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藍色循環 破解“減塑”難題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海洋塑料垃圾數量多、危害大,是世界性難題,治理起來難度不小,也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邁過的坎。在浙江實踐的“藍色循環”模式就破解了這個(ge) 治理難題,還獲得了202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每年頒發一次,旨在表彰對環保產(chan) 生變革性影響的個(ge) 人、團體(ti) 和組織。那麽(me) ,“藍色循環”這一模式是如何誕生的,有什麽(me) 獨特的創新之處,它又是怎樣破解海洋塑料汙染治理難題的呢?
漁民黃全民捕完魚回港的第二天,打了一個(ge) 電話,叫來了“藍色循環”項目的垃圾收集船。黃全民收好的垃圾,有一些是生活垃圾,更多的是作業(ye) 時伴隨魚貨打撈上來的海上垃圾。以前,漁船空間有限,為(wei) 存更多的魚貨,黃全民會(hui) 將這些垃圾直接排入深海中。在過去,這是漁民極為(wei) 普遍的行為(wei) 。據估測,一艘漁船每年會(hui) 產(chan) 生和打撈起至少500公斤生活和作業(ye) 垃圾,如何能夠讓這些垃圾帶回,不再流入海洋帶來汙染,一直是令政府頭疼的一個(ge) 難題。而另一個(ge) 難題,則是岸灘上的垃圾。
距離台州市區52公裏的大陳島是國家一級漁港,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然而,美麗(li) 風景的背後,源源不斷的海洋垃圾很長一段時間都困擾著島上的環衛工人。
大陳島內(nei) 原有環衛工人10多名,麵對日益增長的海洋垃圾,越來越力不從(cong) 心。而垃圾清運也是大問題,小島遠離陸地,航程將近兩(liang) 小時才能抵達。島上並不具備環保處置垃圾的條件,如果包船將垃圾運到陸地上處置,運輸成本很高。讓漁民願意帶回海上垃圾,讓岸灘垃圾有人收,一直是處置海洋垃圾的兩(liang) 個(ge) 難點。
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海洋處處長陳淵:“主要因為(wei) 無人收、價(jia) 值低、不可持續,海洋塑料在海裏泡過以後,相比陸地上的塑料沒有很高的價(jia) 值。”
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每年各種渠道流入大海的海洋垃圾大約有1300萬(wan) 噸,其中85%以上是塑料製品,相當於(yu) 每分鍾都有一輛垃圾車在向大海傾(qing) 倒塑料垃圾。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並把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規範塑料廢棄物回收和循環利用,各地也一直在探索治理海洋塑料垃圾的好辦法。
台州是沿海大市,海洋塑料垃圾對於(yu) 台州市的生態環境、漁業(ye) 資源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全麵清理難度極大。台州市想徹底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他們(men) 嚐試在機製上有所突破。
浙江台州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副處長陳旭露:“我們(men) 希望未來政府引領、企業(ye) 參與(yu) ,公眾(zhong) 也共同參與(yu) ,形成多元治理模式。”
海洋塑料垃圾的處置一直是政府財政買(mai) 單,要從(cong) 政府唱獨角戲到多元治理可持續,這裏麵要解決(jue) 的難點並不少,首先要解決(jue) 的是垃圾無人收的問題。
藍景科技副總經理、聯合創始人陳光輝:“我們(men) 在調研中發現,沿海村莊裏的一些漁民依海而居、依海而生,當時我們(men) 就在想能不能把他們(men) 加入進來。”
藍景科技是一家海洋生態治理的平台企業(ye) ,他們(men) 參與(yu) 到了由當地政府引領的“藍色循環”項目探索實踐中。以前,漁民們(men) 沒有動力帶回垃圾,無人監管,也無人回收。“藍色循環”項目采取了一種創新的策略,他們(men) 通過獎勵和提供低息貸款的方式,鼓勵漁民們(men) 將海洋垃圾帶回,派專(zhuan) 人上門收集,這樣既可以解決(jue) 回收垃圾的人員問題,又可以減少漁民開支,可謂一舉(ju) 兩(liang) 得。徐亨華夫婦倆(lia) 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他們(men) 發現,漁民們(men) 積極性非常高。
藍色循環項目參與(yu) 者、垃圾收集員徐亨華:“漁民現在環保意識增強了,知道含油汙水、垃圾全部帶回來,叫我們(men) 過來收集。”
與(yu) 此同時,為(wei) 了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到收海洋垃圾的行列中來,“藍色循環”為(wei) 沿海低收入群體(ti) 提供公益崗位,將回收垃圾的利潤反哺給他們(men) 。如今,大陳島上加入到“藍色循環”項目的居民已經有40多人,他們(men) 幹勁兒(er) 十足。
陳淵:“經過測算,沿海老百姓每月可以增加收入1200元左右,漁民通過參與(yu) “藍色循環”可以獲得綠色低息金融貸款,到目前已經獲得了將近1.2億(yi) 元的低息貸款。“藍色循環”告訴我們(men) ,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並不矛盾,可以相互促進。”
