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鄉村文化建設的抓手

發布時間:2023-11-20 14:33: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劉奇(中共中央農(nong) 辦、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nong) 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頭在鄉(xiang) 村,主體(ti) 是鄉(xiang) 村文化,載體(ti) 是數百萬(wan) 個(ge) 自然村落。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化人”。所謂“人化”,即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所謂“化人”,即以共同認可的標準規範人的行為(wei)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鄉(xiang) 村具有食物保障、生態保育、文化傳(chuan) 承三個(ge) 自身獨有、城市沒有、未來必有的特殊功能,食物保障、生態保育是“塑形”,文化傳(chuan) 承是“鑄魂”,鄉(xiang) 村文化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靈魂工程。

  傳(chuan) 承鄉(xiang) 村文化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核心要義(yi) ,鄉(xiang) 村文化的傳(chuan) 承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chan) ,更重要的在於(yu) 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和優(you) 秀製度的傳(chuan) 承。

  在思想理念傳(chuan) 承方麵,如順天時、量地利、應人心的農(nong) 業(ye) 哲學思想,這一被稱為(wei)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理應成為(wei) 我們(men) 行事的準則。再如崇尚集體(ti) 的觀念,西方人稱呼中名在前、姓在後,中國人則是姓在前、名在後,彰顯出以家族姓氏為(wei) 先的群體(ti) 意識,而非西方的自我為(wei) 先的個(ge) 體(ti) 意識。

  在思維方式傳(chuan) 承方麵,農(nong) 業(ye) 的思維方式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yu) 遵循規律、適應自然,而工業(ye) 的思維方式則是駕馭規律、人定勝天。在地球生態環境嚴(yan) 重惡化的當今時代,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地球生命共同體(ti) ,追求生態文明。農(nong) 業(ye) 文明的特征是低效、平衡、被動;工業(ye) 文明的特征是高效、失衡、盲動,生態文明思維就是既要借鑒農(nong) 業(ye) 文明的平衡與(yu) 工業(ye) 文明的高效,又要克服農(nong) 業(ye) 文明的被動和工業(ye) 文明的盲動。

  在優(you) 秀製度傳(chuan) 承方麵,中華民族五千年在鄉(xiang) 村積累了大量的優(you) 秀製度。如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鄉(xiang) 村熟人社會(hui) ,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團結,是內(nei) 生性的有機融合,而西方人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團結則是外律性的機械組合,契約隨時可立可止,情感的建立則需要時間,愛一個(ge) 人不容易,想忘掉更難。由這種團結生成的“家園紅利”,看不見摸不著,但對於(yu) 鄉(xiang) 村社會(hui) 矛盾的調處、資源的配置、鄰裏的互助等意義(yi) 重大,是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黏合劑,其產(chan) 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歸屬感不可估量。在人口大流動的背景下,應充分挖掘這一優(you) 質資源,推進“家園紅利”的累積。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大體(ti) 應從(cong) 十個(ge) 方麵抓起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既實在又具體(ti) ,它需要全社會(hui) 的共同努力,大體(ti) 應從(cong) 十個(ge) 方麵抓起。

  一是興(xing) 教育。下大功夫改變鄉(xiang) 村教育的頹勢,讓鄉(xiang) 村孩子能就地就近讀書(shu)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牢人才基礎。

  二是續文脈。賡續農(nong) 業(ye) 文明之脈,讓老祖宗世代傳(chuan) 承的耕讀傳(chuan) 家以及循環農(nong) 業(ye) 、有機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立體(ti) 種養(yang) 、間作套種等優(you) 良傳(chuan) 統發揚光大。

  三是集器物。把已經被新科技取代的傳(chuan) 統生產(chan) 生活用具作為(wei) 文物收藏起來留給子孫後代。

  四是修村誌。發動退休教師、幹部、文化愛好者及走出去的大學生把這場史無前例的鄉(xiang) 村蝶變記錄下來。

  五是承技藝。既要有國家省市級非遺傳(chuan) 人,還應設立縣鄉(xiang) 級非遺傳(chuan) 人,非遺傳(chuan) 人應進學校、進課堂,從(cong) 孩子中培養(yang) 承繼者,可學習(xi) 芬蘭(lan) ,由國家把非遺設立為(wei) 小學生必修課。

  六是立鄉(xiang) 約。起自先秦,盛於(yu) 兩(liang) 宋的鄉(xiang) 規民約對社會(hui) 治理尤其重要,一鄉(xiang) 一村應廣泛發動社會(hui) 成員訂立符合當地實際的鄉(xiang) 規民約,以此推進鄉(xiang) 風文明。

