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專利數據告訴我們什麽
2022年,第一申請人為(wei) 高職院校的專(zhuan) 利總量46100件,其中發明授權6051件。
這是近日發布的《全國高職院校專(zhuan) 利數據分析報告(2022年度)》(以下簡稱《報告》)裏的數據,該報告由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組織,該學會(hui) 高等職業(ye) 技術教育分會(hui) 秘書(shu) 處所在學校——浙江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撰寫(xie) 並發布。
《報告》首次對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專(zhuan) 利公布的,第一申請人是高職院校的專(zhuan) 利數據,專(zhuan) 門進行了分析。統計對象為(wei) 1489所高職院校,報告從(cong) 高職院校的專(zhuan) 利數據概況、專(zhuan) 利技術地域構成、專(zhuan) 利技術領域構成、專(zhuan) 利技術產(chan) 業(ye) 布局、專(zhuan) 利技術運營等五個(ge) 方麵進行了總結與(yu) 分析。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chan) 權強國的目標。我們(men) 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多遠?從(cong) 全國高職院校專(zhuan) 利數據中,我們(men) 試圖找到問題和答案。
首次專(zhuan) 門分析高職院校相關(guan) 專(zhuan) 利數據
《報告》顯示,自2019年來,全國高職院校專(zhuan) 利總量、發明專(zhuan) 利數量“均保持增長態勢”。但總體(ti) 而言,專(zhuan) 利總量仍然偏少,技術內(nei) 涵質量不高,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比重較低。專(zhuan) 利成果的轉化率較低,轉化渠道狹窄。
在此之前,高職院校跟普通本科院校的專(zhuan) 利相關(guan) 數據都是放在一起進行統計的。“這是首次把高職分離出來,專(zhuan) 門作了數據分析。”浙江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知識產(chan) 權中心主任陳漢君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據陳漢君介紹,以往高職院校專(zhuan) 利主要集中於(yu) 傳(chuan) 統的機械製造、設備修理、儀(yi) 器儀(yi) 表生產(chan) 等領域,專(zhuan) 利數量占比近八成。而2022年公開的專(zhuan) 利申請量中,已有約41%的專(zhuan) 利申請,開始聚焦於(yu)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高端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生物產(chan) 業(ye) 、新材料產(chan) 業(ye) 、新能源產(chan) 業(ye) 等領域,尤其是“雙高院校”,接觸前沿技術並轉化為(wei) 區域創新服務能力更為(wei) 明顯。
數據顯示,知識產(chan) 權轉讓量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的,包括浙江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順德職業(ye) 技術學院、江蘇海事職業(ye) 學院、南京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大學、重慶工程職業(ye) 技術學院等院校。這些院校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廣東(dong) 、重慶等地,“與(yu) 區域經濟發展的正相關(guan) 性十分明顯”。
“但從(cong) 整體(ti) 上看,職業(ye) 院校的專(zhuan) 利總量仍然偏少,與(yu) 高職院校所處的地位和所肩負的職責很不相稱。”陳漢君說。
《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專(zhuan) 利總量900餘(yu) 萬(wan) 件,其中本科院校49萬(wan) 件,高職院校4.6萬(wan) 件。而且,高職院校專(zhuan) 利成果的轉化率仍然較低:2022年度全國1489所高職院校中,有專(zhuan) 利轉讓的高職院校為(wei) 462家,轉化率為(wei) 0的高職院校有1027家,占比高達68.97%。
另一個(ge) 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報告》顯示,自1985年專(zhuan) 利法正式實施以來,全國本科院校專(zhuan) 利總量累計295萬(wan) 餘(yu) 件。其中,發明專(zhuan) 利200餘(yu) 萬(wan) 件,占比高達69.05%。全國高職院校專(zhuan) 利總量累計33萬(wan) 餘(yu) 件,其中發明專(zhuan) 利9萬(wan) 餘(yu) 件,占比僅(jin) 27.64%。
“現在高職院校專(zhuan) 利的比例和發明的比例都偏少,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更少。而高職院校的定位,就是要跟產(chan) 業(ye) 掛鉤的,產(chan) 教融合帶著教學往前走。要進一步深化產(chan) 教融合,就一定要提升專(zhuan) 利技術轉化。”陳漢君說。
製定激勵政策提高科研和專(zhuan) 利申請積極性
“全國範圍內(nei) 職業(ye) 院校的專(zhuan) 利分布,存在明顯的專(zhuan) 利數量不均衡、專(zhuan) 利質量差異大的現象,顯示出職業(ye) 院校在專(zhuan) 利申請和科技創新方麵還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空間。”針對《報告》反映的現狀,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田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田霖認為(wei) 應該從(cong) 兩(liang) 個(ge) 主要方麵入手解決(jue) 這些問題。“首先是加強外部多方合作,即促進科教產(chan) 的融合,開展更多應用型科研工作。其次是提升內(nei) 部科研能力和專(zhuan) 利素養(yang) ,即加強師生參與(yu) 職教科研的能力,同時在專(zhuan) 利方麵也開展教育和培訓。此外,通過製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如獎勵機製和專(zhuan) 利成果轉化的支持,可以提高師生參與(yu) 職教科研和專(zhuan) 利申請的積極性,促進職業(ye) 院校產(chan) 生更多更優(you) 質的專(zhuan) 利和成果。”田霖說。
