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風靡背後,一些亟待厘清的問題
微短劇從(cong) 業(ye) 者:正在實踐中填補漏洞,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
微短劇風靡背後,一些亟待厘清的問題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微短劇真正成為(wei) 熱點,是在2023年11月初。中文在線、天威視訊、龍韻股份、掌閱科技、上海電影、遙望科技等近10個(ge) 微短劇、影視概念股漲停。一時間,從(cong) 版權方到製作方,再到發行方,數十家上市公司密集回應了投資者關(guan) 於(yu) 微短劇業(ye) 務布局的提問,得到的多為(wei) 肯定答複。緊接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宣布再次開展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微短劇專(zhuan) 項治理工作,並發布多項管理措施。各網絡平台也相繼開展對違規微短劇和相關(guan) 賬號的清查處置工作。一時間,各大新聞媒體(ti) 開始深挖微短劇的前世今生、行業(ye) 生態。
資本入局、行業(ye) 監管、輿論關(guan) 注,微短劇發展正當其時。人人都說精品化、高質量發展是微短劇的必由之路,但理想對照現實,在微短劇真正“做大做強”之前,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問題。近日,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微短劇從(cong) 業(ye) 者,試圖尋找答案。
是微短劇火了,還是小程序劇火了?
“關(guan) 於(yu) 微短劇的概念,在業(ye) 界有界定,但未完全厘清,通常認為(wei) 每集15分鍾以內(nei) 的網絡劇,都是微短劇。”上海衍鈞影視文化傳(chuan) 媒導演鞠仁曦發現,不少人正在濫用微短劇、小程序劇、短劇等概念,“目前爆火的是屬於(yu) 微短劇概念範疇內(nei) 的小程序劇。”
目前微短劇有三大主流賽道。第一類微短劇通常每集時長為(wei) 7至15分鍾,在愛奇藝、優(you) 酷、騰訊視頻、芒果TV、B站等傳(chuan) 統中長視頻平台上線,多為(wei) 30集以內(nei) ,橫屏拍攝,視聽與(yu) 敘事水準對標長劇,例如,騰訊視頻去年熱度頗高的《招惹》。深圳蘇達水文化傳(chuan) 媒創始人、資深製片人龍京晶介紹:“這類微短劇同長劇的盈利模式類似,多為(wei) 平台定製劇,製作方與(yu) 視頻網站分賬。”
第二類微短劇通常每集時長為(wei) 2至5分鍾,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上線,多為(wei) 30集以內(nei) ,豎屏拍攝。這類劇集一部分依托於(yu) MCN機構孵化的劇情號、達人賬號等,安排達人拍劇。神狼文化董事長牛建說:“這類劇通常會(hui) 有明顯的廣告植入痕跡,有時,我們(men) 甚至會(hui) 直接和電商平台合作。”另一部分是平台與(yu) 傳(chuan) 統影視製作公司合作開發的劇集,如抖音與(yu) 檸萌影業(ye) 合作開發的《二十九》。
第三類微短劇是被冠以“投資50萬(wan) 元,8天賺1億(yi) 元”等誇張標簽,近期備受關(guan) 注的小程序劇,這類劇集通常每集時長為(wei) 1至2分鍾,在微信、抖音、百度等平台利用小程序上線,多為(wei) 100集左右,豎屏拍攝。龍京晶說:“這類微短劇同網文小說的付費商業(ye) 邏輯一樣,比如,前幾集免費,從(cong) 第十集開始付費。”例如,號稱上線兩(liang) 個(ge) 月,充值破3億(yi) 元的《無雙》,就是知名小程序劇。
目前市麵上,有人習(xi) 慣將“微短劇”稱為(wei) “短劇”,也是一種錯誤提法。根據廣電總局2022年12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動短劇創作繁榮發展的意見》,短劇也可分三類:一類是20集以內(nei) 的連續劇,單集時長不定,如12集的《漫長的季節》;一類是《功勳》《在一起》等單元劇,每個(ge) “單元”都是一部短劇;一類是單集時長在15至30分鍾的連續劇,如22集、每集20分鍾的《風月變》。
牛建說:“現在劇集類型、合作模式太多,每家公司都有擅長的領域,找準定位再開拓業(ye) 務,不要盲目跟風做不擅長的事。”
小程序劇成本破百萬(wan) 元,還有沒有人拍?
