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人力資源服務新增長點
近期,廣東(dong) 、上海等地通過促進人崗精準匹配、數智賦能等方式,緊抓機遇,因地製宜對接行業(ye) 需求,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提質增效。作為(wei) 促進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供需兩(liang) 端“雙向奔赴”的有效載體(ti) ,人力資源服務業(ye) 在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戰略、促進就業(ye) 大局穩定和人力資源優(you) 化配置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立人才資源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重要力量。
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近9億(yi) 勞動力人口,超大規模的市場優(you) 勢和豐(feng) 富的人力資源稟賦催生了對人力資源服務的旺盛需求,為(wei) 人力資源服務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6.3萬(wan) 家,從(cong) 業(ye) 人員104.2萬(wan) 人,舉(ju) 辦現場招聘會(hui) 27萬(wan) 場次,網絡招聘發布崗位信息9.3億(yi) 條,求職信息9.6億(yi) 條,為(wei) 3.1億(yi) 人次勞動者提供了就業(ye) 、擇業(ye) 和流動服務,年營業(ye) 收入超2.5萬(wan) 億(yi) 元,標誌著我國已基本建成完備的人力資源服務體(ti) 係。
同時,人力資源服務也存在整體(ti) 實力大而不強、協同發展水平不高、市場秩序有待規範等問題。麵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ye) 、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人力資源服務需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加大經營主體(ti) 培育力度,創新服務供給方式,加快構建統一規範、高效便捷的人力資源市場。
強化產(chan) 業(ye) 發展支撐,著力壯大經營主體(ti) 。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全麵推行人力資源服務許可和備案製,暢通機構設立通道。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人力資源服務發展的信貸產(chan) 品,綜合運用產(chan) 業(ye) 獎補、創投孵化等方式扶持產(chan) 業(ye) 機構發展壯大。建立人力資源服務培訓實訓基地,完善從(cong) 業(ye) 人員培訓考核機製,打造產(chan) 業(ye) 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健全人力資源服務法規政策體(ti) 係,強化市場管理和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規範各類人力資源服務行為(wei) ,加強勞動者信息安全保護。
創新服務供給方式,增強產(chan) 業(ye) 發展動能。構建“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生態,拓寬人力資源服務與(yu) 其他行業(ye) 的交叉發展範圍,探索人力資源服務與(yu) 社區家政、文化旅遊、教育培訓、醫療康養(yang) 等行業(ye) 的疊加發展。鼓勵產(chan) 業(ye) 鏈條向人才培訓測評、人力資源外包、管理谘詢、人力資源信息軟件等高附加值業(ye) 態延伸,開辟人力資源服務業(ye) 發展新賽道。推動產(chan) 業(ye) 與(yu)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發展,重點發展在線招聘、靈活用工、背景調查、數據分析整合等數字化服務,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屬性,推動產(chan) 業(ye) 數字化轉型。
構建產(chan) 業(ye) 對接體(ti) 係,提升協同發展水平。搭建人力資源服務與(yu) 重點特色產(chan) 業(ye) 深度對接協同體(ti) 係,引導人力資源服務經營主體(ti) 主動對接重點企業(ye) 、重大項目,開展“組團式”“點對點”的用工保障和人才尋訪等服務,促進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和供應鏈深度融合。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聚焦高校畢業(ye) 生、靈活就業(ye) 人員等重點群體(ti) ,提供專(zhuan) 業(ye) 化求職招聘、就業(ye) 創業(ye) 指導、職業(ye) 技能培訓等服務,推動產(chan) 業(ye) 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融合創新。
發揮資源集聚優(you) 勢,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平台。構建多層次人力資源服務平台建設發展協調機製,支持跨地區共建“線上園”“雲(yun) 上園”等,釋放集聚發展倍增效應。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申建各類實訓基地、中小企業(ye) 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強化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樞紐和產(chan) 業(ye) 發展平台功能。以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chan) 業(ye) 園出口基地為(wei) 抓手,暢通海內(nei) 外人才交流對接渠道,積極引進高精尖等急需緊缺人才,助力企業(ye) 提升出海發展和跨國人才流動配置效率。(作者:趙恒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