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宗師列傳》講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與事功
央視《宗師列傳(chuan) 》講述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與(yu) 事功
星河閃耀 文脈綿長
作者: 穆鐸
唐宋兩(liang) 代,中華文化群星閃耀。這一時期,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堪稱是中華文脈中的“最強文化天團”。千百年來,他們(men) 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血脈,已經與(yu) 中華大地融為(wei) 一體(ti) ,滋養(yang) 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er) 女。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央視綜合頻道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宗師列傳(chuan) ·唐宋八大家》,正在央視播出。節目以八位文學宗師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為(wei) 線索,揭秘他們(men) 磅礴跌宕的人生故事,展現其文化價(jia) 值與(yu) 精神能量。
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擔當精神永不過時
《宗師列傳(chuan) ·唐宋八大家》首期播出的是《韓愈篇》,聚焦“百代文宗”韓愈的傳(chuan) 奇人生,引起很多人關(guan) 注和熱議。韓愈的傳(chuan) 奇人生之所以引人關(guan) 注,不僅(jin) 由於(yu) 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以天下為(wei) 念的情懷。
回顧韓愈的人生,他十三歲前的動蕩坎坷經曆,時代的變遷與(yu) 家庭的沉浮交織在一起,這不僅(jin) 沒有讓韓愈消沉,反而使他愈挫愈勇,激發起對家國強烈的憂患意識,成為(wei) 人生和事業(ye) 的底色。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liang) 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病逝後被追贈禮部尚書(shu) ,諡號“文”,所以世人多稱其“韓文公”,並從(cong) 祀孔廟。
無論人生逆順,韓愈心中掛念著社稷蒼生。比如作為(wei) 監察禦史的韓愈看到群眾(zhong) 受災後,毅然為(wei) 民請命,上疏《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一片為(wei) 國為(wei) 民的赤誠之心赫然可見。韓愈因此得罪朝中權貴,被貶到路途遙遠、環境惡劣的陽山,但是他並未因此消沉,依然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積極有為(wei) 。
我們(men) 都熟悉韓愈在文化上的成就,其實他在軍(jun) 旅生涯方麵也是頗可圈點——韓愈是“唐宋八大家”裏唯一一個(ge) 參與(yu) 過行軍(jun) 打仗的人,蘇軾曾讚其“勇奪三軍(jun) 之帥”。
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反反複複,導致民不聊生。元和年間,宰相裴度領兵討伐淮西節度使吳元濟,韓愈為(wei) 行軍(jun) 司馬。作為(wei) 全軍(jun) 參謀,韓愈不辱使命,征戰中有勇有謀,建議突襲蔡州城。於(yu) 是官軍(jun) 在大雪紛飛的夜晚,一鼓作氣拿下蔡州,打得吳元濟措手不及、軍(jun) 心搖動,官軍(jun) 很快就取得了淮西之役的勝利。唐憲宗命韓愈撰寫(xie) 了《平淮西碑》,文釆斐然、大氣磅礴。
在《宗師列傳(chuan) ·唐宋八大家》中,展現的是韓愈的另一次軍(jun) 功事業(ye) 。822年,已步入遲暮之年的韓愈憑一介書(shu) 生之軀,單槍匹馬闖入叛軍(jun) 軍(jun) 營為(wei) 大唐勇退叛將,可謂名副其實的“唐代孤勇者”。麵對威脅韓愈毫無懼色,義(yi) 正詞嚴(yan)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解鎮州之圍。
韓愈的一生始終以天下為(wei) 己任,勤政愛民、廉潔奉公,他的精神品格流傳(chuan) 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唐宋八大家中,韓愈被公認居於(yu) 首位。韓愈能夠位列八大家之首,並不單純是他文章寫(xie) 得多好,而是他麵對當時的文化現狀,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目的在於(yu) 恢複文章正統,將改革文風與(yu) 複興(xing) 正道結合起來。比如,他提出“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cong) 字順”等寫(xie) 作理論,對當時和後世都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蘇軾評價(jia) 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正如節目組專(zhuan) 家韓愈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穀曙光所說,在中國文化史上,韓愈的思想影響深遠,他關(guan) 於(yu) “道統”的主張,被視為(wei) “新儒學”即以朱熹為(wei) 代表的“宋明理學”的發端。節目組另一位專(zhuan) 家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認為(wei) ,韓愈以一篇《原道》,厘清了自堯舜至孔孟的思想脈絡,並重新闡述了“仁義(yi) ”的現實意義(yi) 與(yu) 重要性。
作為(wei) 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同樣有著社稷蒼生的情懷。王安石任鄞縣(今浙江寧波)縣令時,為(wei) 了興(xing) 修水利,讓百姓免受旱災之苦,跑遍整個(ge) 鄞縣。他以日記的形式詳細記錄了自己的行程:登上高山,查看采石工人鑿石;駕起舟船,考察地貌;親(qin) 臨(lin) 開渠工地,檢查工程進展。天色剛曙,他已經踏上征途,夜色已深,他還在路上奔走……
所以明代古文家茅坤感歎:“縣令如此,知非俗吏已。”
他們(men) 組成了古代“最強文化天團”
有讀者這樣感歎:“這八位大家,如今提起,可能最先出現在腦海中的是‘背誦全文’的字樣,那時忙著交作業(ye) ,著急應對考試,或許未能細細閱讀品味,如今再讀,才知我們(men) 可能錯過的是中國古代散文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一種文字之外的意境!再讀唐宋八大家名句,那裏有足以滋養(yang) 一生的智慧。”
那麽(me) ,唐宋八大家這一團體(ti) 稱謂是怎麽(me) 來的呢?