據《報告》總結,製約高職院校專(zhuan) 利工作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師生層麵缺乏專(zhuan) 利意識和實務知識,學校層麵缺乏專(zhuan) 利管理與(yu) 運營服務人才。此外,高職院校的專(zhuan) 利管理和運營工作還是以數量獎勵簡單評價(jia) ,缺乏過程規範化管理,從(cong) 申請前的評估到授權後的轉化運營也都缺乏相關(guan) 標準。
“如果專(zhuan) 利技術得不到實施,難以形成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發明得不到回報,難以調動發明人的積極性,造成專(zhuan) 利申請和擁有成為(wei) 一種榮譽擁有和證書(shu) 持有,而不是利益鞭策下的主動選擇,扭曲了專(zhuan) 利的價(jia) 值,也阻礙了專(zhuan) 利技術對地方產(chan) 業(ye) 發展的良性作用。”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浙江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副校長王建林指出。
針對這些問題,王建林給出了一些建議。首先就是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製定政策。在專(zhuan) 利申請方麵,應建立申請前評估製度並明確盡職免責機製,從(cong) 源頭上遏製非正常專(zhuan) 利申請。依據專(zhuan) 利在創造、運用、保護、管理不同周期的各階段需求,科學地製定政策,形成推動政策落地的合力。
此外,王建林認為(wei) ,還應當建立專(zhuan) 門的區域綜合公共服務平台,集專(zhuan) 利檢索、挖掘、項目盡調、區域企業(ye) 技術需求數據庫等為(wei) 一體(ti) ,加強高職院校科研力量與(yu) 市場導向的精準適配,實現科技研發與(yu) 市場協同,促進專(zhuan) 利高效轉化。也可以支持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建立健全集技術轉移與(yu) 知識產(chan) 權管理運營為(wei) 一體(ti) 的專(zhuan) 門機構,在人員、場地、經費等方麵予以保障,鼓勵探索市場化運營機製,充分調動專(zhuan) 業(ye) 機構和人才的積極性。
王建林也提到,要加強人才與(yu) 標準建設,提升高質量專(zhuan) 利供給。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麵,要加大高職院校專(zhuan) 利信息服務人才的引進和培養(yang) ,培育技術經理人。在專(zhuan) 利轉化規範化過程中,建議著力推進高職院校知識產(chan) 權管理規範化和標準化,為(wei) 專(zhuan) 利高質量發展提供服務支撐。
高職科研要緊跟產(chan) 業(ye) 發展
數字化時代,倉(cang) 儲(chu) 管理與(yu) 物流管理飛速發展,自動分揀、物流區塊鏈技術逐漸取代效率低下的傳(chuan) 統人工檢索和搬運。然而,機器人占用空間大、空間利用率低成為(wei) 新的困擾。如何在確保空間利用率較大的情況下提高檢索和搬運的效率?
為(wei) 給這一問題找出解決(jue) 方案,來自溫州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研究團隊自2017年開始,基於(yu) 傳(chuan) 統的倉(cang) 儲(chu) 管理方法和大型器件的倉(cang) 儲(chu) 管理需求,開始研發有利於(yu) 快速檢索和高效搬運的倉(cang) 儲(chu) 管理係統。經過4年的努力,這一技術成功從(cong) 紙麵上的專(zhuan) 利,轉化為(wei) 企業(ye) 倉(cang) 儲(chu) 中初步應用的實踐,轉化為(wei) 實打實的收益。
“我們(men) 一直強調,成果要來源於(yu) 專(zhuan) 業(ye) 技術領域。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應該是技術型的,形成專(zhuan) 利成果然後轉化,教學和產(chan) 業(ye) 需要結合緊密。”溫州職業(ye) 技術學院科技開發處處長高斌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截至今年,溫州職業(ye) 技術學院已連續4年蟬聯全國高職院校發明專(zhuan) 利授權數排行榜第一。
對專(zhuan) 利轉化來說,技術應用“最後一公裏”是個(ge) 老問題。
在專(zhuan) 利管理方麵,溫州職業(ye) 技術學院的解決(jue) 方案是,成立知識產(chan) 權管理委員會(hui) ,貫徹《高等學校知識產(chan) 權管理規範》國家標準,形成統籌協調機製。該校還建立了重大項目知識產(chan) 權管理流程和專(zhuan) 利申請前評估製度,教師也可以利用OA係統,隨時接入專(zhuan) 利相關(guan) 流程。
“目前,學校優(you) 勢技術領域為(wei) 智能製造。老師成立科研平台或個(ge) 人工作室,學生從(cong) 大一開始,課餘(yu) 的時間跟著老師工作室參與(yu) 科研項目。”高斌說,“這都是為(wei) 了跟產(chan) 業(ye) 更緊密地結合,為(wei) 了能適應技術的不斷發展。”
用田霖的話來講,職業(ye) 教育的核心在於(yu) 培養(yang) 學生的實用技能和創新能力。通過強調專(zhuan) 利和科技成果的重要性,職業(ye) 院校可以更加注重理論教學和實訓活動,從(cong) 而提高職業(ye) 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實用性。專(zhuan) 利和科技成果轉化則能夠直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技術領域,為(wei) 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創新動力和技術支撐”。
“職業(ye) 院校在專(zhuan) 利和科技成果方麵的貢獻,是國家整體(ti) 創新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yu) 實現長遠的科技發展和知識產(chan) 權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她說。
田霖提到,作為(wei) 一種可以量化的指標,專(zhuan) 利為(wei) 評估和監測職業(ye) 院校的科技研發能力,提供了具體(ti) 的依據。分析職校專(zhuan) 利,有助於(yu) 提升教學和實訓質量;重視職校專(zhuan) 利,有助於(yu) 促進科教產(chan) 融合;促進職校專(zhuan) 利,有助於(yu)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通過挖掘分析職業(ye) 院校科技創新發展狀況,加強職業(ye) 院校在專(zhuan) 利創新方麵的工作,對於(yu) 提升職業(ye) 院校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質量來說很重要,對於(yu) 促進社會(hui) 經濟發展和國家創新戰略的實現也具有深遠的意義(yi) 。”田霖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