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文教育 譜寫中越關係新篇章
【世界教育之窗】
深化中文教育 譜寫(xie) 中越關(guan) 係新篇章
——越南成為(wei) 全球第5個(ge) 將中文納入必修課的國家
作者:汪敏鋒(福建師範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
中越是山水相連的好鄰居、好朋友,是誌同道合、命運與(yu) 共的好同誌、好兄弟。習(xi) 近平主席2023年12月訪問越南時指出,中越關(guan) 係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強調要築牢中越命運共同體(ti) 民意基礎,加大中越友好合作交流,深化中文教育、職業(ye) 教育等合作,增進兩(liang) 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相互了解。立足於(yu) 新的時代特點,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戰略高度,將中文教育視作增進中越關(guan) 係的紐帶,為(wei) 中文教育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時代之力,必將推動越南中文教育的快速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以來,中越雙方高層互動頻繁,各領域合作持續深化,這為(wei) 越南中文教育帶來強勁動力,為(wei) 越南深化中文教育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中文教育應主動服務中越全麵戰略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的需要,助力譜寫(xie) 中越關(guan) 係新篇章。
深化中文教育,厚植中越民意基礎
中文在越南的影響是曆史傳(chuan) 統形成的。這種傳(chuan) 統影響曾在20世紀出現過弱化趨勢,但隨著中越兩(liang) 國全方位合作的不斷深化,中文逐漸成為(wei) 越南最重要的外語之一。2002年中文進入越南基礎教育體(ti) 係,至今已有20餘(yu) 年的發展曆程。在此期間,中文作為(wei) 越南高考外語之一,其教學規模不斷擴大。根據越南教育部2016年的統計,中文作為(wei) 第一外語在包括河內(nei) 、胡誌明等4個(ge) 直轄市在內(nei) 的9個(ge) 省份的28所初中學校和18所高中學校教授。從(cong) 2017—2018學年起,越南教育部從(cong) 小學3年級開始進行漢語十年製教學試點,中文作為(wei) 外語選修課不斷向低齡化方向延伸。為(wei) 了助力越南中文教育的提質增效,2022年10月30日,越南共產(chan) 黨(dang) 中央委員會(hui) 總書(shu) 記阮富仲來華訪問時,中方宣布在未來5年內(nei) 向越方提供不少於(yu) 1000個(ge) 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以及不少於(yu) 1000個(ge) 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名額,幫助越方培養(yang) 高水平人才和國際中文教師。2023年12月5日,越南教育部正式批準使用漢語教科書(shu) ,並從(cong) 2024年起將中文納入小學3、4年級的必修課,越南成為(wei) 全球第5個(ge) 將中文納入必修課的國家,中文在越南基礎教育的地位逐步提升。
中文2003年進入越南高等教育體(ti) 係,2004年10月25日,越南教育部編寫(xie) 了漢語教學框架。在該框架基礎上,越南河內(nei) 國家大學、胡誌明市國家大學、河內(nei) 大學等越南著名大學都開設了中國語言文化係,有的學校還在漢語專(zhuan) 業(ye) 下設置了漢語師範、漢語翻譯、中國學等方向。越南高校的中文教育總體(ti) 水平較高,已形成“專(zhuan) 、本、碩、博”全過程的漢語專(zhuan) 業(ye) 課程體(ti) 係,教學規模穩步提升。在第二十二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中,來自越南的選手表現不俗,在全世界120個(ge) 國家的138名參賽大學生中,越南的兩(liang) 位大學生分獲決(jue) 賽一等獎和最佳口才獎。這反映了越南高校中文教育質量位於(yu) 世界前列。
越南中文教育曆史悠久,華文學校、越華雙語學校和華文(中文)培訓中心等數量眾(zhong) 多,滿足了越南多樣化的中文學習(xi) 需求。因其更加靈活的辦學方式和豐(feng) 富的中文課程,吸引越來越多的非華裔青少年在華文學校學習(xi) 中文。
