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共治”青年參與社區治理的問題與對策
寧波鎮海區以青春社區為(wei) 載體(ti) ,以“物居業(ye) ”的創新形式探索青年深度參與(yu) 社區治理模式,改變了青年參與(yu) 治理中“一廂情願”的頑疾,有效激活了社區治理的“青春密碼”。目前,該“抱團共治”社區模式,能讓青年成為(wei) 社區治理的有力抓手;而有效的青年參與(yu) ,則成為(wei) “抱團共治”的活力源頭。但在實踐探索中,也存在青年參與(yu) 路徑、內(nei) 在動力、治理能力等方麵的不足和問題,影響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的常態化和持續性。如何破解這三大短板,是青年參與(yu) 治理創新的難點。
創新頂層設計,搭建青年參與(yu) 社區的路徑
參與(yu) 路徑不明晰,是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亟需突破的瓶頸之一。近年來,各級團委以團中央“社區青春行動”為(wei) 契機,紛紛從(cong) 不同角度探索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的路徑,讓青年能夠在社區治理中成為(wei) 骨幹並逐漸向核心工作靠近,雖然點狀突破明顯,但離真正打通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的路徑還有距離。
關(guan) 鍵原因一是思想不統一。基層政府的治理有碎片化現象,社區各組織對黨(dang) 建帶團建工作沒有達成有效共識,相互之間的黨(dang) 團組織互不隸屬,缺乏聯係,彼此的工作支持力度和配合力度不夠,共建共治共享的整體(ti) 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社區黨(dang) 建帶團建整體(ti) 格局構建不明顯,導致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工作中出現支持力度參差不齊的現象。二是參與(yu) 路徑的合理性欠缺,社區團的工作網絡、工作機製不全等是目前大多數社區存在的普遍現象,因短暫工作性需求形成的短暫路徑問題,以及各方鏈接不順形成的路徑不暢問題等,導致社區治理無法有效吸引青年參與(yu) 。
所以,迫切需要從(cong) 上而下的行政推動,創新社區治理的頂層設計,完善青年參與(yu) 社區的製度安排,形成青年參與(yu) 社區的有效機製。
一、設計理念的統一。頂層設計理念的統一,是實現社區治理效能和質量整體(ti) 躍升的前提。首先,要從(cong) 推動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出發,明確構建社區整體(ti) 的多元治理體(ti) 係,以居民需求為(wei) 導向,通過各種運行機製,推動多元主體(ti) 共同參與(yu) 基層治理,形成良好的社區治理生態;其次,提高站位,全麵謀劃,依托黨(dang) 建帶團建,將與(yu) 社區治理有關(guan) 的組織、民政、房管等有關(guan) 政府職能部門納入工作成員單位,將共青團參與(yu) 社區治理工作納入黨(dang) 建引領下的社區整體(ti) 工作,將青年參與(yu) 社區工作作為(wei) 加強基層團建的重要抓手,通過聯合發文等方式,形成治理合力,以滿足社區建設和青年參與(yu) 治理的需求。
二、設計製度的閉環。首先需以製度方式織密織牢社區團組織網絡。一方麵,擴大組織覆蓋範圍,根據社區團組織建設空白點,推動成立線上或線下團支部,搭建能覆蓋社區的團組織架構,助力“社區、物業(ye) 、業(ye) 委會(hui) ”三駕馬車有序運轉。另一方麵,創新組織設置方式,探索轄區內(nei) 企事業(ye) 單位和政府部門的團建方式,通過區域聯建、行業(ye) 共建和樓宇團建等方式,實現團組織從(cong) “單位製團建”到“社區團建”的轉型,提高團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政治認同。此外,還需以製度體(ti) 係暢通工作閉環,實現共青團服務功能有效嵌入社區治理格局。完善青年參與(yu) 治理的供需對接機製,有序推出“青年能做、敢做、願做”的製度體(ti) 係,明確青年參與(yu) 的工作職責和工作目標,形成一套常態化能有效參與(yu) 的工作方法和考核評價(jia) 辦法,將共青團整體(ti) 服務功能全方位融入社區服務大平台,切實解決(jue) 團工作在社區治理中的碎片化問題。
滿足青年需求,激發青年參與(yu) 社區的內(nei) 在動力
內(nei) 在驅動力不足,是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亟需突破的瓶頸之二。其顯性原因是青年因工作和家庭壓力,無法協調多餘(yu) 時間參與(yu) 社區治理;深層原因是沒有抓住青年需求痛點,缺乏必要的利益關(guan) 聯度,導致青年難以走出家門融入社區。
