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度不高難滿足社會預期,高校何時才能“我家大門常打開”
近日,高校校園開放話題再次引發社會(hui) 熱議。1月2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guan) 於(yu) 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第04329號(教育事業(ye) 類428號)提案答複的函》明確表示,大學校園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具有積極意義(yi) ,有利於(yu) 大學更好融入社會(hui) 、服務社會(hui) 。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北京、廣東(dong) 、重慶等地調研發現,多所高校正在有序逐步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校外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刷身份證等方式入校。但一些高校則實行師生親(qin) 友出入校報批製度,或僅(jin) 對外釋放少量參觀名額,普通市民、遊客入校仍存壁壘,校園開放進度與(yu) 公眾(zhong) 期待之間差距凸顯。
高校大門應該向社會(hui) 開多大?如何在保障正常教學秩序與(yu) 回應公眾(zhong) 期待之間取得平衡?受訪師生、市民和專(zhuan) 家建議,持續提升校園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條件地打開高校大門,探索打造更開放的辦學理念,更好發揮其社會(hui) 服務職能。
高校“有條件開放”漸成趨勢
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高校為(wei) 保障師生健康實行封閉式管理,收嚴(yan) 校外人員入校權限。疫情防控轉段後,有的高校漸漸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打開大門,有的卻依然嚴(yan) 把入門關(guan) 。
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已明確向社會(hui) 開放校園。各大高校根據自身實際,製定訪客入校相關(guan) 管理規定,在提高開放度的同時保障正常教學秩序。
如暨南大學不設訪客名額限製,校外人員填寫(xie) 入校事由、身份等信息獲取“訪客入校碼”後即可入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無需提前預約,訪客持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證,經閘機刷臉完成人臉核驗後即可入校。
“雖然對外開放,但學校構築起三重保障,我們(men) 感到很安心。”西南大學新聞傳(chuan) 媒學院大二學生曾悅說,目前校外人士入校需身份證實名認證,校外車輛入校需預約登記、入校後也要嚴(yan) 格限速行駛,在校學生學習(xi) 生活依然如常。
湖南大學研二學生蘇同學告訴記者,由於(yu) 學校地處嶽麓山景區,每逢旅遊旺季,遊客與(yu) 社會(hui) 車輛數量明顯增多,但進出教學樓、圖書(shu) 館等場所需要刷卡,教學秩序不會(hui) 受到太大影響。她認為(wei) ,徹底打開校門可能會(hui) 產(chan) 生一定安全隱患,可在限製人車流和預約登記等條件下,適度將校園對外開放。
針對大學校園是否應對公眾(zhong) 開放等問題,廣東(dong) 省教育廳安全保衛處處長江存餘(yu) 表示,封閉和隔斷是疫情造成的“例外”狀態,封閉也許能減少一些管理成本,但管理不能淩駕於(yu) 開放之上,要在開放中倒逼校園精準、精細管理能力的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已探索出有條件的開放模式。”西南政法大學公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副教授楊尚東(dong) 分析認為(wei) ,高校承擔著科研教學的任務,需要采取限製性措施為(wei) 師生學習(xi) 生活提供適宜的環境,保障師生安全,通過限製參觀人數、參觀時間、開放區域實現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是一種在管理與(yu) 開放之間取得平衡的作法。
校園開放度不高難以滿足社會(hui) 預期
“現在疫情過去了,為(wei) 啥居民卻再也進不了校園了?”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現不少關(guan) 於(yu) 高校開放的熱門帖,許多市民、遊客發帖稱,自己走到校門口卻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納悶。
