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窯火散發時代魅力
【觀察者】
作者:柴小君(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青年藝術工作者、設計師以及創客離開都市,前往古鎮、古村從(cong) 事藝術創作或創業(ye) 現象屢見不鮮。在“千年瓷都”景德鎮,目前約有2萬(wan) 多名年輕人在製瓷一線。在福建泉州的德化縣,濃厚的白瓷文化吸引了眾(zhong) 多青年創客,他們(men) 前店後坊,自產(chan) 自銷。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yu) 其中,古老的陶瓷技藝與(yu) 文化不斷被“活化”,陶瓷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碰撞交融的“中國式時尚”吸引著世界流量。
陶瓷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著激發藝術創作的密碼和動力。
“文以載道”“詩以言誌”,中國傳(chuan) 統造物講究“器以載道”。器物的設計與(yu) 製造是物質與(yu) 精神的結合。陶瓷之所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不隻是因為(wei) 其精湛的工藝與(yu) 東(dong) 方美感,還因為(wei) 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陶瓷藝術體(ti) 現了中國藝術以形寫(xie) 神、寓意深刻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wei) 陶瓷愛好者,開始關(guan) 注陶瓷發展的曆史脈絡、技藝體(ti) 係和文化內(nei) 涵,投身於(yu) 陶瓷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這實際上體(ti) 現著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認可和自信。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離開快節奏的都市,去到慢節奏的古鎮古村,是因為(wei) 對“采菊東(dong) 籬下,悠然見南山”“手可摘星辰”式恬然生活的追求。古鎮、古村集聚了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有文脈的賡續、曆史的風貌、匠心的傳(chuan) 承、耕讀傳(chuan) 家的祖訓、鄰裏守望的鄉(xiang) 風民俗……藝術的豐(feng) 盈始終有賴於(yu) 生活,這些獨特的標識是藝術創作與(yu) 生產(chan) 的基礎,也是藝術創新的源泉。在擁有悠久曆史的古鎮裏從(cong) 事陶瓷藝術創作與(yu) 生產(chan) ,才能更真切地體(ti) 會(hui) 生活的本質、觸摸藝術的本真,創造出更能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產(chan) 品。
將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有機結合,將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現代生活有機融合,青年為(wei) 陶瓷產(chan) 業(ye) 與(yu) 文化注入活水。
學古不泥古,青年人有機結合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激活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青年手藝人注重發掘非遺的時代價(jia) 值,致力於(yu) 傳(chuan) 承創新,設計生產(chan) 出多樣的產(chan) 品,讓傳(chuan) 統陶瓷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德化,時下流行的創意畫,很快被青年手藝人轉化為(wei) 精巧時尚的陶瓷產(chan) 品。不少90後、00後運用設計軟件製作陶瓷模型,更快速、精準地對接客戶個(ge) 性化需求。在景德鎮,青年創客把陳舊的窯工老宅打造成特色鮮明的民宿,不斷以“年輕態”和“國際化”的發展模式,激活傳(chuan) 統陶瓷產(chan) 業(ye) 創新。在佛山,石灣陶穀創意市集聚焦創意陶藝、原創手作、家居軟裝等新興(xing) 業(ye) 態,構建“陶+”產(chan) 業(ye) 生態。
守正不守舊,青年人有機融合傳(chuan) 統工藝和現代生活,讓瓷器“飛入尋常百姓家”。曆史上,傳(chuan) 統瓷器多是精美的工藝品,特別是老字號、老品牌瓷器,主要用於(yu) 觀賞收藏,還未走入普通大眾(zhong) 的生活中。新一代陶瓷藝術創作者不斷拓展產(chan) 品種類、形態,同時改進材料和工藝,實現了價(jia) 格的親(qin) 民化和物件的實用化,讓千年窯火散發出時代魅力,實現了文化保護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良性互動。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青年人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采千載之遺韻,承百代之流,會(hui) 當今之變。陶瓷藝術的特性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辨識度,陶瓷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早在唐朝就遠銷海外。歐洲、中東(dong) 等地區的多個(ge) 國家博物館至今仍收藏有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珍品。青年人要堅定文化自信,創作更多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彰顯中國氣派和中國風範的精品。
延續好千年陶瓷文脈,傳(chuan) 承好千年陶瓷技藝,發展好千年陶瓷產(chan) 業(ye) ,離不開青年人對守正創新的堅持。練就高水平的技藝非朝夕之功,如果隻想求速成、逐虛名,幻想一夜暴富,最終隻能是手握流沙。隻有專(zhuan) 心致誌在傳(chuan) 承、創新上下功夫,才能見真章。科技的發展催生了藝術形式的創新,拓寬了創作的空間,我們(men) 相信,更多的青年手藝人定將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在陶瓷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中發揮青春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6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