2023年12月中旬,深圳蘭(lan) 心繪製影視文化傳(chuan) 媒創始人、資深製片人熊玉蘭(lan) 來到橫店,拍一部每集1分鍾,總共100集的小程序劇,她說:“我們(men) 是團隊作戰,從(cong) 編劇團隊創作劇本到拍完,最多不超過20天,速度快的話,會(hui) 在一個(ge) 月內(nei) 上線。”鞠仁曦也表示,拍攝團隊配置方麵,攝影師、燈光、美術、錄音、監製等長劇的職能配置,微短劇一個(ge) 不少:“團隊人數10到30人不等,有時一人身兼多職。”
有一天,熊玉蘭(lan) 在橫店街頭放眼望去,至少有十幾個(ge) 團隊在拍微短劇,“橫店變豎店,這話不假”。目前,全國的小程序劇出品主要聚集在杭州、西安、重慶、鄭州等城市,但拍攝地主要聚集在橫店。熊玉蘭(lan) 解釋:“橫店的攝影器材、服裝庫、群演、場景、後期公司等環節有集團優(you) 勢,省去了許多溝通成本。”
熊玉蘭(lan) 表示,很多公司在創作微短劇前,會(hui) 做市場評估:“我們(men) 會(hui) 關(guan) 注‘愛優(you) 騰’等視頻網站的微短劇榜單,也會(hui) 研究網文網站流行的小說類型,綜合評估。比如,最近女頻小說點擊量高,有些公司會(hui) 迅速創作女頻微短劇,迅速上架。有些公司則會(hui) 另辟蹊徑,回避大熱網文題材。”映宇宙集團副總裁兼執行總編輯黃琴介紹,目前映宇宙已出品了古裝、現代,城市、鄉(xiang) 村,創業(ye) 、愛情、武俠(xia) 等多類型的微短劇,“微短劇內(nei) 容迭代速度快,觀眾(zhong) 口味變化大,跟風往往意味著失敗,隻能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我們(men) 與(yu) 其被動追隨市場,不如主動引領市場,隻有持續提供足夠創新的優(you) 質作品,才能不斷滿足用戶需求。”
在劇中安排爆點是微短劇創作環節的必選項,黃琴說:“市麵上很多微短劇設置的爆點隻有複仇、上位等俗套的爽點,觀眾(zhong) 一段時間就看膩了。對於(yu) 專(zhuan) 業(ye) 創作者而言,爆點有多種類型,包括視聽衝(chong) 擊、懸念反轉、情緒共鳴、回味空間等,隻有把握觀眾(zhong) 的娛樂(le) 需求,用精品化的畫麵、聲音、情節去吸引他們(men) ,才能構建一係列成功的爆點。”
多少錢能拍一部微短劇?熊玉蘭(lan) 說:“前兩(liang) 年小程序劇野蠻生長時期,傳(chuan) 說中5萬(wan) 到10萬(wan) 元就能拍一部,後來,成本漲到20萬(wan) 元、30萬(wan) 元。目前,如果要做精品劇,成本還在往上漲,我在橫店聽說,有玄幻題材的小程序劇,成本已經接近100萬(wan) 元了。”提高成本是小程序劇精品化路上的一大步,但同時意味著提高了製作方、投資方的風險。秋言影視創始人李劍秋說:“豎屏小程序劇推崇如何讓觀眾(zhong) 爽,但火不火有時是門玄學。”談及微短劇的整體(ti) 成本,鞠仁曦說:“觀眾(zhong) 目前已經對微短劇的質量提出要求,做得太差了沒人看,做得好要花錢,但也要承擔更大的虧(kui) 錢風險。所以,即便大家都在呼籲做精品化的微短劇,但也要在可控範圍內(nei) ,不可能每部劇都花幾百萬(wan) 元拍攝。”
為(wei) 什麽(me) 粗製濫造的微短劇這麽(me) 多?
