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電視劇《丁寶楨》:以人帶史 史中覓詩

發布時間:2023-11-15 10: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視聽觀察】

  作者:仲呈祥(著名文藝評論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近期,電視劇《丁寶楨》在央視熱播。該劇以27集篇幅講述丁寶楨在山東(dong) 、四川任職期間秉公執政、為(wei) 民請命、建功立業(ye) 、鞠躬盡瘁的感人故事,以影像在新時代熒屏上為(wei) 這位清代同治年間的“中國的脊梁”立傳(chuan) 樹碑,引發各界對這段曆史以及曆史劇、人物傳(chuan) 記題材創作的討論。

  《丁寶楨》的一大藝術特色,是堅持遵循人物傳(chuan) 記題材創作的基本規律,即以人帶史,聚焦人物的精神世界。文學是人學,藝術也是人學。該劇主要講述三大事件——丁寶楨在山東(dong) 巡撫任上,頂住壓力依律懲治搜刮民財、掠搶民女的太監安德海的事件;他兩(liang) 度深入實際、研究規劃、組織民眾(zhong) 、身先士卒,治理黃河泛濫的事件;以及他在四川總督任上,改革鹽政、整頓吏治、反腐肅貪的事件。樁樁事件環環相扣,驚心動魄。倘若創作者專(zhuan) 注於(yu) 講述每個(ge) 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局,而未完整展示出活躍於(yu) 事件之中並決(jue) 定著事件發展走向的人的心靈軌跡,讓“事件”湮沒了“人物”,那便背離了電視劇藝術本質是人學的創作規律,很難立得住、傳(chuan) 得開、留得下,何談培根鑄魂、化人養(yang) 心。而該劇不僅(jin) 講述曆史人物的人生故事,還在這個(ge) 過程中展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風采,讓觀眾(zhong) 看到了一個(ge) 血肉豐(feng) 滿的“丁寶楨”形象。

  該劇還在美學追求上自覺攀登史中覓詩的審美高峰。按照人的自我的發展曆程、實現人生價(jia) 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可以把人的生活境界分為(wei) 四個(ge) 層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審美境界。而在電視劇《丁寶楨》中,丁寶楨不懼來自慈禧太後及其親(qin) 信恩承的施壓和陷害,堅持為(wei) 民請命;在黃河堤潰的險境下,當掉自己酷愛的文房四寶,帶頭捐款萬(wan) 兩(liang) ,揭穿貪官徐沙星、邵宇宵等的醜(chou) 惡麵目;嚴(yan) 教其義(yi) 女金小妹和幕僚齊嵩汝、李培榮等;重用特殊人才張蔭桓、曾昭吉,創辦山東(dong) 機器局和四川機器局……這一係列舉(ju) 措、言語、行動彰顯主人公丁寶楨“凡有害於(yu) 民者,必盡力除之;有利於(yu) 民者,必實心謀之”的品格,已經達到了完全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丁寶楨》堪稱一部充滿詩意和美感的藝術作品。創作者一方麵通過精湛的攝影技術和精良的後期製作,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將清朝時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另一方麵,運用豐(feng) 富的視聽語言和多樣的敘事手法,渲染詩意氛圍,凸顯審美價(jia) 值。比如,在表現丁寶楨治理黃河水患的情節時,導演通過壯觀的視覺效果和緊張的音效設計,使觀眾(zhong) 如身臨(lin) 其境般感受治河工程任務之艱巨和過程之危險,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表現出丁寶楨身處如此凶險的環境之下,仍然不改為(wei) 民請命的初心,那種完全超越功利、忘卻小我的追求、風骨、氣質。正如全劇結尾的詩中所雲(yun) :“人非聖賢無高下,世代忠良不可差。讀書(shu) 耕田不誤時,精忠報國品自嘉。廉潔奉公身高潔,尊老愛幼在天涯。一旦蒙恩受命時,不負朝廷不負家。”

  總之,以人帶史,史中覓詩。古為(wei) 今用,貫古通今。電視劇《丁寶楨》的現實意義(yi) ,不言自明。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