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最暖年”為什麽這麽冷?國家氣候中心回應→

發布時間:2023-12-22 14:28:00來源: 國家氣候中心微信公號

  過去大半個(ge) 月的氣候有什麽(me) 特點?後冬氣候會(hui) 是怎樣?都說今年是最暖年,為(wei) 什麽(me) 最近這麽(me) 冷?一起來了解一下。

  1.冬季以來的氣候特點

  今年12月上旬偏暖顯著,月中降溫幅度大。12月以來(截至18日)北方大部地區降水顯著偏多。這期間,全國平均氣溫-1.3℃,較常年同期偏高0.9℃,全國大部地區氣溫以偏高為(wei) 主。

  全國經曆了前期持續偏暖、後期急劇降溫的“過山車”式氣溫起伏。12月1-13日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為(wei) 曆史同期最高,雲(yun) 南、寧夏氣溫均為(wei) 曆史同期最高。但從(cong) 14日開始,受大範圍寒潮天氣影響,全國大部地區氣溫驟降,部分國家氣象站日最大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

  冬季以來全國平均氣溫經曆“過山車”式變化

  冬季以來,全國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近五成。降水分布差異大,中東(dong) 部地區大致呈北多南少態勢,河北、山東(dong) 、山西和內(nei) 蒙古降水量均為(wei) 曆史同期最多,北京和河南均為(wei) 第二多,陝西為(wei) 第三多。

  12月14-17日,我國出現大範圍寒潮過程,此次過程具有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相態複雜、累計降水量大、落區與(yu) 前期過程重疊度高等特點。有95個(ge) 國家站點過程最大降溫達到或超過20℃,山西大同過程最大降溫幅度最大,達26.3℃。過程最大降溫幅度超過8℃的麵積約596.7 萬(wan) 平方公裏,約占全國國土麵積的62.2%,其中,降溫幅度超過14℃的約162.5萬(wan) 平方公裏。福建連城(16.6℃)、江西安遠(16.5℃)、四川峨眉山(16.5℃)、廣西桂平(15℃)等10個(ge) 國家氣象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受寒潮影響,華北東(dong) 南部、華東(dong) 大部、華中北部和中部等地累計降水量普遍超過10毫米,其中江蘇中部、安徽中部、湖北中部等地超過25毫米,局地超過50毫米。對交通運輸、設施農(nong) 業(ye) 、城市運行和人民生產(chan) 生活等方麵均造成一定不利影響。北方的大範圍降雪雖然給生產(chan) 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同時也給各地換上了別樣的風景。

  12月14-17日全國大部降溫迅猛(左)氣溫遠低於(yu) 曆史同期(右,“距平”為(wei) 實測數據與(yu) 曆史同期之差)

  左圖由國家氣候中心王雅琦提供

  2.後冬氣候趨勢預測

  預計後冬(2024年1-2月),東(dong) 亞(ya) 冬季風強度總體(ti) 偏弱,除內(nei) 蒙古東(dong) 北部、黑龍江北部、西藏大部、青海南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我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但冷暖起伏明顯,或再次經曆氣溫“過山車”。後冬我國中東(dong) 部降水偏多,全國其餘(yu) 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冷空氣活動較為(wei) 活躍,北方地區可能再次出現階段性強降溫、強降雪過程,江南、西南地區東(dong) 部等地可能發生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在冷空氣間歇期,大氣擴散條件轉差,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和長三角等地或出現霧和霾。

  3.說好的最暖年

  怎麽(me) 寒潮一來這麽(me) 冷?

  今年秋季全國平均氣溫為(wei) 曆史同期最高,預測結果也顯示今年冬季大部分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怎麽(me) 看都跟最近這寒潮相矛盾,這是什麽(me) 原因呢?

  首先,我們(men) 談及某年或某個(ge) 月份偏暖,不是通過單次天氣事件來定的,而是通過對比整段時間的氣溫平均值,是否顯著高於(yu) 或低於(yu) 曆史同期來確定。例如,今年秋季11月3-7日,我國大部地區出現一次寒潮天氣過程,這個(ge) 時段內(nei) 氣溫斷崖式降低,比曆史同期低了不少,但如果計算整個(ge) 秋季的平均氣溫發現是1961年以來最高,所以是“最暖的秋季”。

  不是說全球變暖了麽(me) ?為(wei) 什麽(me) 秋冬的冷空氣還那麽(me) 強?

  引自中國氣象報

  赤道與(yu) 極地之間存在巨大溫差,這種差異促使極圈外圍形成了一圈強勁的西風,環繞在極地周圍,它被稱之為(wei) 西風急流。西風急流就像“圍欄”一樣,約束著極地的冷空氣。穩定的極渦被強大的西風急流限製在北極地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3倍。北極地區增溫,與(yu) 中低緯度氣溫差減弱,難以維持強大的西風急流,極渦內(nei) 的冷空氣變得“躁動不安”,更容易分裂南下。北極來的冷空氣,其溫度遠遠低於(yu) 我們(men) 生活的中低緯度地區,多次出現的寒潮天氣讓我們(men) 感到“冷冷冷”。

  根據曆史數據統計分析,厄爾尼諾背景下我國冬季氣溫總體(ti) 偏暖,但階段性冷空氣活動較為(wei) 頻繁,也就是說冷暖起伏比較明顯。

  但是,冷空氣過程強度不僅(jin) 僅(jin) 受厄爾尼諾影響,也與(yu) 北極渦旋的分裂和中高緯西風帶的擾動也有很大關(guan) 係。今年12月中旬以來,北極渦旋分裂為(wei) 雙中心,分別位於(yu) 格陵蘭(lan) 島和西伯利亞(ya) 上空。伴隨著歐亞(ya) 上空西風帶的劇烈扭曲,西伯利亞(ya) 高壓異常增強,我國大部地區由前期盛行偏南風轉為(wei) 偏北風,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驟降。

  另一方麵,厄爾尼諾激發的菲律賓異常反氣旋將熱帶水汽向我國大陸地區輸送,因此來自中高緯的寒潮過程配合來自低緯的豐(feng) 沛水汽條件,導致我國中東(dong) 部出現較大範圍的降雪過程。此外,地麵積雪造成的晴空反照率增加也使得後期回溫較慢。

  中國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雖然增溫幅度高於(yu) 全球平均水平,但極端寒潮強度並未減弱,強冷空氣或寒潮影響範圍增大。例如:2020年2月14-17日,全國型寒潮過程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出現8~12℃的降溫,局地降溫18℃以上;東(dong) 北、華北東(dong) 部、黃淮等地出現降雪(雨)天氣,吉林省有7站最大積雪深度超過40厘米;廣東(dong) 、廣西等地出現大雨或暴雨,多省出現冰雹、大風、雷電、道路結冰等災害性天氣。2016年1月20-25日,強冷空氣自北向南影響我國大部地區;全國過程降溫超過6℃麵積達到786萬(wan) 平方公裏, 529縣市過程降溫超過12℃,16縣市超過18℃;23站連續降溫幅度突破曆史極值,67縣市日最低氣溫突破曆史極值;25日,廣州出現建國以來首場降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