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魏九龍告訴記者。

  近年來,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疆在鹽堿地治理上出台係統舉(ju) 措,取得顯著成效。如今,“鹽堿地裏稻花香”“鹽堿地裏出菜園”“鹽堿水養(yang) 殖水產(chan) 品”等場景已在新疆處處可見。

  如果深入新疆的土地下,特別是荒漠之下,會(hui) 發現這裏是一座“鹹水海洋”。將鹽堿地治理與(yu) 鹹水利用相結合,發展鹹水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新疆鹽堿地治理的一個(ge) 重要選擇。

  在新疆多個(ge) 地區,鹽地堿蓬已經實現廣泛種植。還有一些地區還在鹽堿地上種植鹽角草、鹽爪爪、黃花補血草、野榆錢菠菜等鹽生植物。這些植物既能“吃鹽”,又具備經濟價(jia) 值,讓曾泛著白花的不毛之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4.“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

  針對鹽堿地治理,今年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明確提出“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的方針。

  過去,我國鹽堿地治理“以地適種”占主導地位,即治理鹽堿地以適應作物,對“以種適地”新理念,即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則認識不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認為(wei) ,新疆鹽堿地治理麵臨(lin) 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水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轉變思路,以種適地,才能打好豐(feng) 產(chan) 的基礎。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持續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做好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

  “要在兩(liang) 方麵同時發力,一方麵是選育種植鹽堿地適應性植物,另一方麵是改善土壤鹽堿性。通過雙向努力,實現適生種植和土壤改良的相互促進,從(cong) 而實現更加生態友好、綠色低成本且可持續的鹽堿地治理方式。”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農(nong) 業(ye) 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彬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