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文學因時而變,茅獎本身亦是記錄書寫
中新社烏(wu) 鎮11月20日電 題:專(zhuan) 訪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文學因時而變,茅獎本身亦是記錄書(shu) 寫(xie)
中新社記者 高凱
作為(wei) 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已經走過四十餘(yu) 年曆程的茅盾文學獎19日晚於(yu) 茅盾先生的故裏烏(wu) 鎮迎來了第十一屆頒獎禮。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李敬澤2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表示,文學因時代而不斷變化,而茅獎作品所具備的一個(ge) 重要文學追求正是對時代的書(shu) 寫(xie) 和記錄。
1981年,中國作家協會(hui) 根據茅盾先生遺願設立茅盾文學獎,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李敬澤表示,“茅盾先生希望設立這樣一個(ge) 獎,寄托著他那一代作家、新文學的先驅們(men) ,對於(yu) 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ge) 題材、長篇小說在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重要作用的信念和期待。可以說,茅盾文學獎體(ti) 現著新中國文學的理想和信念。”
不同的時代都有著屬於(yu) 自己的文學氣息,創立至今,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已共評出53部獲獎作品。從(cong) 《冬天裏的春天》《芙蓉鎮》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從(cong) 《推拿》《繁花》到《塵埃落定》《人世間》,再到今年新晉獲獎的《雪山大地》《寶水》《千裏江山圖》等,茅盾文學獎的獲獎名單從(cong) 某種程度上呈現出當代中國文學的“一路走來”。
“茅盾文學獎有力地反映著四十多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是與(yu) 我們(men) 的整個(ge) 時代的前進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李敬澤表示,文學因時代而變,茅盾文學獎作為(wei) 一個(ge) 國家級文學獎項,其獲獎作品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氣象,有磅礴史詩品格的,也有銳利獨特小切口式的,但它們(men) 所具備的一個(ge) 重要的共同追求是對於(yu) 時代的記錄,對於(yu) 時代中的人的記錄,是社會(hui) 的縮影,是社會(hui) 事物的擴大。正是這一追求,使得它們(men) 中的很多成為(wei) 解讀時代的典型文本。
本屆茅獎獲獎作品被認為(wei) 在創新性上頗具看點,《千裏江山圖》和《回響》先鋒的筆調和對類型文學乃至於(yu) 影視文學敘事手段的化用均吸引到評委的關(guan) 注。據了解,目前前者已經有了改編的評彈作品,後者的改編劇集更是已經播出。而事實上,近兩(liang) 屆茅盾文學獎作品的影視化改編節奏逐漸加快,《人世間》等作品均收獲了頗高的熱度與(yu) 口碑。
對於(yu) 純文學作品的“破圈”,李敬澤認為(wei) 益處頗多,他指出,文學在文化各領域的創作中其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對於(yu) 純文學作品向其他藝術形式的轉化,或者進一步的‘破圈’,我們(men) 一直在進行倡導和推動,希望文學能夠在諸多層麵發揮它的效力,這對文學本身的發展也是很有益的。”他同時指出,純文學本身的價(jia) 值仍需要獨立看待,“作為(wei) 文字的藝術,會(hui) 不會(hui) 有一部無法被視聽化改編的傑出小說,我認為(wei) 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學走向海外的步伐在加快。據了解,本屆茅獎部分獲獎作品的翻譯出海工作也早已開啟。對於(yu) 如何令中國當代文學完成及時有效的對外傳(chuan) 播,李敬澤表示,文學的海外傳(chuan) 播需要尊重規律,需要堅持不懈,“相信水滴石穿,也認清這裏沒有奇跡”。
他指出,中國文學在海外影響力的提升,“一方麵需要作品本身的創造力、感召力,另一方麵,這不是一部作品、一個(ge) 作家的事情,我們(men) 需要不斷深入了解中外的文化生態,遵循規律,堅定而有耐心地持續推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