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沃土 守正創新 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並同有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座談,留下“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xing) 盛為(wei) 支撐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wei) 條件”的諄諄囑托。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xi) 近平文化思想。
山東(dong) 省委書(shu) 記林武說,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dong) 時刻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諄諄囑托,主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自覺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守護者、傳(chuan) 承者,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的探路者、先行者,做文明交流互鑒的擔當者、踐行者,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山東(dong) 篇章,努力為(wei) 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山東(dong) 力量和山東(dong) 智慧。
1.薪火相傳(chuan) 賡續中華文脈
東(dong) 方聖城,儒風浩蕩,文脈不絕。
在前不久舉(ju) 行的2023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開幕式上,大型文脈工程《齊魯文庫》首批成果發布。
作為(wei) 山東(dong) 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獻編纂出版項目、“山東(dong) 文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庫》共分典籍、研究、史誌、人物、文物、文學藝術、山水、科技、紅色文獻九編,成書(shu) 規模約13億(yi) 字,4000多冊(ce) 。此次發布了典籍編、史誌編、紅色文獻編首批成果170冊(ce) 。
在山東(dong) 省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白玉剛看來,《齊魯文庫》全麵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dong) 曆代傳(chuan) 世文獻,旨在打造齊魯文化最豐(feng) 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立起新時代“文化泰山”,同步培養(yang) 一批哲學社會(hui) 科學特別是古籍研究整理人才,建設一批具有山東(dong) 特色的文化品牌,傳(chuan) 播更多承載齊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jia) 值符號和文化產(chan) 品。
“諸子百家半山東(dong) ”。齊魯大地曆史悠久、文脈綿長,賢哲輩出、典籍豐(feng) 富。近年來,山東(dong) 深耕人文沃土,深入實施“山東(dong) 文脈”工程,搭建高端研究平台,積極培養(yang) 引進人才,統籌以推進文化典籍係統整理、思想意蘊闡釋辨析、時代價(jia) 值研究闡發與(yu) 轉化創新、協同創新體(ti) 製機製建設為(wei) 一體(ti) 的研究闡發體(ti) 係。
2017年4月,山東(dong) 重大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正式啟動。這一對境外中華古文獻進行調查、回歸、整理和研究的綜合性文化工程,旨在完善中華古文獻存藏體(ti) 係,為(wei) 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係統典籍資源。
2019年8月,山東(dong) 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成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標誌著全球儒學研究傳(chuan) 播交流實體(ti) 平台的誕生。與(yu) 此同時,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等學術研究平台的相繼組建,提升了山東(dong) 對以儒家文化為(wei) 重點的齊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闡釋力度,助力推出一批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闡釋成果。
2022年9月,中華儒學經典著作集成《儒典》問世。該書(shu) 包含經解、義(yi) 理、誌傳(chuan) 三個(ge) 分典,集中體(ti) 現儒學形成和發展的主脈絡,為(wei) 深入研究闡釋以儒學為(wei) 代表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了權威性、基礎性的曆史資料,“山東(dong) 文脈”工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chuan) 承曆史文化,維係民族精神。自1928年發現城子崖遺址以來,山東(dong) 考古走過近百年曆程,構建起“扁扁洞遺存—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這樣一條完整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
建立海岱地區動植物考古數據庫,構建起從(cong) 後李文化時期至漢代的農(nong) 作物、家養(yang) 動物和野生動植物數據體(ti) 係;共同開展古DNA研究,揭示9500年以來山東(dong) 古代人群母係遺傳(chuan) 曆史……新時代,山東(dong) 考古機構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開展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研究工作,考古隊伍不斷壯大,重要發現、研究闡釋成果豐(feng) 碩,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重要影響。
2.從(cong) “躺在書(shu) 齋”到“走進人心”
“禮之用,和為(wei) 貴。”近年來,曲阜充分挖掘和發揮儒家文化發源地優(you) 勢,創新推出“和為(wei) 貴”社會(hui) 治理、“愛誠孝仁”四德建設、傳(chuan) 統文化“六進”等一係列社會(hui) 治理品牌,以傳(chuan) 統文化涵養(yang) 時代新風,形成了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hui) 風尚。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an) 乎!’無論什麽(me) 時候,都像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一樣,必須要做到慎獨……”在嘉祥縣曾廟政德教育教學點,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基地教員張寒正在給學員講解曾子“慎獨”的思想。
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幹部政德建設是山東(dong) 的創新之舉(ju) 。山東(dong) 設立濟寧幹部政德教育學院,建成全國第一家以政德為(wei) 主題的教育基地,采取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ti) 驗教學、禮樂(le) 教學“四位一體(ti) ”教學方式,開發“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精髓涵養(yang) 幹部為(wei) 政之德”等30餘(yu) 堂專(zhuan) 題課。截至2023年5月,學院已承接國家部委和31個(ge) 省區市的各類班次1700餘(yu) 期,培訓學員10萬(wan) 餘(yu) 人。
山東(dong) 廣播電視台推出一批傳(chuan) 統文化“兩(liang) 創”精品,用紀錄片展示中華曆史之美,《脈動泰山》《大河奔騰》《三孔春秋》,用心用情講述“一山一水一聖人”的故事,促進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躺在書(shu) 齋”到“走進人心”。
秉承幾千年齊魯文化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山東(dong) 人熱情好客、樸實厚道、誠實守信、與(yu) 人友善、做事踏實……這些精神特質融入生產(chan) 生活裏、體(ti) 現在產(chan) 品製造上,便催生出一個(ge) 個(ge) 聞名遐邇、享譽世界的山東(dong) 好品。從(cong) 智能家電、多功能機器人,到高速磁懸浮列車、“藍鯨1號”鑽井平台等大國重器,“好客山東(dong) ,好品山東(dong) ”已經成為(wei) 山東(dong) 高質量發展的閃亮名片。
3.奏響文明互鑒時代樂(le) 章
六根木條相互巧妙鎖定,不需外力便能形成一個(ge) 穩定的整體(ti) ……中國古人發明的益智玩具魯班鎖走上聯合國舞台,著實又火了一把。
從(cong) 11月1日起,中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hui) 11月輪值主席。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jun) 大使,用來自魯班故裏——山東(dong) 棗莊的魯班鎖,解讀團結、和平的重要性:“魯班鎖就像和平一樣,拆開容易組裝難,破壞容易重建難,貿然下手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傷(shang) 害。”
當曆史的時針撥回到2010年9月,首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曲阜尼山舉(ju) 辦,聚焦“和而不同與(yu) 和諧世界”主題,以文明對話促進中外文化交流。2020年9月,論壇由原來兩(liang) 年一屆,改為(wei) 一年一屆。今年9月,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如期舉(ju) 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嘉賓代表圍繞“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與(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主題,共赴文明之約。
為(wei) 構建多層次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格局,山東(dong) 打出了一套“組合拳”: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國家《論語》譯介工程,以孔子誕生地——尼山命名的“尼山書(shu) 屋”已在五大洲的32個(ge) 國家落戶89家(含“中華文化之角·尼山書(shu) 屋”),5萬(wan) 多種圖書(shu) 通過尼山書(shu) 屋走進海外讀者視野;持續做大孔子IP,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的山東(dong) 篇章。
新征程上的山東(dong) ,正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態、寬廣的視角,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向世界。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馮(feng) 帆、張勝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