2022年11月底至2023年2月底,廣電總局組織開展了“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zhuan) 項整治工作,共下線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nei) 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計1365004集,下架含有違規內(nei) 容的“小程序”2420個(ge) 。為(wei) 什麽(me) 粗製濫造的微短劇這麽(me) 多?
牛建認為(wei) ,好編劇、好故事太少:“厲害的編劇數量有限,會(hui) 流向電影、電視劇領域,或者流向大平台,很難親(qin) 自下場創作微短劇。”他看到的是微短劇的火爆養(yang) 活了一批愛寫(xie) 作的人,“現在賣劇本的人特別多,一個(ge) 群組裏幾千個(ge) ‘小散戶’在寫(xie) ,100集,每集幾百字,總共不到十萬(wan) 字,十幾天寫(xie) 完,賺5000元至2萬(wan) 元。這種創作模式之下,微短劇的整體(ti) 劇本質量不可能高,因為(wei) 快速寫(xie) 完故事意味著劇本裏會(hui) 有很多俗套的情節、讓觀眾(zhong) 審美疲勞的情節”。
熊玉蘭(lan) 認為(wei) ,故事模式隻有幾十種,套路不可怕,“同樣是甜寵劇,從(cong) 現代劇換成古裝劇,采用不同的故事架構,讓不同的演員去演,效果不同”,可怕的是讓不專(zhuan) 業(ye) 的人拍,“微短劇火了,新注冊(ce) 了許多影視公司,拍攝團隊有人之前是拍TVC的、拍廣告的,甚至是做婚禮跟拍的。太多不懂行的人進入這個(ge) 領域了,有人惡性競爭(zheng) ,壓低成本批量生產(chan) ,一次拍10部劇。那些作品辣眼睛到沒法看,但偏偏還有觀眾(zhong) 買(mai) 賬。一旦有大量觀眾(zhong) 買(mai) 賬,行業(ye) 就會(hui) 進入惡性循環”。
對於(yu) 微短劇製作及行業(ye) 的畸形生態,牛建打了一個(ge) 比方:“一段時間,大家發現做小吃店很火,一個(ge) 地方新增了1600家小吃店,市場飽和後啟動淘汰機製,過了一段時間,倒閉了300多家店……”他認為(wei) ,微短劇的發展符合正常的商業(ye) 邏輯,隻是速度快:“一個(ge) 行業(ye) 從(cong) 競爭(zheng) 到成型,再到長線發展,可能需要8年到10年時間,隻是微短劇把時間縮短到了2年內(nei) 。因為(wei) 快,所以顯得‘畸形’。但從(cong) 業(ye) 者正在實踐中填補漏洞,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
目前,微短劇發展已看到了擺脫“粗製濫造”的希望。“已有很多大導演、知名編劇入局微短劇,他們(men) 可能不會(hui) 一直深耕該領域,但有帶動作用,讓更多腰部影視製作團隊創作微短劇。”鞠仁曦也觀察到不少大型電影製作公司在創作微短劇,“所以,我們(men) 不能用‘鄙視鏈’看待微短劇的發展,當微短劇脫離了低級趣味、擦邊球、消費女性等內(nei) 容後,它同電影、電視劇一樣,都是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影視作品。”
與(yu) 此同時,演員配置也開始進入良性循環。微短劇目前已成為(wei) 影視新人打磨演技、獲得機會(hui) 的橋梁。龍京晶說:“現在新人太多,要想出演長劇是很難的,所以出演微短劇是他們(men) ‘被看見’的機會(hui) 。公司也會(hui) 考慮製作微短劇增加演員人氣,等演員出名了再反哺公司。”她舉(ju) 例,去年郭敬明執導的《雲(yun) 之羽》的男二號丞磊,就是演微短劇出身,“他從(cong) 微短劇男配角、男主角,演到了電視劇男配角,讓很多新人看到了從(cong) 微短劇到電視劇,從(cong) 小屏到中大屏的通道”。
投流是門大學問,但非投不可嗎?
