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郊區打造“開心農場”(台灣新農人紮根大陸⑨)
早上6點起床,坐地鐵去離家30公裏的公司上班,下午回到北京海澱郊區,在大棚裏悉心培育水果和蔬菜,傍晚采摘並打包發貨——這是來自台灣的“斜杠青年”餘(yu) 岱霖的日常。
從(cong) 小生長在台北都市,餘(yu) 岱霖沒有農(nong) 村生活經驗,卻一直對田園有著朦朧的向往。她所學專(zhuan) 業(ye) 是餐飲管理,專(zhuan) 攻西點烘焙,曾在台北五星級飯店做點心,如果故事一路發展下去,她也許會(hui) 和烘焙同行結婚,每天討論餐飲話題,再在台灣開一家咖啡店或者麵包店。
“我的生活好像不應該是這樣。”餘(yu) 岱霖告訴記者,她很喜歡和人溝通交友,點心師工作強度大,島內(nei) 發展空間也有限,這讓她萌生轉換跑道的念頭。2009年,餘(yu) 岱霖來大陸遊玩,遇到在央企工作的朋友,聽對方講起多姿多彩的生活、大陸的各種機遇,她心生向往,便來到北京,進入金融壽險行業(ye) 。
2015年,餘(yu) 岱霖成了北京媳婦。兒(er) 子出生後,每到冬天草莓季,餘(yu) 岱霖會(hui) 帶著他四處采摘。為(wei) 了讓家人方便品嚐放心美味的草莓,也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田園夢想,餘(yu) 岱霖從(cong) 零開始,工作之餘(yu) 學起了大棚種植。
從(cong) 北京昌平8個(ge) 大棚同時鋪開的艱辛摸索,到轉戰海澱郊區繼續鑽研,嚐試草莓種植約7年的餘(yu) 岱霖,“每年都麵臨(lin) 意想不到的新挑戰”,但終於(yu) 可以自豪地說一句,“技術上已經沒問題了”。
多年間,每當有草莓博覽會(hui) 、展銷會(hui) ,餘(yu) 岱霖便積極向兩(liang) 岸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取經。她向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的朋友請教種植經驗,也曾前往台北內(nei) 湖參觀草莓園。在那裏,她還遇到過和台灣人結婚並留在當地種草莓的四川妹子。
北方的大棚技術、北京的主銷良種、台灣的酵素種植,在餘(yu) 岱霖的草莓園內(nei) “強強聯合”。“大陸的種植技術十分高端,草莓可以長得很漂亮。”餘(yu) 岱霖說,草莓種植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台灣草莓種植品種多為(wei) “甜查理”“豐(feng) 香”等,她主要種植的品種,除了北京市麵上常見的“紅顏”,還有相對小眾(zhong) 的“聖誕紅”以及清新淡雅的白草莓品種“白雪公主”。種植條件不同,草莓的風味也大有差別。
令餘(yu) 岱霖引以為(wei) 傲的是,她的草莓園不施化肥農(nong) 藥,采用古法農(nong) 作和生物防治的方式,保證草莓的安全品質。而草莓讓人念念不忘的香氣和口感,則來自餘(yu) 岱霖親(qin) 手調製的“法寶”——有著琥珀色澤、淡淡酒香的酵素肥料。“我向台灣專(zhuan) 家學習(xi) 自製酵素有機肥,主要采用天然的蔬菜和水果發酵,用水稀釋後進行滴灌,從(cong) 而改善土壤,讓草莓可以更好地吸收營養(yang) ,呈現獨特風味。”她說。
餘(yu) 岱霖的草莓園名為(wei) “田BULA”,這是她兒(er) 子的小名,諧音正是台灣小吃“甜不辣”。比起先前在昌平種植的規模,這處草莓園不算大,卻讓人備感溫馨。緊鄰馬路的紅磚外牆上,粉黃綠三色海報透著童趣,上麵“來自台灣的好味道”的文字說明,會(hui) 讓路過的人忍不住好奇這段兩(liang) 岸情緣。
“現在我的家就在草莓園附近,先生在‘京西稻’從(cong) 事網絡管理,我每次路過那片稻田,都會(hui) 拍幾張照片留念,回家慢慢欣賞。”餘(yu) 岱霖說,草莓園鄰近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她有時躺在大棚裏的椅子上曬太陽,會(hui) 見到成群候鳥從(cong) 大棚頂部掠過。因為(wei) 餘(yu) 岱霖經常把草莓丟(diu) 到大棚外空地上喂鳥,“現在附近大大小小的鳥,都知道冬天會(hui) 有草莓吃。”餘(yu) 岱霖說,感受時序更迭、萬(wan) 物生長,讓她覺得愜意富足。
每年9月,餘(yu) 岱霖會(hui) 栽下種苗,等草莓開花時,她就開啟預售,按顧客下單順序發貨,有人甚至願意為(wei) 此等待一兩(liang) 個(ge) 月。通過網絡銷售、市集推廣、企業(ye) 團建等渠道,餘(yu) 岱霖種植的精品草莓為(wei) 更多人所知。
到了夏秋季節草莓下市,餘(yu) 岱霖會(hui) 在大棚外的空地上擺個(ge) 移動泳池,或者支攤烤肉,邀請朋友一同玩耍。附近有不少從(cong) 事大棚種植的農(nong) 戶,夏天的玉米、秋天的南瓜、冬天的蘿卜,餘(yu) 岱霖總會(hui) 熱心幫忙在網上推銷。樂(le) 於(yu) 嚐試種植新品種的餘(yu) 岱霖,也在草莓大棚角落裏種下幾樣蔬菜,還會(hui) 把美味跟街坊鄰居分享。
“我現在常常帶著草莓去參加活動,也會(hui) 和兒(er) 子一起做公益。有不少人跟我說,想來草莓園參觀和采摘,再學做一些草莓點心。”餘(yu) 岱霖說,大家一起做點心,或者熬草莓醬帶回去吃,都是很好的形式。“這樣很有氛圍,就是台灣‘開心農(nong) 場’的概念。”
目前,餘(yu) 岱霖推出了草莓果醬和草莓蛋糕私人訂製。“將來,我想結合西點烘焙,做出更多草莓製品,和更多人分享甜蜜滋味。”餘(yu) 岱霖說。(本報記者 張 盼文/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