隨著中越關(guan) 係的友好發展,近年越南來華留學生不斷增加。據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hui) 的數據,2022—2023學年共有超過2.3萬(wan) 名越南學生來華學習(xi) 。越南學習(xi) 中文人數的日益增多,必然會(hui) 增進中越兩(liang) 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相識相知。語言具有促進族群關(guan) 係的功能。中文教育既是促進中越青少年交流的紐帶,也是聯通中越的友誼之橋、心靈之橋。深化越南中文教育,提升服務越南中文教育的治理能力,有利於(yu) 提升兩(liang) 國聯通水平,拓展民間交流渠道,必將反哺並厚植中越命運共同體(ti) 的民意基礎。
深化中文教育,服務中越貿易發展
經貿往來是語言文化交流的物質基礎。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夥(huo) 伴,第二大商品出口市場和第一大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市場;越南是中國在東(dong) 盟的最大貿易夥(huo) 伴。據越南駐中國大使館統計數據,2023年前10個(ge) 月,越中雙邊貿易額達到1392億(yi) 美元。中越頻繁的貿易往來為(wei) 深化越南中文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培育了巨大的中文需求市場和豐(feng) 富的中文應用場景,中文人才、中文應用、中文服務、中文產(chan) 品、中文培訓、中文測試等中文需求在越南日趨旺盛,“通中文、知文化、精技術”的高質量複合型中文人才在越南各地,例如胡誌明市、河內(nei) 市和土木龍市等更是“一才難求”。
在中越加強共建“一帶一路”與(yu) “兩(liang) 廊一圈”對接的大背景下,中文可以發揮語言的先行性、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深化中文教育,打通中文教育與(yu) 職業(ye) 技能、中文教育與(yu) 中文應用之間的壁壘,充分運用“中國-東(dong) 盟職業(ye) 教育聯合會(hui) ”、河內(nei) 大學孔子學院、中文工坊等教育品牌大力促進越南“中文+職業(ye) 教育”提質擴容,推動《“中文+職業(ye) 教育”行動計劃》高質量落地實施,從(cong) 而激發中文服務中資企業(ye) 、中越貿易的能力和效能,為(wei) 中越企業(ye) 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撐。反過來,中越經濟貿易的繁榮發展也賦能中文教育的深化。
越南將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國家發展重要戰略。為(wei) 了滿足“革新開放”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急迫需求,越南積極推動職業(ye) 教育治理創新。2021年12月,越南公布新的職業(ye) 教育戰略《麵向2045:越南職業(ye) 教育戰略(2021—2030年)》,旨在以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大量技能型人才、助力教育扶貧、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和工業(ye) 4.0對勞動力市場的衝(chong) 擊。為(wei) 了更好地滿足越南職業(ye) 教育戰略需求、促進中越職業(ye) 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中文教育與(yu) 越南職業(ye) 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文教育在宏觀層加強與(yu) 越南職業(ye) 教育戰略接軌基礎上,強化頂層設計與(yu) 底層需求融通,構建優(you) 勢資源集成平台和中文教育與(yu) 職業(ye) 教育融通機製;中觀層,結合中越貿易類型、越南職業(ye) 需求以及勞動力市場特點,以多元合作原則和市場需求導向,加強與(yu) 政府、企業(ye) 、職業(ye) 院校以及高校中文係等多元主體(ti) 的協同機製建設;微觀層,創新多樣化的辦學樣態,並搭建“職業(ye) 中文”教育平台,豐(feng) 富完善“職業(ye) 中文”的課程體(ti) 係和教學資源,構建“產(chan) 、教、學、研、用”一體(ti) 的教學體(ti) 係,積極推動越南物流中文、旅遊中文、輕軌中文、中醫中文、家政中文等“職業(ye) 中文”的社會(hui) 性應用;采用“訂單式”中文人才培養(yang) 模式,保障“職業(ye) 中文”人才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實現育才和用才的深度融合。從(cong) 經濟學角度來看,語言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個(ge) 體(ti) 的語言能力表現為(wei) 人力資本,影響收入水平;而國家的語言運用則表現為(wei) 語言產(chan) 業(ye) 的消費,會(hui) 產(chan) 生經濟價(jia) 值。深化中文教育,提高企業(ye) 員工中文能力,可以激活語言的經濟紅利,在為(wei) 當地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增加個(ge) 體(ti) 收入的同時,激發中文更大的服務效能,為(wei) 越南減貧脫貧、發展經濟的戰略政策助力。