記者走訪北京、廣東(dong) 、重慶多所高校發現,目前部分高校僅(jin) 對校友開放入校權限,一些高校雖實行預約入校製,但審批權掌握在校內(nei) 師生手中,或僅(jin) 固定釋放少量參觀名額,普通市民、遊客想入校仍然“一碼難求”。
北京市民劉女士表示,以前她常帶著孩子到自家附近一所大學散步,近幾年該校一封了之,附近居民少了一個(ge) 休閑的好去處。她無奈地說:“我觀察發現,絕大部分市民、遊客都很守規矩,並未給師生的校園生活帶來困擾。反而這幾年,部分學校門口‘黃牛’亂(luan) 象叢(cong) 生,入校預約變成一些人斂財的工具。”
廣州市民黃先生平日喜歡帶孩子旅遊,每到一個(ge) 陌生的城市,他最期待的就是到當地高校去看看,但現今部分高校開放程度不高,讓黃先生感到很苦惱。“基本每到一個(ge) 學校都需要在公眾(zhong) 號預約,運氣好的話提前一天就能預約上,有些學校排到5天後才有名額,需要拚手速‘搶號’。”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wei) ,當前部分高校“有限”的開放實際上增加了高校和社會(hui) 訪客的成本。
“對於(yu) 大學而言,審批、人員、技術等方麵的投入持續加大,這是顯性的成本。而社會(hui) 訪客會(hui) 遭遇隱性成本增加,需要提前查詢各大高校政策並針對性預約。部分熱門高校甚至需要提前一周預約,讓公眾(zhong) 走到校門口卻吃‘閉門羹’,不利於(yu) 高校正麵形象構建。”馬亮說。
除社會(hui) 麵呼籲高校開放外,高校學生同樣渴望到其他高校參觀、走訪。記者在多個(ge) 社交平台上看到,諸多大學生發帖“搖人”,希望與(yu) 其他高校學生相互幫忙審核入校,評論區不少網友熱情“接單”。
“好的大學是沒有圍牆的,我也希望在校園裏看到除了老師和同學以外的角色,以前校園完全開放的時候,學校裏很有‘煙火氣’。校園資源也應該共享給社會(hui) ,比如名師講座等活動,知識應該有公共屬性。”中山大學研二學生鄭同學說。
專(zhuan) 家:提高開放程度,防止產(chan) 生“無形的牆”
高校的大門是否應當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敞開?對此,多名專(zhuan) 家學者持支持開放的態度。
楊尚東(dong) 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機關(guan) 、學校、企業(ye) 事業(ye) 單位的文化體(ti) 育設施向公眾(zhong) 開放。
“高等教育法規定,我國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學、科研和社會(hui) 服務。高校在承擔科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肩負著一定的社會(hui) 責任,作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的知識傳(chuan) 播中心,不能完全采取封閉管理。”楊尚東(dong) 說。
馬亮表示,我國高校大多為(wei) 公立大學,由國家財政兜底,理應發揮好社會(hui) 服務職能;而在校學生也需要在大學校園中體(ti) 驗社會(hui) 運行,將成年大學生當作“溫室花朵”,反而不利於(yu) 他們(men) 成長成才。
針對當前高校開放程度與(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期待之間的差距,受訪專(zhuan) 家學者建議,高校應著力“練好內(nei) 功”,探索打造更開放的辦學理念、體(ti) 製機製和組織形式,為(wei) 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高校校門開放的背後,承載的是一所學校的辦學製度和辦學理念。校園大門開放與(yu) 否,不應取決(jue) 於(yu) 社會(hui) 輿論等外部驅動力的大小,而應由高校自身辦學理念提供內(nei) 驅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等認為(wei) ,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轉變思想觀念,有序推進校園開放。
多位專(zhuan) 家認為(wei) ,高校應有條件地逐漸提高開放程度,不斷提升精準、精細管理能力。
楊尚東(dong) 建議,高校宜不斷優(you) 化校園出入管理的製度體(ti) 係,有序對外開放,注意開放時間與(yu) 區域,如在教學任務進行期間應當有所限製,一些特定校園區域如師生生活區不宜對外開放。
馬亮表示,開放可以分步驟進行,首先實現全國各大高校師生互訪校園,其次是各大學校園內(nei) 的分階段開放,先打開校園大門,大學內(nei) 的建築物例如圖書(shu) 館、教學樓等“小門”以後如何打開,可以有序進行探索。
“高校開放不僅(jin) 僅(jin) 是物理意義(yi) 上的開放,更重要的是,還應當同外界建立更深層次的資源共享與(yu) 知識共享,防止產(chan) 生‘無形的牆’。”楊尚東(dong) 說。 (本報記者周思宇 楊淑馨 趙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