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是什麽撐起一個清末狀元的實業救國夢想?

發布時間:2023-12-20 15:56: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毛澤東(dong) 曾經說過,中國最早有民族輕工業(ye) ,不要忘記南通的張謇。

  張謇一生創辦四十多家企業(ye) ,涉及多個(ge) 行業(ye) ,被稱為(wei) 實業(ye) 之父,是名副其實的實業(ye) 家。

  自奉勤儉(jian) ,辦了近四百所各類學校,是社會(hui) 文化事業(ye) 開拓者,他也是教育家、社會(hui) 改革家。

  起草清帝退位詔書(shu) ,維護大一統,他還是一個(ge) 政治家。

  ……

  有著如此豐(feng) 富經曆的張謇到底是個(ge) 什麽(me) 樣的人?

  清末狀元的實業(ye) 救國夢想

  1853年,張謇出生於(yu) 江蘇海門常樂(le) 鎮,他的父祖以上數代都以農(nong) 商為(wei) 生。這種家庭出身,使張謇從(cong) 小就生活在社會(hui) 下層,對民眾(zhong) 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從(cong) 而養(yang) 成了他的民本意識。為(wei) 了改變家庭命運,他在幼時就被父親(qin) 送入私塾學習(xi) ,希望由此走出一條由讀書(shu) 進入仕途的道路。12歲時,塾師出上聯“人騎白馬門前去”,他當即對以“我踏金鼇海上來”。因對仗工整,語氣不凡,一時傳(chuan) 為(wei) 佳話,被認為(wei) 是中狀元的先兆。

  1894年(光緒二十年),清政府為(wei) 慈禧慶壽特設“恩科”會(hui) 試。張謇遵從(cong) 父命,赴京趕考,殿試登一甲第一名,高中狀元,遂被授於(yu) 翰林院修撰之職,步入官場。

  1895年,清政府與(yu) 日本簽訂了喪(sang) 權辱國的《馬關(guan) 條約》,此舉(ju) 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慨和憂慮,他認為(wei) 隻有發展民族工業(ye) 才能抵製帝國主義(yi) 的侵略,並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

  同年,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家鄉(xiang) 通州籌辦起大生紗廠,開始了“實業(ye) 救國”的實踐。張謇對當時流行的“商戰”思想提出了批評,他認為(wei) 這是皮毛之論,西洋諸國富民強國之本在於(yu) 工業(ye) ,講格致,通化學,用機器,精製造,化粗為(wei) 精,化少為(wei) 多,化賤為(wei) 貴。他指出,日本的強大關(guan) 鍵在於(yu) 工業(ye) 發展,以工業(ye) 帶動商業(ye) 。

  1913年,張謇為(wei) 實現他思謀已久的強國安民的方針政策以及他夢寐以求的“棉鐵主義(yi) ”,就任北洋政府農(nong) 商總長兼水利局總裁。兩(liang) 年間,張謇主持全國農(nong) 林、工商政務,編訂頒布有關(guan) 工商礦業(ye) 、農(nong) 林水利、漁牧業(ye) 、度量衡、銀行證券、引用外資等20餘(yu) 個(ge) 法規條例,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辦實業(ye) 的過程中,張謇充分認識到“立國由於(yu) 人才,人才出於(yu) 立學”,在發展實業(ye) 取得一定積累的基礎上,他又大力開辦教育事業(ye) ,開始形成他“父教育、母實業(ye) ”的強國富民思想。他以南通為(wei) 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開係統的設想與(yu) 實踐,並希望由此而推廣到江蘇乃至全國。

  建設國泰民安的強大中國

  張謇在政治舞台上有很多精彩的亮相。張謇的政治目標是要建設一個(ge) 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強大中國。

  1903年,張謇應邀參觀日本第五次國內(nei) 勸業(ye) 博覽會(hui) ,並對日本工農(nong) 業(ye) 與(yu) 教育進行了70多天的實地考察,親(qin) 身體(ti) 會(hui) 到明治維新給日本社會(hui) 帶來的巨大變化。回國後,他積極地投入立憲運動,並成為(wei) 立憲派的領袖人物。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張謇順應曆史潮流,毅然轉向擁護共和。

  “大一統”與(yu) “共和”是張謇政治主張上的萬(wan) 變不離其宗之“宗”。其所謂“大一統”,是以全體(ti) 中華民族為(wei) 基礎的大一統,是建立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的現代化國家。

  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頒發《清帝退位詔書(shu) 》,宣布清帝退位,所頒詔書(shu) 正是由張謇起草。張謇在詔書(shu) 中明確提出“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wei) 一大中華民國”。後來孫中山先生正式提出“五族共和”的口號。

  張謇有一個(ge) 從(cong) 立憲到共和的轉變的過程,當他覺得立憲不能實現國家強大統一的目時,他就轉向共和了;當他看到中國有分裂的跡象,他就主張統一,支持袁世凱;當袁世凱要稱帝,背棄共和時,他就明確反對。

