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增八年後 考研報名人數緣何減少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yu) 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舉(ju) 行。對於(yu) 備受關(guan) 注的考研報名人數,教育部較往年提前一個(ge) 月公布數據:438萬(wan) ,比上年度減少36萬(wan) ,下降約7.6%。這也意味著,2015年以來我國考研報名人數連續8年增長態勢就此終止。考研報名人數緣何減少,釋放了哪些新信號?
“波動比例不到1/10,屬正常範圍”
“出乎意料!”北京林業(ye) 大學考生於(yu) 傑(化名)說。備考期間,於(yu) 傑心情忐忑。他原以為(wei) 考研人數還會(hui) 繼續增長,“甚至有人預測今年考研人數會(hui) 超過500萬(wan) ”。
“這些預測給了我很強的緊迫感。”於(yu) 傑說。
近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保持高位增長。公開數據顯示,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長率為(wei) 15.8%。其中,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為(wei) 341萬(wan) ,2021年377萬(wan) ,2022年457萬(wan) ,2023年達到474萬(wan) 。
考生們(men) 沒想到,變化來得如此之快。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組成員陳誌文表示:“實際上,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就已經增長乏力。2023年僅(jin) 比上年增長17萬(wan) 人,增長率為(wei) 3.7%,和2022年增長80萬(wan) 人、增長率21%相比,已經明顯下滑。”
報名人數增長乏力甚至減少——這一變化,在以往報名人數較多的省份與(yu) 熱門高校已初現端倪。
去年,遼寧、黑龍江考研報名人數均出現下降,四川僅(jin) 增長0.4萬(wan) 人。今年,南開大學考研報名人數為(wei) 15817人,已連續兩(liang) 年下降,較去年減少了1446人。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dong) )考研報名人數分別下降了3.41%和4.67%。
“此次報考人數減少36萬(wan) ,波動比例不到1/10,屬正常範圍。”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戰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傳(chuan) 毅認為(wei) 。
他介紹,從(cong) 每千人注冊(ce) 研究生人數來看,2023年中國為(wei) 2.6,美國、英國等國家均在7以上;從(cong) 就業(ye) 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學曆的人數來看,每100人中,中國不足2人,美國、英國均在10人以上。
“相較於(yu) 發達國家,我國勞動力學曆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王傳(chuan) 毅認為(wei) ,“一方麵,為(wei) 支撐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國家競爭(zheng) 力和創新力基石的研究生教育,將會(hui) 持續穩步擴大規模,吸納更多本科生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另一方麵,從(cong) 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碩士學位也將在一些領域,特別是新興(xing) 科技和專(zhuan) 門職業(ye) 領域,成為(wei) 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最低學位。”他預測:“未來幾年,考研人數仍然會(hui) 維持高位。”
考慮性價(jia) 比,不再盲目“隨大流”
考研報名人數為(wei) 何減少?不考研的學生,都去哪了?