深化中文教育,激發中越文明共鳴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ti) 和外在形式,文化是語言的底座、情感的紐帶。在越南曆史上,漢字具有重要地位,是越南文化的重要元素。封建時期,漢字是越南朝廷選拔人才的依據,科舉(ju) 考試的規定用字。越南的史書(shu) 、古代官方文件、民間契約以及佛教典籍都以漢字書(shu) 寫(xie) 。那時,儒學教育是越南官方正統教育,用漢字所書(shu) 的《四書(shu) 》《五經》等儒家經典在越南廣泛傳(chuan) 播,因此漢字又被譽為(wei) “儒字”。漢字傳(chuan) 入越南後,在文字和文化兩(liang) 個(ge) 方麵對越南產(chan) 生深遠影響。“喃字”便是基於(yu) 漢字,采用漢字的字形和構造方法,通過表意、音符和記號構件組成的方塊形符號係統。盡管後來被國語字替代,但越南人對喃字的曆史認同,使得喃字在越南現代生活中留下印記。喃字石碑仍存於(yu) 文廟、寺廟、宗祠等地。胡誌明市國家大學、河內(nei) 師範大學還設有漢喃語專(zhuan) 業(ye) ;河內(nei) 研究院一直致力於(yu) 喃字資料的修複與(yu) 開發。喃字成為(wei) 越南文化傳(chuan) 承的象征,是“現在”與(yu) “過去”對話的密碼,為(wei) 中越文字文明交流提供了寶貴資源。這種深厚的文字淵源,是中越文明相親(qin) 相近的文化血脈。德國著名學者揚·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中指出,曆史是人類活動中極其重要的元素,而聯通的文化情感則在人類內(nei) 心世界的認同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深化中文教育,開展漢字和漢字文化教育,可以激活中越沉澱千年的曆史記憶,延續中越延綿千載的文化情緣。
越南對漢字和儒家文化的推崇,使得中華文化深深融入越南文化。至今,越南保留著許多與(yu) 中國相似的文化傳(chuan) 統,農(nong) 曆新年即為(wei) 其中之一。與(yu) 中國一樣,越南春節也是家人團聚、祭祖祈福的重要時刻。春節期間,人們(men) 貼對聯、吃粽子、舞龍舞獅、燃放爆竹,這些春節習(xi) 俗呈現出濃厚的傳(chuan) 統文化韻味,既是對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承,也是對民族文化的獨特演繹,表達著人們(men) 對新年的美好祝願。而越南年夜飯更是一場中越傳(chuan) 統交融的文化盛筵,中文元素在餐桌上躍動,美味又吉祥的菜肴中盡顯中文特有的諧音之美和漢語的隱喻智慧。“火鍋”意為(wei) “紅紅火火”,“甜點”象征“甜甜美美”,喝一杯“酒”隱喻“長長久久”,烹一條“魚”寓意“年年有餘(yu) ”,而中文“福”字則如影隨形,傳(chuan) 遞著家庭的團圓和幸福。此外,越南春節還傳(chuan) 承了許多中國傳(chuan) 統習(xi) 俗,如采祿和立幡竿。“采祿”實為(wei) “采綠”,在越南語中“綠”與(yu) “祿”諧音,以“綠”喻“祿”之意;幡竿上懸掛的菠蘿葉、陶馨、彩旗等飾物也皆是辟邪降福的漢語隱喻。立足中越兩(liang) 國人民這些共同的文化財富,深化中文教育,有利於(yu) 促進中越文明交流互鑒在共情中升華,增進中越人民情感。
中越文明交流互鑒,既要重視“漢文化南下越南”的影響,也要關(guan) 注“越南文化北上”的交流,這種良性互動為(wei) 中越文明發展注入新的內(nei) 涵。據記載,越南在農(nong) 作物、建築技術、兵器等領域都對漢文明有深遠影響,並延續至今。例如參建明初北京城的建築家阮安,帶入火器製造術的火藥奇才黎澄,以及成語“薏苡之謗”中的“薏苡”,以及龍眼、荔枝、香蕉、南安稻等農(nong) 作物,都是中越文明交流的見證。深化中文教育,講好中越文明友好交流的故事,有利於(yu) 構建中越文明雙向交流路徑,形成中越文明共榮共生的美好局麵。
深化中文教育對於(yu) 加深中外關(guan) 係、促進中外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義(yi) 。中越有著深厚的傳(chuan) 統友誼,是誌同道合、命運與(yu) 共的友好鄰邦。一方麵,中越友好交流的豐(feng) 富資源可為(wei) 深化越南中文教育提供不竭的好素材好故事;另一方麵,中文教育通過立體(ti) 化的中文服務、形態豐(feng) 富的中文教育產(chan) 品,特別是備受青少年喜愛的數字中文產(chan) 品和中文國潮產(chan) 品,激活中越文化,引發中越人民情感共鳴,促進中越價(jia) 值同頻共振,進而推動新時代中越關(guan) 係不斷邁上新台階。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