撿來的垃圾往哪送呢?一部分不可回收的垃圾進入市政垃圾處理係統,由政府處置。而具備回收價(jia) 值的塑料則送往加工企業(ye) 再生利用。然而,相比於(yu) 陸地的廢棄塑料,海洋塑料垃圾的量太小,處置更為(wei) 複雜,無法帶來較大的盈利,也就難以維持項目可持續。藍景科技發現,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領先企業(ye) 為(wei) 了履行碳減排承諾與(yu) 可持續發展責任,願意在電子電器、服裝紡織等高價(jia) 值領域投資開發和推廣海洋再生塑料產(chan) 品,從(cong) 而讓海洋塑料高值使用成為(wei) 可能。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會(hui) 以較高的溢價(jia) 推動海洋塑料回收利用。這應該能解決(jue) 項目的可持續運轉問題。藍景找到了接收海洋塑料的再生加工廠,卻遭到了他們(men) 的質疑。
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總經理宋平:“最主要的是來源的真實可靠性,這是整個(ge) 業(ye) 內(nei) 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和挑戰。新塑料目前市場上一噸大概7000多塊錢,再生海洋塑料一噸最高可以達到3萬(wan) 多元,導致市場亂(luan) 象,用新塑料冒充再生塑料。”
如何能夠證明這些塑料垃圾是來自海洋、岸灘而不是陸地呢?浙江是數字技術大省,大數據在這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藍景科技的後台上,我們(men) 看到了整個(ge) 台州海域的所有漁船,包括漁船實時的定位、船速等等信息,通過這些數據,藍景能夠推斷並掌握漁船真實的垃圾產(chan) 生情況。這些數據,大部分來源於(yu) 政府。浙江省在2020年啟動政府數據開放,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ye) 參與(yu) 政府數據的開發利用,激發數據要素價(jia) 值。台州市積極實踐,經過對接、評估,向藍景開放一部分數據。
浙江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shu) 長、市府辦主任、市大數據局局長林賢傑:“我們(men) 利用浙江省一體(ti) 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對這些數據進行一定的製度規範以後,比如對漁船的一些信息已經脫敏處理,敏感的數據看不到,實現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用可以,但具體(ti) 的見不到。”
有了這些政府提供的關(guan) 鍵數據,“藍色循環”項目實現了漁船垃圾的可監控可追溯。除此之外,在每次垃圾收集、運輸、回收利用和出售等過程中,他們(men) 都運用了視頻記錄、賦予二維碼以及區塊鏈等技術,進行全鏈條並且不可篡改的記錄,在最終產(chan) 品上也能夠通過二維碼查詢到全鏈條的行為(wei) 。一個(ge) 藍色循環收集的海洋塑料做成的手機殼,通過掃碼可以得知這個(ge) 手機殼含有8.4克海洋塑料,還能夠查到塑料回收、轉運到製造的整個(ge) 過程。
“藍色循環”項目全過程的可視化追溯,破解了“從(cong) 海洋到貨架”全流程監管的全球性技術難題,憑借這一模式,“藍色循環”項目順利獲得了高值訂單。
當第一單海洋塑料垃圾成功高值交易,“藍色循環”這一環保項目的齒輪開始緩緩轉動。項目將利潤的一大部分反哺給沿海的漁民和居民,激勵他們(men) 收集海洋垃圾,再賣出進行循環利用。現在,“藍色循環”項目已經推廣到浙江九個(ge) 縣市區,六萬(wan) 多人次、一萬(wan) 多艘船舶參與(yu) 收集,回收海洋廢棄物一萬(wan) 多噸,海洋塑料垃圾達到兩(liang) 千多噸。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能夠跟蹤每一批塑料分類分揀到運輸到加工到出售的全過程,增加了透明度,最重要的一點,把出售的利潤反饋給一線收集人員,增加他們(men) 的收入,鼓勵他們(men) 的積極性,能夠持續下去,確保了這個(ge) 項目可行可持續。這幾條在世界上來講都是創新的,能夠被地球衛士從(cong) 2500多個(ge) 競聘者中脫穎而出也就這個(ge) 道理。”
如今,“藍色循環”不僅(jin) 僅(jin) 隻是政府和藍景科技參與(yu) 的項目,230多家上下遊企業(ye) ,例如再生塑料加工廠、紡織廠、成衣品牌等等都已經加入進來,為(wei) 海洋塑料的再生利用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讓海洋塑料增值,讓藍色循環更加可持續。
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是一個(ge) 全球性的挑戰,中國已經開始采取行動。“藍色循環”獲頒“地球衛士獎”,就表明這一治理新模式的中國方案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也標誌著中國治理海洋塑料垃圾的決(jue) 心。海洋塑料汙染對我們(men) 的環境、健康和經濟都會(hui) 帶來不小的影響。一方麵需要回收和處理,而更重要的,則是從(cong) 我們(men) 每一個(ge) 人做起,盡可能地從(cong) 源頭上減少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