概要地說,這一稱謂最早應該源於(yu) 明代初期朱右所選的《八先生文集》。書(shu) 中的文章,皆選自於(yu) 這八個(ge) 人。所以,《四庫簡明目錄》就曾說:“‘唐宋八家’之目,實始於(yu) 此。”後來,到了明代中期,茅坤又出了一個(ge) 文章選本——《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本書(shu) 刊行以後,家弦戶誦,影響很大。所以,“唐宋八大家”這一名稱便傳(chuan) 播開來了,一直流傳(chuan) 到今天。
穀曙光認為(wei)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文化矩陣,八位巨匠,既是千古文章之宗師,又是士人安身立命之楷模,更是精忠報國之良臣。他們(men) 厚德載物、文以載道,樹立了垂範後世的文采、風骨與(yu) 思想。”
談唐宋八大家就不得不說與(yu) 他們(men) 直接相關(guan) 的“唐宋古文運動”。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駢文與(yu) 散文(古文)之爭(zheng) 是一個(ge) 貫穿始終的課題。駢文講究對偶、押韻、辭藻、用典,其形式之美,是其他文體(ti) 難以取代的,但過分注重形式、誇耀辭藻才華,往往會(hui) 掉入空洞無物的窠臼。
正是由於(yu) 對駢體(ti) 文弊端的反感,在唐代中葉、北宋初中期,都出現過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文學革新運動,曆史上稱之為(wei) “唐宋古文運動”。之所以稱作“古文”,是因為(wei) 這兩(liang) 次運動中,以唐宋八大家為(wei) 代表的人物,都反對自六朝以來的駢體(ti) 文,主張恢複和發展先秦兩(liang) 漢時期散體(ti) 文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所以,這裏所說的“古文”,就是以秦漢文章為(wei) 典範,破駢為(wei) 散,可以自由書(shu) 寫(xie) ,比較接近於(yu) 當時口語的、平順自然的一種新型散體(ti) 文。
古文運動的大旗首先由韓愈、柳宗元舉(ju) 起,到了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接踵其後,為(wei) 古代文化帶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變革。因此,韓愈被後人稱為(wei) “文起八代之衰”“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宗師列傳(chuan) ·唐宋八大家》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源頭活水,一一展現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與(yu) 事功、境界與(yu) 抱負,為(wei) 觀眾(zhong) 營造了“文心相通、古今共鳴”的文化磁場,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銜接。
正如穀曙光所言:“唐宋八大家是古之遺愛,千載文脈世代傳(chuan) ,寶劍倚天星鬥寒!宗師們(men) 雖已遠去,卻在天上溫柔地注視著我們(men) 。他們(men) 是一群高貴而有趣的靈魂,其人其文其品,都值得今人去珍惜、去愛戴、去傳(chuan) 承。”
唐宋八大家留給後世的精神滋養(yang)
“唐宋八大家在曆史上展現出的革新精神、所創立的語言範式以及他們(men) 在文字中所流露的生命氣象,感動和教育了無數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北京開放大學副教授張清華坦言,“在我們(men) 今天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的新時代,唐宋八大家的精神財富都成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不竭源泉。”
如果沒有他們(men) ,或許後人很難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會(hui) 缺少一些“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的豪邁。有了他們(men) 的文章,中國文學的天空中增添了一道道璀璨的光芒。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宋八大家留給後世的精神滋養(yang) ,今天的我們(men) 該作何領悟、如何吸收?對此,張清華告訴我們(men) :
一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都是“有為(wei) 而作”,他們(men) 主張“文以明道”,重視文章的社會(hui) 作用,反對脫離社會(hui) 生活的實際。如王安石就要求為(wei) 文應“有補於(yu) 世”,歐陽修也認為(wei) 學者不應該“棄百事不關(guan) 心”,三蘇、曾鞏皆有誌於(yu) 經世濟民。唐宋八大家的這種立足社會(hui) 、關(guan) 心人民的現實主義(yi) 創作精神,對我們(men) 今天的文學寫(xie) 作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yi) 。二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創作,無一不從(cong) 先秦兩(liang) 漢優(you) 秀的經典作品中汲取營養(yang) ,體(ti) 現了對民族文化遺產(chan) 的繼承與(yu) 創新。他們(men) 既善於(yu) 學習(xi) 前人的成果,又能推陳出新,別樹一幟,最終在曆史上開創了唐宋散文的獨特風貌,成為(wei) 我們(men) 今天治學與(yu) 為(wei) 文的典範。三是唐宋八大家以他們(men) 豐(feng) 富而卓越的創作實踐,在中國文化史上開創了一種自由活潑、平易流暢,而又富於(yu) 文學形象的散文語言。可以說,我們(men) 今天語文課上所講的古代漢語的語法,基本上就是以唐宋八大家以來的古文為(wei) 基礎而總結出來的語言規律。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價(jia) 值,讓我們(men) 體(ti) 會(hui) 到的是文字之外更重要的精神。韓愈“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的道心,蘇軾“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le) 者,同天下之憂”的丹心;王安石“不畏浮雲(yun) 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豪情……在大江東(dong) 去中匯成時空的洪流。(中國紀檢監察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