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國家公祭日,他們有話要說……
2023年,
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6周年。
86年前的“12·13”,是國殤,
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沉重一頁。
86年過去了,
那段曆史不能忘!不敢忘!
今年的12月13日,
是第十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年複一年的國家公祭,
人們(men) 撫慰傷(shang) 痕,
銘記不能忘卻的痛。我們(men) 采訪了10位相關(guan) 人士。
他們(men) 中,
有的在南京大屠殺中失去至親(qin) 、
身負傷(shang) 痛,
卻始終致力於(yu) 傳(chuan) 遞曆史真相、
播撒和平之種;
有的身為(wei) 幸存者後人,
聽著家族的悲痛故事長大,
如今選擇背負曆史前行,
把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下去;
有的大力推動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祭奠,
上升為(wei) 國家公祭儀(yi) 式,
以國之名悼念遇難同胞;
有的堅持近20載在海外打撈真相,
搜尋南京大屠殺的史實鐵證……
他們(men) 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銘記南京大屠殺史實、
祭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是家事,
是國事,更是天下事。
12·13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
“我想告訴年輕人,和平、和平、和平,永遠要和平!”
86年前的冬天,侵華日軍(jun) 在南京燒殺搶掠、大肆屠戮,夏淑琴一家九口人中的七口人被殘忍殺害。夏淑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中,至今身上留有傷(shang) 疤。
夏淑琴數十載堅持為(wei) 曆史真相奔走。1994年,夏淑琴前往日本,成為(wei) 戰後第一位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2006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汙蔑其是“假人證”,老人憤慨赴日應訴,並當庭反訴對方侵犯名譽權,官司最終大獲全勝。
夏淑琴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九年前為(wei) ‘國家公祭鼎’揭幕的時候,想到那些死去的同胞們(men) ,我心裏像刀絞一樣,很難受,說不出話。我還要好好活下去,謝謝大家幫助我們(men) ,把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講給更多人聽,我就能對得起那些死去的同胞們(men) 。”
12·13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劉民生
“我要把這段悲慘曆史講給後代聽,講給不知道這段曆史的人聽。”
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時,劉民生年齡雖小,卻依稀記得那段慘痛的記憶。“父親(qin) 被抓走的時候,幼時的我根本沒想到,這竟是最後一麵。”
“在難民區,父親(qin) 抱著我,母親(qin) 抱著妹妹。當時在戶外,天氣又冷,我就哭了,結果日本兵端著刺刀,在我腿上刺了一刀,至今右腿上還留有傷(shang) 疤。”
劉民生說:“我們(men) 要共同把這段曆史記住,共同捍衛世界和平。 ”
12·13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yi) 英
“國家越來越好,就是靠你們(men) 年輕人,希望你們(men) 珍愛和平。”
南京大屠殺期間,艾義(yi) 英的6位親(qin) 人被日軍(jun) 殺害,其中包括她的父親(qin) 。
“日本兵來抓人,我當時哭著抱著爸爸的腿,說‘爸爸你不能走,你走了我怎麽(me) 辦’,但是後來,他再也沒能回來。”
今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前,艾義(yi) 英獻花時幾度哽咽,“我年紀大了,以後不一定能來了,我來不了,下一代會(hui) 代我來,一直都會(hui) 來。”
12·13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yi) 英之子黃興(xing) 華
“家事也是國事,我們(men) 的責任是把家庭這段曆史講給更多年輕人聽。”
往後,會(hui) 代替艾義(yi) 英來的,是她的兒(er) 子黃興(xing) 華。
隨著時光流逝,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的重任落在後人的肩上。2022年8月,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人獲得認證,黃興(xing) 華是其中之一。
黃興(xing) 華說,作為(wei) 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人,自己有責任把這段家裏的曆史向後代、向社會(hui) 講述,不讓曆史悲劇重演。
12·13
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人曹玉莉
“我們(men) 會(hui) 永遠牢記曆史、不忘過去。”
曹玉莉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夫婦曹洪泰、張翠英的女兒(er) ,也是第二批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人之一。
曹玉莉回憶,“每每想起這些傷(shang) 心往事,父母就悲痛欲絕,哽咽不止。幼年的經曆對他們(men) 來說是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惡夢。”