  七是立家訓。一家之內(nei) ,家長身體(ti) 力行,以身作則的無言之教謂之家風,寫(xie) 成條文,掛在牆上的有言之教謂之家訓,有了良好的家風家訓,才能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風文明是社會(hui) 文明的基礎,凡有家訓傳(chuan) 世的氏家大族,曆代名人輩出,成為(wei) 一方楷模。

  八是開夜市。城市有著豐(feng) 富多彩的夜生活,鄉(xiang) 村則是“月光下的孤獨”,幾千人的村莊開辦夜市既能活躍經濟,又可讓留守群體(ti) 交流信息,溝通情感、消除寂寞。

  九是除舊弊。對那些歪風邪氣、不良習(xi) 俗通過理事會(hui) 等民間組織予以革除,大力倡導有利於(yu) 身心健康的文明新風尚。

  十是辦賽事。挖掘民間各類能人,為(wei) 他們(men) 搭建施展才華的平台,提供發揮特長的機會(hui) ,歌舞、書(shu) 畫、戲曲、體(ti) 育、美食及豬牛羊、雞鴨鵝和各種土特產(chan) 、各種農(nong) 業(ye) 技能都可舉(ju) 辦賽事,最美村超、村晚、村BA、村美食的火爆出圈,啟示我們(men) 鄉(xiang) 村辦賽事的前景多麽(me) 廣闊。

  建設鄉(xiang) 村文化要堅持“兩(liang) 個(ge) 不變”

  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快速向我們(men) 襲來,鄉(xiang) 村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守正,又怎樣創新,為(wei) 我們(men) 提出了新課題,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新挑戰。鄉(xiang) 村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之源之魂,守正就是要保根、護源、鑄魂;創新則需要在思想理念、方法路徑上準確把握,防止走偏。

  不能以工業(ye) 文化代替農(nong) 業(ye) 文化。工業(ye) 文化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改造世界、征服自然。農(nong) 業(ye) 文化則認為(wei) ,人隻是自然中的一員,人與(yu) 自然應和諧相處,獲利於(yu) 自然,還應返利於(yu) 自然。我們(men) 在享受工業(ye) 文化的成果時,也嚐到了它帶來的“苦果”。

  不能以城市文化改造鄉(xiang) 村文化。鄉(xiang) 村文化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它的唯一性,世界上沒有兩(liang) 個(ge) 相同的村莊。城市文化則是一種沒有差異化、多樣化的雜交文化,它要求來自五湖四海的每個(ge) 人都要統一於(yu) 新環境中的市民文化,即以新環境中的市民文化“化人”。

  不能以現代文化置換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統的都是落後的,現代的都是進步的,這是西方人的思維。對於(yu) 五千年文明沒有中斷過的中華民族不適用,不曾中斷的根源就在於(yu) 我們(men) 善於(yu) 從(cong) 傳(chuan) 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古一體(ti) ,要知道我們(men) 到哪裏去,必須知道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

  不能以注入式參與(yu) 取代融入式參與(yu) 。送電影、戲曲、圖書(shu) 等下鄉(xiang) ,不管農(nong) 民需不需要、喜歡不喜歡,以居高臨(lin) 下的注入讓農(nong) 民被動接受,效果注定不佳。鄉(xiang) 村文化的主體(ti) 是農(nong) 民,他們(men) 是受益者,更是擁有者、參與(yu) 者、建設者、創造者,沒有他們(men) 的融入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便沒有生命力。

  不論我國經濟社會(hui) 多麽(me) 發達,對於(yu) 由鄉(xiang) 而城的龐大社會(hui) 群體(ti) 而言,“兩(liang) 個(ge) 不變”將持續一個(ge) 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即以“鄉(xiang) ”為(wei) 基點的活動空間不會(hui) 變:從(cong) 鄉(xiang) 土社會(hui) 走出去的每個(ge) 個(ge) 體(ti) 時時都會(hui) 泛起鄉(xiang) 愁,他們(men) 像一隻隻風箏,但線永遠被鄉(xiang) 愁所牽;以“土”為(wei) 基礎的生存依托不會(hui) 變:一日三餐、人人需要,這是鐵律。建立在這“兩(liang) 基”之上的鄉(xiang) 村文化,在傳(chuan) 承中活化,在建設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在共情中鑄魂,任重道遠。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