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派批評”到“灣區批評”《廣東文學通史》助力重新認識廣東文學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從(cong) “粵派批評”到“灣區批評”暨《廣東(dong) 文學通史》出版座談會(hui) 11日在京舉(ju) 行。
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書(shu) 記處書(shu) 記李敬澤對通史的出版表示祝賀。他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發展,地方性認同或者說地方性文化,正成為(wei) 文化和文學藝術創作中的自覺追求,這是一個(ge) 好現象。這種新的地方文學意識也是一個(ge) 全新的、重要的文化和文學現象,其中既包含著從(cong) 在地而來的傳(chuan) 統因素,又包含著麵向未來的創造性因素,所以我們(men) 正麵臨(lin) 著一種相互生成的豐(feng) 富性和新狀態。在這個(ge) 意義(yi) 上,從(cong) “粵派批評”到“灣區批評”,在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的新空間中認識廣東(dong) ,《廣東(dong) 文學通史》提供了一個(ge) 基礎和基石,接下來能夠進一步挖掘灣區文學的特殊價(jia) 值和意義(yi) ,以便更清醒、準確、自覺地認識廣東(dong) 文學。
中國作家協會(hui) 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認為(wei) ,近年來廣東(dong) 文學創作非常蓬勃,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創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從(cong) “粵派批評”拓展到“灣區批評”,《廣東(dong) 文學通史》不局限於(yu) 廣東(dong) 一省,而是把粵港澳聯係起來,這是一個(ge) 非常大的視野。尤其通史在當代兩(liang) 卷中提出了極具新意的概念:世紀之交和新時代。這為(wei) 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期方法和研究路徑,值得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整部通史呈現了多元兼容、融合創新的風貌。
廣東(dong) 省作家協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專(zhuan) 職副主席張培忠表示,通史的編撰堅持立足本土,麵向灣區,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推動“粵派批評”向“灣區批評”轉型的創新之作,也是構建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中國文學話語和敘事體(ti) 係的探索之作。
《廣東(dong) 文學通史》編撰團隊介紹了通史編撰的體(ti) 例分期、文學史觀、路徑方法、文學特征和創新意義(y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認為(wei) ,《廣東(dong) 文學通史》總結了廣東(dong) 文學的概貌、特征和發展趨勢,具有突出的係統性、創新性和學術性;其出版顯示了廣東(dong) 從(cong) “粵派批評”到“灣區批評”文學空間的拓展、區域文學的新質和麵向未來的文學機遇。
全書(shu) 分為(wei) 古代卷、近代卷、現代卷、當代卷(上下)共5卷約240萬(wan) 字,2023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通過新的史料的發現、新的理論的概括、新的方法的應用,全書(shu) 梳理厘清廣東(dong) 文學與(yu) 灣區文學特質,著力打造有信息含量、有思想容量、有情感力量的文學史,填補廣東(dong) 文學通史研究空白,構建融通中外、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
座談會(hui) 由中國作家協會(hui) 創研部、人民文學出版社、《文藝報》社、廣東(dong) 省作家協會(hui) 主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