曹玉莉說:“我們(men) 肩負責任和使命,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殺史實和真相。”
12·13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的外曾孫李玉瀚
“我有責任把我們(men) 家的故事、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講述給更多的人聽。”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的外曾孫李玉瀚是首批13名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人中年紀最小的。盡管剛滿13周歲,他已經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了好幾年的講解員。
這個(ge) 自認為(wei) 已是小男子漢的孩子感到肩上擔子很重,“我有責任把我們(men) 家的故事、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講述給更多的人聽。”
12·13
國家公祭日首倡人趙龍
“使世界永不忘記,讓國人永世銘記,正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意義(yi) 所在。”
首個(ge) 提出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是時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的趙龍。他在2005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向大會(hui) 提交了《關(guan) 於(yu) 將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wei) 國家公祭日的提案》。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七次會(hui) 議通過決(jue) 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wei)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舉(ju) 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yi) 侵華戰爭(zheng) 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在趙龍看來,使世界永不忘記,讓國人永世銘記,正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意義(yi) 所在。
12·13
美籍華人魯照寧
“夜深人靜時,當我翻看南京大屠殺資料圖片,就像走進曆史隧道,情緒很不好,有時會(hui) 放聲痛哭。”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魯照寧再次來到南京,將在海外新搜集的史料捐給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對他來說已是“停不下來”的慣性之舉(ju) 。據其統計,近20年來,他向紀念館捐贈了近20次,捐贈史料超過兩(liang) 千件(套)。
1937年侵華日軍(jun) 攻入南京,大肆屠戮,魯照寧的二爺爺魯葆寅被日本兵開槍打死。家族中還有多位親(qin) 人在侵華戰爭(zheng) 中死去。
打撈真相如在曆史隧道中“追光”。2004年,他通過中新社記者牽線搭橋,第一次向館方捐贈了其在海外搜集的南京大屠殺史料,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2024年,將是我捐贈生涯的第20個(ge) 年頭,也是我的退休之年,我退休後希望能發揮餘(yu) 熱,到紀念館當誌願者、做英文翻譯,與(yu) 更多國際友好人士一道‘追光’。”魯照寧說。
12·13
南京市長江路小學英語教師楊筱豔
“在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展廳中的照片無論看過多少次,依然帶給我極大的心理震撼。”
“1937年冬,南京淪陷之前,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孩子和所有行李從(cong) 江邊登船,離開南京。這對夫婦就是我的外公、外婆。”楊筱豔說,她是南京大屠殺親(qin) 曆者的後代,也是教育工作者,為(wei) 此感覺責任重大:要向下一代講述南京大屠殺史實,鞭策他們(men) 莫忘國恥、傳(chuan) 承記憶、自強不息,在孩子們(men) 的心中播下和平理念之種。
楊筱豔認為(wei)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這些年來,她切身感受到,孩子們(men) 對南京大屠殺慘案的了解越來越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知曉度也越來越高。
12·13
曾領誦《和平宣言》的南京高中生
“對80多年前侵華日軍(jun) 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我通過影像資料看到同胞遇難、文明罹難,內(nei) 心非常悲痛。”
2022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yi) 式上,南京市中華中學雨花校區高中學生樂(le) 筱懿是《和平宣言》朗誦團的領誦。她表示,自己通過朗誦“走進”了那段曆史,心中種下了捍衛人類正義(yi) 之夢。
“和平是多麽(me) 寶貴,每個(ge) 人的生命都應當被尊重、溫柔以待。”樂(le) 筱懿說,她未來想成為(wei) 一名法律工作者,為(wei) 守護世界和平、捍衛人類正義(yi) 、捍衛每個(ge) 人的美好生活盡綿薄之力。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中華圓夢,民族複興(xing) 。
吾輩當自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