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內(nei) 容和有力支撐,要全麵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真正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實現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同時,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必然帶來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因為(wei) 隨著農(nong) 村物質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升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feng) 富農(nong) 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
河南省作為(wei) 全國農(nong) 業(ye) 大省、農(nong) 村人口大省,正在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加強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政治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不斷在“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上做文章,深入挖掘鄉(xiang) 村的資源和文化,持續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探索以鄉(xiang) 村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途徑。
一、鄉(xiang) 村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村文化的繁榮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在要求和根本要義(yi) 。黨(dang) 的十九大做出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部署,明確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黨(dang) 的二十大將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整體(ti) 框架中,強調要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也就是說,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已然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在要求和根本要義(yi) ,沒有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就沒有真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文化興(xing) 則國興(xing) ,文化強則國強。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隻有鄉(xiang) 村文化的持久繁榮,才能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持久持續,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斷賦能。近年來,全國各地鄉(xiang) 村文化活動豐(feng) 富活躍,展現出繁榮發展的蓬勃氣象。如此起彼伏的“村BA”“村超”等鄉(xiang) 村文化體(ti) 育活動火熱開展,接地氣的特色“村晚”深受歡迎,飽含鄉(xiang) 村曆史文化的非遺展演讓遊客流連忘返……絢麗(li) 多彩的鄉(xiang) 村文化扮靚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空間,充實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支撐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紮根入地。
發揮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河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河南是農(nong) 業(ye) 文明的策源地,也是革命發源地,具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紅色文化底蘊和鄉(xiang) 村文化藝術資源,每個(ge) 地區的鄉(xiang) 村文化又呈現出不同的多樣性、地域性特征。我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自信其實就是對農(nong) 耕文明的自信,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我國農(nong) 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對於(yu) 紅色文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其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在新縣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依托豐(feng) 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搞活了農(nong) 村經濟,是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好做法。”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起點上,培育文明鄉(xiang) 風,建設美麗(li) 宜人、業(ye) 興(xing) 人和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鄉(xiang) 村,文化藝術應當發揮其應有作用。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們(men) 要善於(yu) 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加強鄉(xiang) 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鄉(xiang) 村文化煥發出蓬勃生機活力。
二、激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文化動力
在實現社會(hui) 化主義(yi) 現代化的征程中,河南將深入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培育更多鄉(xiang) 村文化人才,強化文化賦能,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注入更大動力。
一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硬件”設施,大幅提升“軟件”水平,深入推進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著力完善省、市、鄉(xiang) (鎮)、村四級公共文化陣地運行長效機製,按照“全省統籌、四級聯動”發展框架,優(you) 化“核心城區—鄉(xiang) 鎮(街道)—新農(nong) 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梯次布局,推動全縣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快升級。
二是推進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加快文化與(yu) 科技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雲(yun) 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支撐係統,由實體(ti) 向虛擬擴展,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數字文化服務。建強農(nong) 村網絡文化陣地,推進鄉(xiang) 村數字圖書(shu) 館、鄉(xiang) 村數字文化館、鄉(xiang) 村文化網上展館、鄉(xiang) 村旅遊網上展館、數字課堂融媒教育雲(yun) 建設,及時更新發布電子書(shu) 籍、藝術鑒賞、講座慕課等數字資源,策劃開展戲曲、廣場舞、大合唱、民間民俗藝術等農(nong) 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網絡展演及選秀活動,打造簡便易用、高效便捷、資源充足、服務規範的鄉(xiang) 村網絡文化服務載體(ti) 集群。
三是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引進一批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精心培訓文化業(ye) 務骨幹,紮實做好鄉(xiang) 村文化人才培訓工作。為(wei) 廣大基層文化幹部搭建激發智慧、鍛煉才幹、積累經驗的舞台,讓文藝骨幹深入群眾(zhong) 、深入生活成為(wei) 文化工作的新常態。深入挖掘草根文化人才,使更多的民間能人有舞台展現、有機會(hui) 提高、有能量輻射,發自內(nei) 心地支持文化工作、參與(yu) 文化工作。
四是實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弘揚行動。立足河南省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優(you) 勢,以文化旅遊強省建設為(wei) 契機,通過傳(chuan) 承弘揚河南農(nong) 耕文化、商業(ye) 文化、中醫文化等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加強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傳(chuan) 統村落保護利用等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當代鄉(xiang) 土文化相適應、與(yu) 鄉(xiang) 村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與(y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相銜接。
五是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惠農(nong) 行動。立足鄉(xiang) 土文化,盤活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動引導本土鄉(xiang) 村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緊扣省內(nei) 豐(feng) 富的紅色文化、殷墟文化、河洛文化等主題內(nei) 容,結合河南豫劇、河南梆子等藝術形式,創作推出更多反映河南鄉(xiang) 村風貌、農(nong) 民生產(chan) 生活的文藝精品。整合優(you) 質資源與(yu) 力量,持續開展“千戲送千村”“舞台藝術送基層”等文化惠民公益活動,擴大文化惠民覆蓋麵。
六是實施鄉(xiang) 村文化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行動。建立省、市、縣、鄉(xiang) 、村五級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聯動機製,用好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引導和撬動更多社會(hui) 資本投向鄉(xiang) 村文化建設,形成發展合力。推動公共文化“嵌入式”服務,探索“鄉(xiang) 村民俗+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特色小鎮+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等模式,利用各類鄉(xiang) 村公共空間開展閱讀推廣、技能培訓、展覽展示等特色文化服務項目。
七是創新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製。完善市、縣、鄉(xiang) 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機製,製定更加科學的省域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考核指標和考核路徑,提高鄉(xiang) 村公共文化設施管理使用效率;完善群眾(zhong) 文化需求反饋機製,定期開展群眾(zhong) 滿意度測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與(yu) 群眾(zhong) 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讓公共文化服務成為(wei) 為(wei) 民、惠民、育民的民心工程。
(作者:徐玉,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講師,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項目“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開展‘樹立大曆史觀’教育及其寶貴經驗研究”〔23YJA710045〕、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項目〔2023YB0093〕、河南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一般項目〔2020BDJ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