某高校大四學生酈昆(化名)對於(yu) 本科畢業(ye) 後的去向沒有太多規劃,準備“隨大流”考研。前段時間,酈昆聽說有個(ge) 朋友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已經複習(xi) 幾個(ge) 月的他中途棄考,也去找工作了。
近幾年,中國教育在線對考研情況進行了連續調查。《2020年研究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提高就業(ye) 和從(cong) 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近六成考生認為(wei) ,研究生學曆對就業(ye) 有很大幫助。該報告勾勒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憑,在就業(ye) 市場“脫穎而出”。
“如果單純以就業(ye) 為(wei) 導向,碩士學曆未必會(hui) 帶來高回報。”陳誌文分析,伴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畢業(ye) 生數量連續創下新高,於(yu) 是大家開始“卷學曆”,希望通過考研提升學曆,找到“體(ti) 麵”的工作。
“但大家逐漸發現,讀完碩士可能同樣麵臨(lin) 就業(ye) 難。考生們(men) 因此開始計算考研的性價(jia) 比。這是一次理性的回歸,大家不再盲目‘隨大流’,是好事。”陳誌文說。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雷生坦言,考研人數下降的原因較為(wei) 多元,但客觀上體(ti) 現了“考研大軍(jun) ”正逐步回歸理性,不再迷信學曆提升帶來的直接就業(ye) 紅利,被動或盲目考研的人數開始逐漸減少。
對於(yu) 考研人數下降的原因,王傳(chuan) 毅還補充道,今年出國留學人數相較於(yu) 過去幾年會(hui) 有顯著增長,這也分流了一部分原本打算在國內(nei) 考研的學生。
與(yu) 此同時,考公考編卻持續升溫。11月26日,2024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科目筆試開考。國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wan) ,平均約77人競爭(zheng) 一個(ge) 崗位。
招生結構調整,“嚴(yan) 進嚴(yan) 出”成常態
在選擇考研專(zhuan) 業(ye) 時,北京一所211高校的考生鄭軍(jun) (化名)猶豫不決(jue) 。“出於(yu) 對專(zhuan) 業(ye) 領域的興(xing) 趣,想進入更高更好的研究平台”,他最終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術碩士。
鄭軍(jun) 發現,這兩(liang) 年跨專(zhuan) 業(ye) 考研的學生變少了,大家在選擇高校和專(zhuan) 業(ye) 上“更加求穩”,更願意選擇同層次高校或比自己本科稍微好一點的高校。
近幾年,“雙一流”建設高校考研報名人數增長乏力,而“雙非”院校(即非“雙一流”建設高校)異軍(jun) 突起。江西農(nong) 業(ye) 大學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增長迅猛,從(cong) 2018年的1029人增長至2023年的5087人,年均增長近65%。
除了擇校,報考學術碩士還是專(zhuan) 業(ye) 碩士,也是考生繞不過的問題。
截至目前,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多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宣布部分專(zhuan) 業(ye) 學碩停招。從(cong) 部分高校報考情況看,專(zhuan) 碩報考占比普遍高於(yu) 學碩。
“考研人數的增減,也可能與(yu) 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調整有關(guan) 。”王傳(chuan) 毅分析。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和教育部印發的《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時,國家支持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結構,碩士招生計劃增量主要用於(yu) 專(zhuan) 碩。
在相關(guan) 政策推動下,專(zhuan) 碩招生人數增長明顯。2017年,專(zhuan) 碩招生人數突破40萬(wan) ,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2020年,專(zhuan) 碩招生人數超過60萬(wan) ,與(yu) 學碩招生人數差距逐漸拉大。截至目前,我國專(zhuan) 碩招生比例已超碩士招生總數的60%。
值得注意的是,多所高校“步調一致”延長專(zhuan) 碩培養(yang) 年限,從(cong) 兩(liang) 年延長到三年。此舉(ju) 釋放明確信號:讀專(zhuan) 碩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很多學生為(wei) 了“好找工作”去讀專(zhuan) 碩,如果多上一年,感覺“並不劃算”。
“大家對於(yu) 專(zhuan) 碩的認識還有待深化,甚至有人認為(wei) 專(zhuan) 碩比學碩低一個(ge) 層次,未能充分了解專(zhuan) 碩培養(yang) 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及以產(chan) 教融合為(wei) 特色的培養(yang) 特征。這也是考生報考意願有所降低的原因之一。”王傳(chuan) 毅分析。
近年來,“高校清退不合格學生”的新聞頻繁進入公眾(zhong) 視野,其中不乏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被清退的學生中也不乏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養(yang) 的頂端,培養(yang) 高質量人才,研究生教育至關(guan) 重要。陳誌文坦言,與(yu) 本科生相比,讀研更強調探究性學習(xi) 。隨著研究生培養(yang) 質量的提升,尤其是論文外審等措施的落實,研究生“嚴(yan) 進嚴(yan) 出”漸成大勢,這也是考生必須綜合考量的情況之一。 (記者 陳鵬 通訊員 周汀蘭(l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