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改革創新精神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灣區

發布時間:2023-12-11 15: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廣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黨(dang) 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等多個(ge) 重大會(hui) 議、重要場合上,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新征程上,以改革創新精神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一流灣區,必須學深悟透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特別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把學習(xi) 成效轉化為(wei) 謀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思路新舉(ju) 措,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項工作。

  1.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根本遵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23年考察廣東(dong) 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一定位為(wei) 高水平謀劃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目標指引。

  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居於(yu) 全國領先地位,發展空間大,在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能夠發揮人力資源豐(feng) 富、高端人才聚集的優(you) 勢。從(cong) 人口總量看,僅(jin) 廣東(dong) 省常住人口就超過1億(yi) 人,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大灣區吸引了大量科技創新人才,海外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占到全國的1/4以上。二是能夠發揮經濟規模大、開放程度高的優(you) 勢。2022年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wan) 億(yi) 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1%。廣東(dong) 省是我國第一經濟大省,進出口總額在全國占比常年保持在20%左右。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是國際化大都市,世界500強企業(ye) 有300多家在珠三角地區投資興(xing) 業(ye) 。三是能夠發揮改革起步早、市場發育相對成熟的優(you) 勢。深圳連續三年被全國民營企業(ye) 評為(wei) “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廣州連續兩(liang) 年在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jia) 中排名全國前列,其中有18個(ge) 指標獲評全國標杆。

  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指明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關(guan) 鍵所在。珠三角地區過去長時間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傳(chuan) 統發展方式維持經濟快速增長,土地資源緊缺、能源需求緊張、環境汙染嚴(yan) 重等問題都先於(yu) 全國其他地區顯現。麵對這些問題,大灣區內(nei) 地各市率先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增長質量,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並取得顯著成績。以廣州市為(wei) 例,2022年全市高技術製造業(ye) 實現增加值1002.76億(yi) 元,同比增長8.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19.5%,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增長1.5個(ge) 百分點。近五年萬(wan) 元GDP能耗約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90%以上,2022年錄得的一氧化碳和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值較2015年分別下降16%和38%。新時代新征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新的成功,需要在總結之前轉型升級經驗的基礎上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大灣區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既肯定了廣東(dong) 高質量發展已經取得的成績,也點到了大灣區下一步發展的關(guan) 鍵,為(wei) 新時期大灣區更加有力地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在新發展階段的新使命。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必須靠我們(men) 自己探索。大灣區作為(wei) 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有著豐(feng) 富的改革經驗、優(you) 良的改革傳(chuan) 統、良好的改革氛圍,必須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ge) 特征,在科技創新、節約資源、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社會(hui) 治理、精神文明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麵率先破題,發揮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灣區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麵旗幟。

  2.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及麵臨(lin) 的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2017年7月正式啟動以來,各有關(guan) 方麵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紮實推進各項工作。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已較好完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大灣區開發建設成為(wei) 全國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一大亮點。

  大灣區建設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措施越來越實在。黨(dang) 中央、國務院於(yu) 2019年頒布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又先後製定出台了前海方案、橫琴方案、南沙方案和河套規劃,並明確了四大合作平台建設的總體(ti) 要求、發展目標和路徑措施。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等陸續發布金融、財政、稅收、科創、人才、就業(ye) 等方麵的政策文件,“1+N”規劃政策體(ti) 係逐步完善。廣東(dong) 省及大灣區內(nei) 地九市各自出台有關(guan) 實施意見、工作方案,將大灣區建設的總要求、總部署、總任務分解為(wei) 一張張施工圖、任務書(shu) 。“廣深港”“廣珠澳”兩(liang) 大科技創新走廊初具雛形,粵港澳三地教育、科技人才聯合優(you) 勢開始顯現。人流物流資金流往來更加頻繁,全灣區各行各業(ye) 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局麵。

  一批改革舉(ju) 措落地見效,為(wei) 全國提供了一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近年來,在國家有關(guan) 部門指導支持下,一係列原創性改革舉(ju) 措在大灣區落地。股票“深港通”、債(zhai) 券“南向通”、利率“互換通”等政策開始實施;內(nei) 地與(yu) 澳門駕駛證實現互認換領,“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成為(wei) 現實;廣東(dong) 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執業(ye) 資格互認,醫師、教師等8個(ge) 領域3000多名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取得內(nei) 地注冊(ce) 執業(ye) 資格,港澳律師在大灣區內(nei) 地九市試點執業(ye) ;重大項目申報麵向港澳科研機構開放,“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模式逐步形成。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三個(ge) 自貿區體(ti) 製、機製和政務服務創新不斷,深圳前海累計推出製度創新成果800多項,超過70項在全國複製推廣,廣州南沙累計形成改革創新成果913項,410項改革創新經驗在國家、省、市複製推廣。

