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社區服務如何才能“抵達”青年

發布時間:2023-12-27 18: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多年以前,搬進目前居住的房子時,我就注意到小區中央那棟樓了。與(yu) 周圍四四方方的居民住宅樓相比,這棟樓在設計時顯然動了些心思,從(cong) 一麵看,建築的形狀是個(ge) 大斜坡,從(cong) 另一麵看,L形的設計與(yu) 旁邊的小花園融為(wei) 一體(ti) 。

  作為(wei) 居民,難免與(yu) 社區打交道,我很快知道這棟樓底層朝外的幾個(ge) 房間是居委會(hui) 的辦公室。直到前不久,我才發現樓裏別有洞天。門廳掛著街道文化館的牌子,裏麵則有著一間圖書(shu) 閱覽室、一間健身房,還有舞蹈室、書(shu) 畫教室、放映室等多個(ge) 房間,四層高的小樓,提供著文化、體(ti) 育、藝術等多項社區綜合服務。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社區裏的綜合服務設施,很快讓我產(chan) 生“增值”感。但是,作為(wei) 居住多年的“老居民”,我直到現在才發現這些家門口的便利設施,心裏難免有些遺憾,又有些困惑:為(wei) 什麽(me) 作為(wei) 這個(ge) 小區的年輕一代居民,我對周邊的公共設施如此不熟悉,這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自己不夠關(guan) 心社區嗎?

  別的不說,作為(wei) 一名愛書(shu) 人,路過公共圖書(shu) 館、書(shu) 店進去坐坐,是我在各地旅行時的習(xi) 慣,可是,這麽(me) 多年,我卻始終不知道家門口還有一間圖書(shu) 閱覽室。它並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ge) 互聯網點評軟件、電子地圖裏,也缺乏公眾(zhong) 賬號的介紹,對於(yu) 習(xi) 慣用網絡搜索生活資訊和出行信息的年輕人來說,它幾乎就是“不存在”的。

  從(cong) 服務體(ti) 驗角度來說,我也很快發現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在“抵達”青年方麵還有必要下更多功夫。比如,一邁入圖書(shu) 閱覽室的大門,我很快被管理員喊住,要求登記包括姓名、手機號、居住地址等個(ge) 人信息。這一規定在國內(nei) 公共圖書(shu) 館閱覽室普遍對外免費開放的當下,顯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用時髦的話來說,也足以勸退不少I人(性格內(nei) 向的人)。

  除了正常開放的圖書(shu) 閱覽室,其他設施的開放與(yu) 否則處於(yu) 存疑狀態。透過公共健身房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裏麵擺放著跑步機、乒乓球桌等運動設施,可是它們(men) 在工作時間並沒有開放運營。另外,盡管有一間門口標注有“書(shu) 畫教室”的房間,可大門緊鎖,更無從(cong) 得知社區是否開設有書(shu) 畫課。我承認,也許是自己體(ti) 驗不足、信息掌握不夠充分,不能武斷地說這些設施完全被閑置了,但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究竟何時開放、開放到什麽(me) 程度,我想不僅(jin) 是我一個(ge) 人存在的疑問。

  前不久,上海等地的“市民夜校”仿佛在一夜之間走紅,年輕人“下班上夜校”頻頻刷上熱搜。市民不需要花巨資報名收費昂貴的商業(ye) 培訓班,隻要幾百元就能聽完一整套夜校課程。實際上,市民夜校並非公共文化領域的新生事物,好多年前就已存在。時隔多年,夜校再次“出圈”,主要是因為(wei) 部分夜校管理者創新傳(chuan) 播方式,推出便捷的報名途徑,讓夜校服務更好地抵達青年群體(ti) 。

  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在公共服務資源方麵,投入了很多資源,各類公共文化空間、公共體(ti) 育場館相繼落成,居民生活的“附近”發生了肉眼可見的變化。與(yu) 此同時,讓公共服務與(yu) 城市主流群體(ti) 精準對接,是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些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者嫌來訪者“煩”,為(wei) 了減少工作量而“躲藏”,甚至恨不得“鐵將軍(jun) 把門”,恐怕就背離了公共服務的初衷。

  基層公共服務提供者要通過各類有效傳(chuan) 播手段,讓居民充分了解相關(guan) 設施的位置、開放時間、使用條件。有關(guan) 部門也應建立並維護公共服務聯合體(ti) 平台,結合電子地圖,開發市民手機查閱離家最近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並實現活動信息的共享。

  “原子化”是當前城市青年群體(ti) 的普遍生活麵貌,他們(men) 處在陌生人社會(hui) 之中,熟悉商業(ye) 文明,卻難以與(yu) 身邊的環境、社群建立深入聯係。社區綜合服務可以發揮社會(hui) 生活“潤滑劑”的作用,主動對接青年,讓年輕人走出封閉的圈子,實現豐(feng) 富社會(hui) 交往、釋放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社區服務隻有不斷提高開放程度,消除“信息差”,才能更充分地釋放城市的熱情與(yu) 溫度,更好地讓青年融入城市,滿足青年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需求。

  陳秋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