不少消息稱,微短劇要想火,必須要投流(信息流投放)。什麽(me) 是投流?簡言之,就是在微短劇播出平台購買(mai) 流量展示服務。牛建解釋:“用戶在短視頻平台刷到的微短劇,在微信朋友圈刷到的廣告,都屬於(yu) 投流操作。”
牛建表示,如果內(nei) 容是文字遊戲,那麽(me) 投流就是數字遊戲。要把你的微短劇推送到對的人群,是一件要求精準且複雜的技術活:“到播出平台投流有很多選項,包括用戶的性別、年齡段、活躍時間、感興(xing) 趣的關(guan) 鍵詞等。例如,投流一部女頻劇,必選項就是年齡在18至25歲的女性用戶。”投流也是微短劇發行環節的必選項,牛建說:“對於(yu) 一部平台劇的製播經費,目前大部分費用的確花在投流上,最大占比90%的傳(chuan) 言不假。但對於(yu) 分賬劇、廣告劇,我們(men) 很少投流,因為(wei) 我們(men) 有自帶流量的賬號,就不必按照投流邏輯發行。”
目前,微短劇在短視頻平台上的“投流費用”與(yu) “收益”理想狀態是達到1:1.5,即投1萬(wan) 元,能收回1.5萬(wan) 元。牛建說:“收益通常由用戶付費、平台廣告分成等構成,1:1.3能確保不虧(kui) 錢,1:1.4就能賺錢了。”
如果想多投流,是不是一定能投得了?不是!牛建坦言:“很多人想推廣微短劇,準備2000萬(wan) 元投流,想著哪怕按1:1.2計算,也能收益400萬(wan) 元,刨去100萬(wan) 元的製作成本,能賺300萬(wan) 元。其實不然,投流花費不是由公司有多少錢決(jue) 定的,而是由用戶是否點擊你的劇決(jue) 定的。如果用戶刷到了劇,但始終不點進去看,你投流的錢就會(hui) 一直花不出去。所以,市場上那種投流幾千萬(wan) 元的劇都是爆款劇,因為(wei) 用戶願意點擊,所以錢才燒得快。如果有些劇投流30萬(wan) 元,就‘跑’不動,沒人點擊了,你的收益無法覆蓋製作、投流成本,這部劇就虧(kui) 了。”
如果一部小公司製作的劇真的爆了,它們(men) 真拿得出幾千萬(wan) 元投流嗎?牛建說:“我今天要投流1000萬(wan) 元,不用準備1000萬(wan) 元現金去投。平台有賬期,你可以先投,明天再結賬,賬期一般有的24小時,有的48小時,最長的賬期能到一兩(liang) 個(ge) 月,所以,這種情況相當於(yu) 平台先預支給你投流費用,不用你出現金。為(wei) 什麽(me) 平台不怕你跑路?因為(wei) 你投的錢、收益,攥在平台手中。你必須結了平台的賬,它才讓你取出盈利。”
投流如此燒錢,為(wei) 什麽(me) 不自建平台呢?往往微短劇製作、發行公司會(hui) 自建小程序,展示幾部作品,並不指望它們(men) 賺錢,因為(wei) 沒流量。牛建說:“我們(men) 得背靠大樹才能生存,要依托騰訊視頻、抖音、快手等平台對用戶的聚攏效應。”
微短劇行業(ye) 問題多,轉向海外一定行?