  經濟增長動力強勁、社會(hui) 大局和諧穩定。在遭受三年疫情衝(chong) 擊和國際上“脫鉤斷鏈”“去風險”等不利因素衝(chong) 擊下,大灣區依然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支點作用日益凸顯。2022年大灣區經濟總量比2017年增長約3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其中內(nei) 地九市GDP達到10.468萬(wan) 億(yi) 元,占廣東(dong) 全省的81.07%,進出口總值達7.94萬(wan) 億(yi) 元,占廣東(dong) 全省的95.6%。高新技術企業(ye) 規模持續壯大,廣東(dong) 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達6.9萬(wan) 家,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營業(ye) 收入總額超10萬(wan) 億(yi) 元,已成為(wei)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核心力量。大灣區內(nei) 地九市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在廣東(dong) 全省占比達95%,僅(jin) 廣州南沙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就突破900家,2023年上半年南沙高新技術行業(ye) 產(chan) 值達到115.26億(yi) 元。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第一方陣”,“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二位。“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不斷深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一大批基礎設施投入運營。香港進入由亂(luan) 到治走向由治及興(xing) 的新階段,珠三角成為(wei) 港澳青年創業(ye) 熱土,在廣東(dong) 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累計孵化港澳項目約4000個(ge) 、吸納港澳青年就業(ye) 約5500人,港澳居民在內(nei) 地生活發展更加便利,港澳同胞的國家認同感不斷加強。

  對標黨(dang) 和國家對大灣區提出的各項要求,比照世界一流灣區的發展水平,大灣區建設還麵臨(lin) 不少挑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關(guan) 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國際上沒有先例”。由於(yu) 三地之間的製度、規則、機製差異,人員、資金、技術、貨物、業(ye) 務發展和信息自由流通仍存在障礙,港澳人員在內(nei) 地的就業(ye) 、教育、醫療等方麵仍不夠便利,市場一體(ti) 化建設還有明顯差距,大灣區經濟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還要進一步挖掘,大灣區三地的疊加優(you) 勢還未充分發揮。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通過改革創新逐步化解。

  3.以釘釘子精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在“一國兩(liang) 製三法域”下探索粵港澳三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規則銜接和機製對接,促進生產(chan) 生活要素順暢流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必須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不失時機、蹄疾步穩深化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

  注重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難題。40多年前,廣東(dong) 改革先輩們(men) 以對黨(dang) 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曆史自覺率先推動改革開放,秉持“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和精神,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大膽地幹,使廣東(dong) 從(cong) 一個(ge) 農(nong) 業(ye) 省份一躍成為(wei) 全國經濟大省,地區生產(chan) 總值連續34年位居全國第一。如今,麵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時代新課題,必須學習(xi) 傳(chuan) 承改革先輩們(men) 的擔當精神和改革精神,堅持“兩(liang) 個(ge) 結合”,堅持頂層設計與(yu) 基層創新相結合,堅持改革於(yu) 法有據,實事求是打通規則銜接、機製對接中的障礙,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新時代的改革熱土。

  真抓實幹,以釘釘子精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項係統工程,黨(dang) 中央、國務院圍繞大灣區建設作出一係列規劃,針對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等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作出一係列部署,涉及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極其繁重,僅(jin) 廣州落實南沙方案就有264項任務,完成其中的每一項任務都是硬仗。因此,必須堅持釘釘子精神,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大力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幹事創業(ye) 精神,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代接著一代幹。建立容錯機製,把“三個(ge) 區分開來”落到實處,為(wei) 擔當者擔當、為(wei) 負責者負責、為(wei) 幹事者撐腰,全方位激發幹部活力。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檢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效。大灣區建設是一項舉(ju) 世關(guan) 注的工程,更是一項事關(guan) 粵港澳三地的民心工程。在規劃建設管理中,必須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緊扣群眾(zhong) 所思所願所盼,不忘大灣區開發建設的初心,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嚴(yan) 防形式主義(yi) 和弄虛作假,用心用情用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就業(ye) 、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yang) 老、食品安全、社會(hui) 治安等民生問題。及時聽取灣區各方麵人士對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建議,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打造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優(you) 質生活圈,通過大灣區建設更好地把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使粵港澳三地民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三地居民的幸福樂(le) 園。

  (執筆:郭躍文、王天予)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0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