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穀文物認養:讓普通人為文物撐起保護傘
中新網晉中12月11日電 題:山西太穀文物認養(yang) :讓普通人為(wei) 文物撐起保護傘(san)
作者 楊靜 傅海青
剪、洗、蒸、煮、燙、貼......一根根麥稈在白鴻玲的手中腐朽化神奇,變成了意境優(you) 美的國畫。在山西省晉中市太穀區小白村小白觀音堂內(nei) ,由白鴻玲製作的丹鳳呦鹿、喜鵲登梅、大鵬展翅等麥稈畫作品,每天都吸引來不少村民觀賞。
白鴻玲是小白觀音堂的文物認養(yang) 人,她每天都會(hui) 按時“上班”,除對小白觀音堂進行日常的保潔維護外,還製作非遺麥稈畫,義(yi) 務收徒上課進行傳(chuan) 承。
小白觀音堂為(wei) 清代遺構,於(yu) 乾隆年間進行修繕。白鴻玲說,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小白村人,小時候就經常在觀音堂玩耍。2019年,她看到觀音堂的牆快要倒塌,便主動申請修繕,並簽訂了文物認養(yang) 協議。
如今,修繕一新的觀音堂還成為(wei) 非遺麥稈畫的傳(chuan) 承基地。“能為(wei) 生養(yang) 自己的村子做點貢獻,我很開心。”白鴻玲說。
晉中市太穀區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遺存文物眾(zhong) 多,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34處,館藏文物3064件(套),是晉中市文物大區。
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文物,近年來,該區推出“文明守望工程”文物建築認領認養(yang) 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該區近幾年積極推進此項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形成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聯合保護古建的新局麵。
目前,當地申請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有20餘(yu) 處,已簽約認養(yang) 的文物4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坐落於(yu) 太穀區侯城鄉(xiang) 惠安村的金代寺廟宣梵寺,由退休返村的村民綦鬆霞認養(yang) 。前些年破敗不堪的宣梵寺,在綦鬆霞一年來的修繕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認養(yang) 文物一年來,每天都在搞維修,先後籌集資金修繕了大殿,平整了院落。”綦鬆霞說。
綦鬆霞告訴記者,她和村民們(men) 在宣梵寺院裏開辟了一塊菜地,種植了蘿卜、柿子和菊花。“前幾天曬幹了,最近正在打包,冬天可以和村民們(men) 食用。”綦鬆霞說,暑假還在寺裏舉(ju) 辦了公益活動,教村裏的孩子們(men) 誦讀國學經典,很有意義(yi) 。
太穀區文旅局負責人介紹,按照《文物建築開放導則(試行)》和《山西省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文物保護利用辦法》要求,可利用文物建築開設博物館、陳列館、藝術館、農(nong) 村書(shu) 屋、鄉(xiang) 土文化館和專(zhuan) 題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場所,也可利用文物建築開辦民宿、客棧、茶社等旅遊休閑服務場所,為(wei) 村和社區服務、文化展示、參觀旅遊、經營服務、傳(chuan) 統技藝傳(chuan) 承和文創產(chan) 品開發等,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
該負責人表示,“文明守望工程”文物建築認領認養(yang) 政策,讓普通人為(wei) 文物撐起一把傘(san) ,用文物留住了鄉(xiang) 情,也為(wei) 子孫後代傳(chuan) 遞了文化力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