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保護孩子安全上網的第一責任人
來自浙江的李女士孩子在上小學六年級。因為(wei) 每周都要在手機上完成作業(ye) ,孩子就經常借用李女士的手機。作業(ye) 通常完成得很快,隻要媽媽不找他要手機,他就會(hui) 繼續打遊戲。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半年,後來是我自己發現了問題。”李女士在查看微信賬單時,經常看到多出幾筆幾十元的支出。一開始因為(wei) 錢數較少,她也沒有在意。幾個(ge) 月後,她需要花幾千元購買(mai) 一件商品時,發現微信餘(yu) 額不足。這才發現,半年的時間裏,孩子先後為(wei) 遊戲充值了3000多元。
這件事給李女士敲響了“警鍾”,“對於(yu) 孩子用手機玩遊戲、上網,一定不能不管不問。孩子還沒有建立正確使用網絡的觀念,在接觸網絡的時候必須有家長進行監督,做出正確的引導。”
江蘇家長金靜(化名)正在參加一個(ge) 誌願活動,為(wei) 當地的一名孤兒(er) 做“誌願媽媽”,每周陪伴孩子一次。
這名孩子常年跟著爺爺生活,因為(wei) 幹農(nong) 活的緣故,爺爺經常把孩子放在家裏,孩子缺少陪伴,內(nei) 心感覺非常孤單。
“前段時間孩子的爺爺給她買(mai) 了一部智能手機,孩子就每天抱著手機看,像是著了魔一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金靜發現,孩子之前沒有接觸過互聯網的世界,通過手機了解後就對上網產(chan) 生了依賴。
即便是金靜去陪伴她,孩子也拿著手機一直看個(ge) 不停。“我擔心沉迷網絡對孩子的學習(xi) 造成影響,更擔心孩子在網上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北京家長田嬌(化名)目前是全職媽媽,七歲的兒(er) 子正在上小學。孩子平時會(hui) 玩一些小遊戲,因為(wei) 從(cong) 小家裏人就給孩子灌輸不能看太多手機、電腦的觀念,孩子也很自覺,一次最多玩半小時。
而朋友家的孩子就沒這麽(me) 讓人“省心”了。田嬌說,今年暑假,朋友家的孩子在媽媽手機裏下載遊戲,玩了20多分鍾,充了300多元。孩子知道媽媽的支付密碼,也沒有跟媽媽說,就自己付了錢。
“當朋友發現的時候,已經充完了。”聽到朋友講述的這件事,田嬌也感到非常擔憂。“這要是發現晚了,估計會(hui) 損失更多的錢。遊戲平台沒有進行實名認證,孩子也沒有開啟青少年模式,所以孩子可以未經過身份認證就進行充值。”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正式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在瀏覽了《條例》後,田嬌覺得自己的擔憂得到了緩解。她認為(wei) ,《條例》對方方麵麵都進行了很詳盡的規範。她特別關(guan) 注了網絡遊戲實名製登錄舉(ju) 措,“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隨意充值的情況。還希望可以設置一個(ge) 遊戲充值上限,避免孩子過度揮霍家長的血汗錢。”
“現在是信息社會(hui) ,隻要家長正確引導,相信孩子也能很好地使用網絡。”她認為(wei) ,家長作為(wei) 保護孩子安全上網的第一責任人,首先要告訴孩子手機是可以玩的,但也要告訴孩子長時間玩手機所帶來的危害。同時,家長還要監督孩子,給孩子玩遊戲限定一定的時間,並且要隨時注意孩子上網瀏覽的內(nei) 容。
金靜也非常關(guan) 注《條例》中關(guan) 於(yu) 網絡沉迷防治的內(nei) 容。孩子沉迷網絡是她最擔心的事情。“孩子一旦沉迷網絡,很難自拔,花費的精力和代價(jia) 非常大。”
她認為(wei) ,孩子沉迷網絡後,有的家長處理問題簡單粗暴,不會(hui) 或不願求助專(zhuan) 業(ye) 機構、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谘詢師等,可能會(hui) 給孩子造成更加嚴(yan) 重的二次傷(shang) 害。
“我覺得防範孩子沉迷網絡,要從(cong) 源頭上進行管理,就像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那樣,誰賣了懲罰誰。”金靜說,如果全社會(hui) 都協同管理,從(cong) 源頭開始治理,可能會(hui) 在更大程度上防止孩子沉迷網絡。
“作為(wei) 家長,我們(men) 要守好孩子安全上網的第一道防火牆。”她建議,家長要注重自我成長,提升陪伴質量,不要隻用玩網遊等方式來陪伴孩子。同時家長自己也不能沉迷網絡。此外,家長要學點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關(guan) 注孩子的情緒狀態,多與(yu) 孩子溝通,讓孩子充分信任自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華錫 蔣宇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