  表麵上看,張謇的政治主張變來變去,但是萬(wan) 變不離其宗:誰反對中國統一,他就會(hui) 跟誰鬥爭(zheng) ,共和政體(ti) 與(yu) 大一統是張謇的政治底線和原則。

  “南通模式”,張謇的“新世界之雛形”

  1915年,袁世凱稱帝陰謀暴露,張謇勸說無效,憤而辭職。從(cong) 此,他傾(qing) 注全部精力對家鄉(xiang) 南通進行全麵的建設。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原本閉塞落後的南通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躍成為(wei) 當時中國的模範城市。而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政府經濟資助的狀況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的。張謇對南通的全麵經營,是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來建設一“新世界之雛形”,並由此向全國推廣,從(cong) 而使國家走上富強之路。

  張謇關(guan) 注民生,他想通過實業(ye) 而富民,解決(jue) 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從(cong) 自己的家鄉(xiang) 做起,力圖造就一個(ge) 富足豐(feng) 腴、安定和諧的理想社會(hui) ,他稱之為(wei) “新世界雛形”。胡適評價(jia) 說,“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yang) 活了幾百萬(wan) 人,造福於(yu) 一方,而影響及於(yu) 全國。”張謇的理想從(cong) 來不是建立一個(ge) 商業(ye) 帝國,而是建設一個(ge) 理想的社會(hui) 。

  張謇在南通進行了很多的社會(hui) 改革,都是為(wei) 了建設這樣一個(ge) 理想社會(hui) 。南通很長一段時間是模範縣,南通模式的核心是和諧。人與(yu) 自然、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和諧相處,是近代南通模範社會(hui) 的基本特征。

  基於(yu) 儒家價(jia) 值觀念的民本思想,整體(ti) 協調發展觀和社會(hui) 改良觀,是觀察張謇在南通經營事業(ye) 的三個(ge) 基本點。

  他並不局限於(yu) 發展與(yu) 國計民生有關(guan) 的實業(ye) ,而是實業(ye) 、教育、慈善、公益全麵發展;他並不局限於(yu) 物質財富的生產(chan) ,也看重精神財富的生產(chan) 和人文道德的建設。

  他並不單建設城市,同時也發展鄉(xiang) 村,提倡城市帶動農(nong) 村、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發展。

  他並不僅(jin) 著眼於(yu) 當下的發展,而且思考如何獲得持續的發展。他追求通過發展實業(ye) 和教育、地方自治,來建設一個(ge) 以人為(wei) 本和諧發展的地方社會(hui) ,謀求一種均衡和諧持久的早期現代化。

  張謇在南通實業(ye) 與(yu) 社會(hui) 的建設上,學習(xi) 和借鑒西方,但絕不盲從(cong) 。他事事從(cong) 本國實際和南通地區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資源,走出了一條手工業(ye) 與(yu) 機器工業(ye) 相結合,城鎮帶動農(nong) 村,農(nong) 工商協調發展、經濟與(yu) 社會(hui) 協調發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外矚目的早期現代化的南通模式。

  張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諧思想在內(nei) 的儒家價(jia) 值觀和影響卻是第一位的、根本性的。

  張謇辦新式教育,主張從(cong) 基礎教育做起,首先創辦師範學校。他到日本,不是考察大學而是考察小學和師範教育。

  張謇辦教育也不是建立某個(ge) 小學、中學,而是要建立一個(ge) 教育體(ti) 係,而且這個(ge) 體(ti) 係又是著重於(yu) 實用的教育體(ti) 係,影響深遠。他自奉節儉(jian) ,一生創辦了近四百所各種門類學校,現在中國很多學校的前身都是張謇一手創建的。據考證,張謇一生所創的“中國第一”,多達23項。

  張謇有著矢誌不渝的愛國精神和救國強國的理想情懷。他無論是辦實業(ye) 或辦教育,建設南通,目的都是愛國救國強國,這是理解張謇的思與(yu) 行的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點,是解開張謇所有思想主張的一把鑰匙。

  張謇的愛國是一種理性的愛國主義(yi) 。愛國不能光喊口號,要實實在在去做,“空談誤國,實幹興(xing) 邦”。張謇不是空想主義(yi) 者,而是一個(ge) 行動者、實幹家。張謇真正身體(ti) 力行了孔子倡導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一切從(cong) 自己做起,力矯宋儒隻說不做之弊,“做一點成績,替書(shu) 生爭(zheng) 氣”。

  張謇的思想和行事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性格。他心係鄉(xiang) 土,將解決(jue) 黎民百姓的生計問題視為(wei) 儒者應盡的本分,也是其舉(ju) 辦實業(ye) 的第一要義(yi) 。

  (作者簡介:馬敏,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監製 | 王翔宇

  責編 | 才麗(li) 媛

  審核 | 藍希峰

  製作 | 胡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