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兩原因致今年空氣質量有所波動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針對今年的空氣質量波動,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分析,主要受汙染排放和氣象條件兩(liang) 方麵影響。
從(cong) 汙染排放看,今年是新冠疫情結束後的第一年,各地經濟生產(chan) 生活水平快速恢複,大氣汙染物排放量相應增加,截至10月,全國冶金、焦炭、石化等涉氣重點行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均同比增長,原油加工量增長11.2%,十種有色金屬產(chan) 量增長7%;火力發電量同比增長5.7%;公路客運、貨運量同比分別增長23.5%、8.2%。
從(cong) 氣象條件看,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以來我國共出現17次沙塵天氣過程,為(wei) 近十年同期(2013—2022年)最多,較近十年同期平均(11.4次)偏多近50%;其中沙塵暴及以上強度過程達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2倍左右(2.8次)。特別是3月19—23日的強沙塵暴天氣,影響20個(ge) 省(區、市),北方多地PM10達嚴(yan) 重汙染,河北省張家口市PM10峰值濃度超過9000微克/立方米。衛星觀測資料表明,今年以來沙塵天氣累計影響國土麵積達529萬(wan) 平方公裏,超過半個(ge) 中國;截至11月,僅(jin) 沙塵天氣就使得全國優(you) 良天數比率損失3.3個(ge) 百分點,使得PM2.5和PM10濃度分別上升1微克/立方米和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年。
劉炳江介紹,在不利條件下,生態環境部今年組織各地圍繞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力度,已有效減緩了空氣質量反彈勢頭,在下半年甚至還使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總台央視記者 蔣曉平 劉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