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地 在河之畔——北京三大文化建築正式開放
光明日報記者 董 城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郭奕洲
12月27日,在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畔,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wei) 承擔京津冀公共服務功能的新文化地標,位於(yu)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三大文化建築串聯圍合,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城市建設發展豐(feng) 碩成果,同時充分展現北京文化設施集群輻射的巨大潛能。
“文化糧倉(cang) ”,盛滿藝術浪漫
“北京藝術中心的外形特點是按照通州運河碼頭的古糧倉(cang) 設計的。”三大文化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告訴記者,從(cong) 空中俯瞰,“糧倉(cang) ”外形更加形象,被譽為(wei) “文化糧倉(cang) ”。
北京藝術中心總建築麵積12.5萬(wan) 平方米,由三座獨立的建築體(ti) 組成,包括4個(ge) 室內(nei) 劇場,分別是歌劇院、音樂(le) 廳、戲劇場,小劇場和1個(ge) 戶外露天劇場。歌劇院有1760座觀眾(zhong) 席,音樂(le) 廳1500座,戲劇場1000座,小劇場500座,露天劇場固定座席850座,總計5610座觀眾(zhong) 席。
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孫徽介紹,北京藝術中心在不同的劇場將會(hui) 有不同類型的節目上演,在歌劇院未來會(hui) 有音樂(le) 劇、歌舞劇等類型的節目上演,音樂(le) 廳會(hui) 有交響樂(le) 、室內(nei) 樂(le) 等,戲劇場有小型的音樂(le) 劇、戲劇、戲曲,以及沉浸融合式劇目上演。
未來,北京藝術中心將以“藝術節”作為(wei) 活動組織的基本形態,整合劇場演出、藝術活動、空間經營等內(nei) 容,陸續策劃推出運河國際藝術節、音樂(le) 劇藝術節、森林音樂(le) 節等國際藝術節,以及更多演出品類的主題藝術周單元。
“古韻風帆”,揚起文化之風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位於(yu) 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部,與(yu) 鄰近的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一並成為(wei) 北京城市副中心新的重要公共文化設施。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源於(yu) 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ge) 元素——共享大廳屋頂造型像“船”,展陳大樓屋頂造型像“帆”,兩(liang) 座建築之間有一條長約270米、寬約20米的休閑水街。
據悉,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圍繞大運河與(yu) 北京相輔相成的密切關(guan) 係,推出一係列重磅展覽。“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yu) 大運河曆史文化陳列”通過8個(ge) 部分超過1000件文物、藝術品,以時間為(wei) 軸,係統展現運河沿線人文曆史價(jia) 值內(nei) 涵。
首都博物館保護部副主任傅萌透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館後的主題活動包括“運河之聲”曲藝秀,“運河之星”創意匯,“運河有戲”演藝周,以及“運河有約”惠民月。隨著博物館向公眾(zhong) 開放,大運河文化、老字號傳(chuan) 承、非遺文化、通州地域文化與(yu) 民族團結等5大主題社教活動也將陸續開啟。
文杏為(wei) 梁,撐起知識空間
文杏為(wei) 梁、縹緗化脊,綠心赤印、璀璨綻放。由144棵“銀杏樹”支撐起的知識空間——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總建築麵積約7.5萬(wan) 平方米,地上3層,地下1層,藏書(shu) 量達800萬(wan) 冊(ce) ,閱覽座席約2400個(ge)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打造“臨(lin) 山間 於(yu) 樹下 勤閱覽”的閱讀意境。
“你好,小圖。”“在呢,請問有什麽(me) 問題?”“我想搜書(shu) ,《紅樓夢》在哪兒(er) ?”
北門服務台前,一位讀者正在與(yu) AI數智館員“圖悅閱”對話,獲取信息查詢、書(shu) 籍導覽、閱讀指導與(yu) 個(ge) 性化推薦等服務。數智館員“圖悅閱”,是全國圖書(shu) 館行業(ye) 首位接入大模型的AI數智館員。
像“圖悅閱”這樣的智慧服務場景,已深度融入圖書(shu) 館的建設中。機器人館員招手即停,有問必答,自助借閱;建設國內(nei) 單體(ti) 藏書(shu) 量最大的智能書(shu) 庫,15分鍾內(nei) 可精準定位取書(shu) ;24小時圖書(shu) 館是京城首家以視覺識別實現無感借還體(ti) 驗的文化空間。
“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推出‘搖籃書(shu) 香大禮包’活動,向全市新生兒(er) 免費發放第一張讀者證、第一本書(shu) 、第一份書(shu) 單、第一張書(shu) 簽。”首都圖書(shu) 館副館長李念祖表示,“閱享京彩”網借平台的服務範圍覆蓋京津冀三地,三地讀者可通過首都圖書(shu) 館微信公眾(zhong) 號“閱享京彩”網借平台,選擇“送書(shu) 上門”服務方式借還首都圖書(shu) 館圖書(shu) 。
“總的來看,這是體(ti) 現我們(men) 副中心服務首都發展,同時又帶動整個(ge)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性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黨(dang) 工委委員、管委會(hui) 副主任胡九龍表示,作為(wei)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地標,三大文化建築一定會(hui) 給京城帶來一個(ge) 嶄新的鮮明標識。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8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