因此,需要自下而上激發青年參與(yu) 社區的內(nei) 在驅動力,塑造青年需求的社區利益共同體(ti) ,打造情感認同的社區網絡,提升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同時,也讓社區治理中融入有無限潛力的社會(hui) 資本和資源的青年,激活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實現青年和社區的共同成長。
一、需求認同的社區共同體(ti) 。首先,需從(cong) 社區公共服務層麵,立足能回應並滿足青年及其家庭相關(guan) 的利益、興(xing) 趣和情懷等需求,設計提供居家維修、社區團購、孩子教育、信息谘詢等公共資源需求服務,實現青年生活需求與(yu) 社區公共服務的精準對接,疏通彼此共同利益連接點,使青年對社區接納度獲得最大程度認同和滿意;其次,從(cong) 社區參與(yu) 層麵,立足青年網絡化生存需求,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設計便捷高效的微信群、公眾(zhong) 號、社區智慧管理係統等,既能解決(jue) 當前社區治理中出現的信息壁壘、溝通障礙等痛點和堵點問題,更能讓青年通過主動快捷地走入公共領域參與(yu) 社區治理,實現青年網絡化參與(yu) 需求和社區治理技術手段的深度融合。
二、情感認同的社區共同體(ti) 。需形成社區共同體(ti) 意識,在深度參與(yu) 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中,青年既能高頻次享受社區的公共服務,又能高密度提供社區的公共事務,極易形成青年的社區共同體(ti) 意識和公共精神,有效增強青年社區治理的使命感與(yu) 責任感。需給予青年正向反饋和激勵,根據青年參與(yu) 狀況,運用購買(mai) 服務資金支持、優(you) 秀人才激勵政策、誌願服務積分兌(dui) 換、優(you) 秀治理成效展示等激勵方式,有效擴大參與(yu) 獲得感。
打造適配青春社區模式,充分發揮青年參與(yu) 社區的治理能力
青年治理能力發揮不夠,是青年參與(yu) 社區治理需突破的瓶頸之三。但目前普遍存在:參與(yu) 群體(ti) 主要集中在部分優(you) 秀團青骨幹、青年誌願者和青年社工,參與(yu) 事務主要集中在政治性事務、公共基礎性事務和文體(ti) 活動等相對單一的範圍,青年中的大多數仍“不在場”,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環節仍頻頻“缺席”。其主要原因是,“青春社區”作為(wei) 目前青年參與(yu) 深度社區治理的關(guan) 鍵性載體(ti) ,在不同類型社區建設中沒有較好打通協同治理的環節。
因此,需要打通協同治理的關(guan) 鍵點,全方位打造適配的“青春社區”,找對的青年,找準的青年,將青春優(you) 勢有效融入社區治理。
一、完善協同治理的“青春社區”規範化標準。根據對不同類型社區各自的問題清單、需求清單、資源清單和發展戰略,建立不同的協同治理綜合評價(jia) 體(ti) 係,以體(ti) 係建設、製度建設、功能建設、平台建設、項目建設等為(wei) 內(nei) 容,形成“青春社區”的不同建設樣本和實施方案,從(cong) 黨(dang) 建帶團建、團青力量參與(yu) 、區域化團建和創新推廣等多維度建立評價(jia) 考核指標,形成不同範式的“青春社區”。
二、培植協同治理的團青力量。摸清團青底數,按照便於(yu) 參與(yu) 和便於(yu) 管理的原則,著力選優(you) 配強各支部班子成員,引薦青年精英依法依規進入社區“兩(liang) 委”班子和業(ye) 委會(hui) 工作等各類社區治理主體(ti) ,推薦有專(zhuan) 業(ye) 能力和有動員能力的青年參與(yu) 社區公共事務,激活社區建設中的團青有生工作力量,為(wei) 青年治理能力發揮,提供有效組織力量支撐。
三、健全協同治理工作體(ti) 係。深度融入社區治理工作,力爭(zheng) 使青春優(you) 勢轉化為(wei) 社區治理的最大效能。在縣區級協同層麵,通過青年聯誼會(hui) 、青年聯席會(hui) 議等工作平台,吸引各社區優(you) 秀青年參與(yu) 社區黨(dang) 建引領、協商議事、組織動員、監督指導等方麵的交流商討,提升青年治理專(zhuan) 業(ye) 化能力;在社區治理層麵,通過打造高效運行工作體(ti) 係,上下連通街道及轄區內(nei) 相關(guan) 職能部門,左右連通社區、物業(ye) 、業(ye) 委會(hui) 、居民代表等社區利益相關(guan) 主體(ti) ,暢通社區治理的工作網絡。
四、塑造具有社區治理特色的青年品牌項目。構建青年共享社區的特色項目,由團幹部、青年社區工作者、青年社區能人等推動,立足社區和青年需求,鼓勵青年打造項目,吸引青年參與(yu) ,補齊社區治理短板;構建社區青年品牌項目的長效發展機製,以項目為(wei) 載體(ti) ,以品牌建設為(wei) 思路,不斷豐(feng) 富項目內(nei) 涵,盤活社區內(nei) 外社會(hui) 資本,持續提升項目水平和能力。
(作者身份依次係浙江省團校幹部培訓中心主任、浙江省團校教研部主任、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辦公室副主任)
沈建良 王雁 王新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