目前,對於(yu) 微短劇製作公司而言,除了內(nei) 容層麵的惡性競爭(zheng) 外,在行業(ye) 麵上也有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例如,融資難。熊玉蘭(lan) 說:“對於(yu) 中型製作公司,要同真正懂內(nei) 容的、契合的資本合作,比較難。有品質保障的製作公司遇不到好的投資,資本又找到了不是特別好的製作公司合作,投了錢,铩羽而歸,便不再涉足微短劇行業(ye) 。”她透露,業(ye) 界一直在呼籲搭建一個(ge) 連接資方與(yu) 中小型製作方的、相互信任的平台,“但似乎製作資金的問題,一直是個(ge) 難解決(jue) 的問題”。
盜版問題也出現了。黃琴說:“隨著微短劇行業(ye) 日漸火熱,盜版灰色產(chan) 業(ye) 也如影隨形,盜版問題正極大地擾亂(luan) 微短劇行業(ye) 的市場秩序,壓縮正版創作者的生存空間。目前,我們(men) 會(hui) 通過技術監測、緊急向平台投訴要求下架盜版等方式進行先期處理,並及時固定證據以民事訴訟、行政舉(ju) 報和刑事報案等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光憑我們(men) 一家企業(ye) 的力量還略顯單薄,需要政府、企業(ye) 、媒體(ti) 與(yu) 社會(hui) 民眾(zhong) 共同聯動,才能更好地打擊、製裁盜版侵權行為(wei) ,規範微短劇行業(ye) 秩序。”
行業(ye) 騙局也如影隨形。牛建遇到過虛構簡曆的微短劇編劇:“他的簡曆寫(xie) 得非常牛,說自己創作過特別牛的劇,我們(men) 給他開了高薪。但到崗後才發現,他寫(xie) 不出劇本,隻是利用了我們(men) 求賢若渴的心理。最後,他沒有通過試用期,但擁有了在神狼文化工作的簡曆。”此外,還有人充當中間商賺差價(jia) ,用5000元買(mai) 劇本,再以1萬(wan) 元的價(jia) 格賣給其他公司。
擦邊題材也屢禁不止。近期的知名案例是咪蒙微短劇團隊聽H島製作的4部短劇已被全部全網下架或禁止投流,包括《當替身我月薪百萬(wan) 》《腹黑女傭(yong) 》《李特助如此多嬌》《黑蓮花上位手冊(ce) 》。鞠仁曦說:“擦邊題材微短劇在各種平台流行,會(hui) 影響一些心智不成熟的觀眾(zhong) 的三觀,陷入不勞而獲就能逆襲等虛幻泡沫中。但目前在價(jia) 值觀層麵,業(ye) 界是找不到責任歸屬的,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沒錯!從(cong) 業(ye) 者按照甲方的要求拍攝,沒錯!觀眾(zhong) 更無辜了。所以,需要行業(ye) 監管!目前,我們(men) 欣喜看到各項淨化行業(ye) 生態的政策在落地。”他也相信:“讓子彈飛一會(hui) 兒(er) ,觀眾(zhong) 會(hui) 膩的。”
目前,國內(nei) 有不少公司將微短劇製作轉向海外。例如,去年末,中文在線旗下的短劇手機應用Reel Short力壓Tik Tok霸榜美國ioses免費APP娛樂(le) 榜榜首。Sensor Tower(一家移動應用數據分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Reel Short累計下載量已突破1500萬(wan) ,累計淨收入達到3000萬(wan) 美元。龍京晶說:“哪怕這類海外微短劇的製作成本是國內(nei) 小程序劇的4倍,現在有些人也在利用海外的編劇團隊、製作團隊做這件事。他們(men) 逐漸發現,海外觀眾(zhong) 的觀看習(xi) 慣和國內(nei) 觀眾(zhong) 不同,而且不同國家流行的微短劇類型不同,有時流行霸道總裁,有時流行草根逆襲……”
鞠仁曦對此表示擔憂:“微短劇進軍(jun) 海外市場是好事,讓外國友人笑一笑也蠻有意思的。但如果所有人都以霸道總裁、重生複仇、草根逆襲等參照去做海外微短劇,就需要謹慎看待此事了。這些作品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羊城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