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
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
葉本乾 汪思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鮮明的特性,也是中華文明得以保存、發展和繁榮的基因密碼。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隻有深入追問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何以可能,才能明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何以可為(wei) 。
古今相繼發展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關(guan) 鍵所在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文明古今相繼,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men) 自信的底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等研究成果向全世界證實,中華民族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創造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物質文明、製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農(nong) 業(ye) 和手工業(ye) 技術、四大發明、禮樂(le) 教化、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律法製度等,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曾感慨:“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麽(me) 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men) 今天這麽(me) 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然要走自己的路,這條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隻有堅持從(cong) 曆史中走向未來,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麵,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立足於(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的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並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文脈綿延繁盛、中華文明曆久彌新。在此基礎上,將文化自信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yu) 文化品格,塑造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另一方麵,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與(yu) 中華民族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承襲,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堅守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求真務實的鮮明精神品格相貫通,體(ti) 現了繼承與(yu) 發展的辯證統一。守正,就是要守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兩(liang) 個(ge) 結合”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ti) 性。創新,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不斷創新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真正實現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有機銜接、有機結合、有機貫通。
多元一體(ti) 格局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結構保障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恩格斯指出:“國家是文明社會(hui) 的概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決(jue) 定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製國家,保證了中華文明內(nei) 部和諧、代代相傳(chuan)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wei) 大祖國的曆史。世界古文明發展中,隻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其根本原因就在於(yu) 大一統思想和中央集權的內(nei) 聚性製度建構。其中,大一統的國家形態結構形塑了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明格局,有效促進中華各民族文化相融共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中央集權的製度體(ti) 係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hui) 穩定,有力保障中華民族曆經千難萬(wan) 險而不斷複興(xing) ,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中華文明“向內(nei) 凝聚”的統一性追求,凝聚為(wei) 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luan) 、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jue) 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jue) 定了一個(ge) 堅強統一的國家是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所在、命運所在。
中華民族曆經幾千年發展,形成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多元一體(ti) 民族實體(ti) ,即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其一,深刻把握“四個(ge) 共同”的曆史根基。我們(men) 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悠久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偉(wei) 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演進脈絡中凝聚出的共同性,才能使各民族形成長久且深層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認同。其二,全麵領悟“四個(ge) 與(yu) 共”的核心理念。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體(ti) 現出中華各民族在利益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qin) 近、精神上相互支撐、文化上相互兼容的共同價(jia) 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存續的思想基礎,為(wei) 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提供價(jia) 值支撐。其三,認真貫徹“五個(ge) 認同”的時代要求。要推動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高度認同。
文明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動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不僅(jin) 是在中國大地上產(chan) 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幾千年連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古有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dong) 渡、鄭和七下西洋,今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於(yu)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特征。
2013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應運而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文明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要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為(wei) 前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ou) 越。一是倡導交流交融。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曆史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加主動地學習(xi) 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共同創造更多更優(you) 秀的人類文明成果,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開放態度和博大胸懷。二是倡導共生並進。隻有共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推動各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三是倡導美美與(yu) 共。“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隻有積極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才能既讓本國文明生機盎然,也為(wei) 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創造新的曆史是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站在新的曆史起點,隻有秉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堅持古今相繼、多元相融、中外相通,才能開創中華文明發展新局麵、書(shu) 寫(xie) 現代文明建設新篇章,讓偉(wei) 大的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葉本乾,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汪思潔,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研究生)
【本文係“研究闡釋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強國使命任務的邏輯理路研究”(SC22ZDYC28)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