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吃飯太認真”走紅 “知識吃播”解鎖流量密碼
高 維
“中國人2000年前就擼串了”“油條跟秦檜有關(guan) ……”近期,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張良仁因為(wei) “吃飯太認真”,火上了熱搜。他的美食“探店”視頻有趣又有料,在年輕人中圈粉無數,甚至還有網友稱之為(wei)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ti) 質的《孤獨美食家》”。
吃播常有,“知識吃播”卻不常有。據報道,今年54歲的張良仁,從(cong) 事考古工作已長達36年,真正讓他決(jue) 定去當美食博主的,竟是為(wei) 了“快樂(le) 挖土”。去年,他無意中翻到一本導師張光直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便解鎖了一片新世界:吃飯這件事沒那麽(me) 簡單,一簞食一瓢飲之間,也能一覽千年。為(wei) 了讓更多人感知考古的價(jia) 值,張良仁選擇將美食和考古結合起來,與(yu) 其說是很懂傳(chuan) 播,不如說是回到原點:“舌尖上的風雅”早就有跡可循,這是刻在基因裏的文化風味。
當知識更有煙火氣,“在線催更”的人氣便隨之而來。盡管近年來“文博熱”持續升溫,但提及“考古”二字,不少人的印象仍停留在“青燈照黃卷”“手鏟釋天書(shu) ”,認為(wei) 和自己的日常生活關(guan) 係不大。張良仁用一種很有網感又不失嚴(yan) 謹的“烹飪技法”,讓看似“高冷”的知識,穿過專(zhuan) 業(ye) 的壁壘,變得活色生香、熱氣騰騰,讓人回味無窮:原來,物質食糧和精神盛宴可以並存。
其實,很多“高冷”知識並不冷,隻是缺少連接。無獨有偶,憑借著一係列的“靈魂拷問”,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蘇德超也走進了公眾(zhong) 視野。“i人遇到心理挑戰不要自己扛,即使是手機也需要充電”“我們(men) 的快樂(le) 不來自於(yu) 鄙視鏈而是來自內(nei) 在的體(ti) 驗”……從(cong) 這些金句妙語中不難體(ti) 悟到,哲學不是懸於(yu) 雲(yun) 端的思想樓閣,它蘊含著很多“日用而不覺”的人生智慧。同為(wei) 人們(men) 眼中的“冷門”學科,考古和哲學用相似的方式雙雙出圈,恰恰也呼應了張良仁的一句話:“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知道自己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
更進一步看,高校教授紛紛“下海”的意義(yi) ,不僅(jin) 僅(jin) 隻是知識傳(chuan) 播。通過一波硬核輸出,張良仁帶火了考古這個(ge) 專(zhuan) 業(ye) ,被看見就是價(jia) 值。更難能可貴的,他深知趣味科普不等於(yu) 真正的學術研究,有年輕人表示想學考古,他還會(hui) 給對方潑一盆冷水。對照現實中“考古熱”和“從(cong) 業(ye) 冷”的反差,這種透著“人間清醒”的發聲,同樣值得社會(hui) 各界深思。
從(cong) 36年來甘坐“冷板凳”,到為(wei) 了激發“考古熱”品味四方,這位“考古界的吃貨”的故事也在啟示我們(men) :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人,“冷”“熱”之間雖有溝壑,足夠熱愛可填平。(來源: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