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十四五”以來,我國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數量下降11%

發布時間:2023-12-13 15:40:00來源: 澎湃新聞

  12月12日,以“尚儉(jian) 崇信盡責 同心共護食品安全”為(wei) 主題的食品安全宣傳(chuan) 周國家衛生健康委主場活動在北京舉(ju) 行,活動安排主題宣講、專(zhuan) 家訪談等活動,並發布食品安全與(yu) 食源性疾病風險提示、向全社會(hui) 提出合理膳食倡議。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曹雪濤在會(hui) 上指出,“十四五”以來,我國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數量下降11%,死亡人數減少33.9%。曹雪濤介紹,我國已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深入分析風險監測數據庫信息,根據食源性疾病發病情況和演變趨勢,繪製不同區域、不同風險類別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地圖,指導各地及時發布風險預警信息,提示公眾(zhong) 合理采購與(yu) 儲(chu) 存食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表示,近年來,國家衛健委還建立了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係統、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係統和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網絡三大係統,發揮風險監測評估預警作用,有效防範係統性風險。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WHO估計全球每年有多達6億(yi) 人因吃了被汙染的食物而生病,造成42萬(wan) 人死亡。為(wei) 了應對食源性疾病帶來的挑戰,WHO建議各國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和預警。2009年《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以來,國家衛健委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和國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網絡三大監測係統。

  李寧介紹,食源性疾病監測網顯示2010~2022年全國共報告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46430起(平均每年3572起,其中毒蘑菇每年平均發生1024起),發病人數為(wei) 330870人(平均每年25452人),死亡1679人(平均每年129人,平均每年因毒蘑菇死亡的人數70人)。主要發生場所為(wei) 家庭和餐飲服務場所,發生在家庭和餐飲服務場所的事件數分別占總的50%和46.3%,但餐飲服務場所的發病人數是最多的,約占總數的70%。

  李寧提醒,家庭食源性疾病的防控要注意不采不食野生蘑菇。家庭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主要原因是誤食野生毒蘑菇和致病菌汙染引起的。誤食野生毒蘑菇導致的事件數、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均分別約占家庭總的50%左右。我國餐飲服務場所應重點防控細菌性食源性疾病,而學校食堂要特別關(guan) 注米飯中蠟樣芽胞杆菌的汙染問題,我國蠟樣芽胞杆菌暴發事件近70%由米麵食品引起,其中米飯占到近60%,而且主要發生在學校食堂。(記者 張依琳 實習(xi) 生 丁曼)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