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華江南》:古韻新樂,夢裏江南
10月19日,無錫民族樂(le) 團民族交響音畫《夢華江南》在中共江蘇省委宣傳(chuan) 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主辦的2023年紫金文化藝術節上,於(yu) 揚州市音樂(le) 廳進行了演出。這部作品由王建民、王雲(yun) 飛、徐堅強、王愛康、孔誌軒、陳思昂等知名作曲家聯合創作,由無錫民族樂(le) 團首席指揮、年輕指揮家孫鵬執棒。這場演出是《夢華江南》自2022年太湖文化藝術季首次亮相於(yu) 無錫市人民大會(hui) 堂後與(yu) 觀眾(zhong) 們(men) 的重逢。觀賞本次演出的業(ye) 內(nei) 人士與(yu) 觀眾(zhong) ,一致對這場演出給予了非常高的讚譽。
《夢華江南》作為(wei) 無錫民族樂(le) 團委約創作的作品,其音樂(le) 藝術內(nei) 核始終圍繞著無錫太湖地區的地域文化,紮根於(yu) 當地傳(chuan) 統音樂(le) 藝術及其曆史長期發展所產(chan) 生的藝術底蘊,將地方音樂(le) 藝術特色與(yu) 現代音樂(le) 創作技法巧妙地融於(yu) 一體(ti) ,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兼具時代氣息和曆史積澱的音樂(le) 盛宴。作品由上篇 “吳風梅韻”、下篇“瑰麗(li) 太湖”組成,包含了《大運之河》《梁溪音詩》《梅之韻》《吳風鼓樂(le) 》《第二二胡協奏曲——太湖風情》《夢華江南》等六首無錫民族樂(le) 團原創委約作品。《夢華江南》奏響的是時代新樂(le) ,是悠悠古韻。夢裏江南的畫卷隨著樂(le) 聲的敘述緩緩鋪開,令聆聽者如癡如醉。
從(cong) 整體(ti) 來看,《夢華江南》在創作技法、音響效果和審美表達等幾個(ge) 層麵完成了對“創新”與(yu) “傳(chuan) 承”兩(liang) 個(ge) 看似對立要素的統一。在展現出新時代作曲家對現代音樂(le) 創作技法熟稔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傳(chuan) 統民間音樂(le) 的再現與(yu) 再詮釋。過去與(yu) 當下的碰撞與(yu) 融合,賦予了這部民族交響音畫別樣的藝術魅力。
尋根古韻:
根植民間音樂(le) ,不離水鄉(xiang) 風華
《夢華江南》與(yu) 地方文化的緊密聯係集中體(ti) 現在對無錫民歌、錫劇、蘇南吹打、江南絲(si) 竹等多種江南音樂(le) 元素的靈活運用之上。上篇“吳風梅韻”的最後一部作品《吳風鼓樂(le) 》便是此道之翹楚,此曲以無錫民歌和錫劇唱腔的音樂(le) 元素為(wei) 基礎,又吸取了蘇南吹打和江南絲(si) 竹的演奏特色。多種地方音樂(le) 形式的運用,在精心編排的打擊樂(le) 的催化下產(chan) 生了非常奇妙的化學反應,將江南含蓄溫婉的地域性格與(yu) 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體(ti) 現得淋漓盡致。
除對諸多傳(chuan) 統民間音樂(le) 藝術形式特征與(yu) 風格的借鑒之外,對民間音樂(le) 素材的多樣表達也貫穿於(yu) 《夢華江南》的創作始終。作曲家孔誌軒創作的民族管弦樂(le) 《梁溪音詩》便以《無錫景》為(wei) 主要的創作素材,以江南絲(si) 竹的器樂(le) 化音樂(le) 語匯進行表達,通過曲笛、柳琴、揚琴、琵琶、中阮等樂(le) 器,生動地勾勒了江南吳地精神風貌,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般感受到梁溪的獨特魅力。而王建民先生創作的《第二二胡協奏曲——太湖風情》同樣將創作視角聚焦於(yu) 《無錫景》之上,作曲家將《無錫景》中鮮明的江南民歌旋律與(yu) 無錫本地錫劇曲調特點糅合在一起,以現代作曲技法加以表達。這種別具一格的藝術創作方式,無疑是對無錫古韻民歌的致敬與(yu) 傳(chuan) 承。
遞頌新聲:
現代創作技法,奏響時代新音
《夢華江南》作為(wei) 以江南文化為(wei) 基點而創作的民族管弦樂(le) 作品,在傳(chuan) 遞江南文化內(nei) 核時,對於(yu) 音樂(le) 的構成和創作的手法,進行了具有現代音樂(le) 魅力的創新與(yu) 調整。縱觀整部作品的樂(le) 思,作曲家使用現代創作技法來詮釋傳(chuan) 統音樂(le) 元素,采用大膽的和聲處理和樂(le) 器編配方式,以展現對新時代民族音樂(le) 表達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中國現代音樂(le) 的創造性探索。在樂(le) 曲《梅之韻》中,作曲家徐堅強巧妙地將地方性戲劇錫劇原始唱腔的基調和韻味保留了下來,使傳(chuan) 統曲藝呈現出新的表現力。
《夢華江南》的終曲是由青年作曲家王雲(yun) 飛先生創作的同名管弦樂(le) 作品。該作品以無錫富有盛名的美景“太湖”為(wei) 創作主題,從(cong) 繪景、描寫(xie) 人物、抒發情感等多個(ge) 維度出發,將作品本身分為(wei) “太湖日出”“太湖民居”“太湖之夜”和“太湖春潮”四個(ge) 子篇章,通過略帶印象主義(yi) 色彩的和聲語言與(yu) 多樣的配器語匯來構建太湖的壯美畫卷。作曲家在現代音樂(le) 創作技法、自身個(ge) 性化藝術表達與(yu) 地域文化內(nei) 核之間找到了穩定的平衡點,完成了自身創作風格與(yu) 地方音樂(le) 風格的融合與(yu) 重構,在此基礎上表達了對太湖乃至於(yu) 中華之美的讚頌。
可以說,參與(yu) 創作《夢華江南》的音樂(le) 家們(men) 並未局限於(yu) 學習(xi) 無錫地區音樂(le) 的“形”,一味地進行富有江南音樂(le) 特色的素材和樂(le) 匯的堆疊,而是深入江南音樂(le) 所紮根的文化土壤,摸清江南音樂(le) 所呈現的精神內(nei) 核,尋求當地音樂(le) 之“魂”,最終以自己擅長的音樂(le) 語言講好了“江南故事”,唱好了“無錫新聲”。
綜上所述,《夢華江南》融合了現代音樂(le) 創作技法和江南水鄉(xiang) 的古韻風華,帶領觀眾(zhong) 走進如夢似幻的江南水鄉(xiang) ,聆聽穿越千年依舊曆久彌新的江南文化藝術之聲。這是一部從(cong) 內(nei) 核立意到創作手法都將無錫當地音樂(le) 文化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的時代頌歌,作品以其獨特的創新性融入傳(chuan) 統文化,將現代音樂(le) 創作手法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主題相結合,給觀眾(zhong) 呈現了一場富有江南風韻的音樂(le) 盛宴。(王宇浩 張曉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