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一線生花”的詩性交融,共繪中華刺繡文化華章

發布時間:2024-01-11 11:17:00來源: 中國藝術報

  作者:朱賀琴

  由中國民族博物館主辦、中國婦女兒(er) 童博物館承辦,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hui) 刺繡藝術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提供學術支持的“中國民族刺繡展”即日起至1月21日在中國婦女兒(er) 童博物館展出。作為(wei) 集中展示中國各民族刺繡的首次專(zhuan) 展,本次展覽共展陳刺繡作品200件套,薈萃8大地方名繡,重點介紹了分布在祖國東(dong) 西南北中各地區12個(ge) 民族的代表性繡品,分類介紹了20類生活繡品。展覽從(cong) 時間軸、空間軸、民族文化軸三個(ge) 維度,分為(wei) “根深花繁”的中華繡藝、“百花齊放”的民族刺繡、“錦上添花”的生活繡品三個(ge) 單元,立體(ti) 呈現了中華刺繡文化的詩性空間。在300個(ge) 繡片地貼的導引下,沿著先秦繡龍、漢晉繡佛、唐宋繡畫、明清名繡、近現代民繡的中華刺繡文化發展足跡,參觀者很容易融入到中華刺繡盛彩花園的詩意氛圍中。

  本次展覽有諸多亮點,尤其是各民族刺繡文化在中華刺繡文化中的詩性交融,頗具啟示意義(yi) 。展覽以紮實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開闊的文化視野,用“一詩一物”的展覽模式,從(cong) 詩詞到刺繡、從(cong) 裝點生活的日用品到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展現了中華刺繡文化在“一線生花”中生長出的詩性氣質、詩情畫意、詩性智慧與(yu) 詩性認同。

  首先,在中華繡藝發展史中突顯詩性想象的創造力。從(cong) 《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注疏:“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shu) 正義(yi) 》注:“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到近現代學者們(men) 對“花”與(yu) “華”,“華胥”與(yu) 花絮,“包羲”與(yu) 花種等音義(yi) 相近的討論可知,中華刺繡文化在形成之初,便以充滿詩性的想象力,按“華”的族群起源,將冕服采章視為(wei) 華夏大一統形象的表征。秦漢之際,華夏首領服飾上“十二章紋”的象形符號,確立了“黼黻紋章源彰身,華夏文明始垂裳”的中華刺繡史起點。隨著象征華夏正統“十二章紋”章服製度在遼、金、元、清的延續傳(chuan) 承,中國的大一統形象也由服飾上的“黼黻紋章”得以彰顯和強化。無論是繡挑剪貼的刺繡技藝,還是穿針乞巧的刺繡習(xi) 俗,在中華繡藝發展史中,富有詩性的創造想象從(cong) 未缺席。隨著漢晉“木土衣綺繡”“黼繡帷幄”的繡藝風靡,唐宋繡畫針法的創新,明清官營、民營織繡機構規模的壯大,刺繡已從(cong) 最初彰顯身份、點綴衣飾的附屬,漸具獨立的審美特性,而繡中有畫、畫中有景、景中有情的豐(feng) 富意蘊,又使飽含詩意的繡品在不斷創新發展中,呈現出多變的構圖與(yu) 造型。如元代金繡臥鹿團窠紋弓囊上,按照相似律的詩性聯想,似乎弓囊上模仿栩栩如生的臥鹿具有吸引獵物入圍的魔力一般,引人遐想聯翩。

  其二,在名繡與(yu) 民繡的纖毫畢現中呈現詩性變形的結構美與(yu) 詩情滿溢的認同美。為(wei) 了讓參觀者從(cong) 繡線針法變換、繡紋圖案構形、繡底色彩選擇等方麵感受中華刺繡文化的藝術魅力,真正在雅俗共賞中體(ti) 味到繡品的詩性氣質。布展者采用實物與(yu) 局部放大圖片相結合的展陳策略,用細節揭曉“一線生花”的詩性秘密。如出土於(yu) 青海西寧的宋代西番繡鞋,用紅黃兩(liang) 色毛線在鞋麵兩(liang) 側(ce) 以拉鎖繡的手法繪製出6朵變形花卉,張揚的花瓣以熱烈盛開的姿態釋放著勃勃生機。同樣在貴州鎮遠縣苗族繡花腰帶上,展翅立正並咧嘴唱歌的蝴蝶,乘風破浪的載人大鳥等,也以富有想象力的變形構圖,描繪出人民心中美好的生活圖景。而以針代筆,以線繡畫,能在詩情畫意中體(ti) 現“繪繡巧借色,精雅極天工”的詩意境界,當屬顧繡。展廳內(nei) 顧繡精品“衙齋聽竹圖”,不僅(jin) 用絲(si) 線把墨色的氤氳幻化演繹得精彩絕倫(lun) ,而且把筆端的濃淡枯濕,也表達得淋漓盡致,尤其是繡麵上“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的詩句,更是把愛家、愛民、愛國的情感認同鋪滿繡卷。

  其三,由繡畫敘事激發出詩性倫(lun) 理的至善情懷。鑒賞者對刺繡紋飾的符號相、形式相與(yu) 寓意相的綜合體(ti) 驗構成繡品接受的完整環節。繡畫敘事圍繞著人物表情動作的刻畫,更易突顯行為(wei) 動因中的倫(lun) 理德行。如潮繡的“開秧門”,讓一場簡單的插秧農(nong) 事活動在秧田、青鬆、旌旗、飛禽、廟宇的環繞下變得莊嚴(yan) 神聖。插秧者嫻熟的動作、愉悅的表情、對豐(feng) 收年糧滿倉(cang) 的企盼,都指向其內(nei) 民生與(yu) 民樂(le) 中“倉(cang) 廩實,天下安”大善至德的審美意蘊。同樣,展廳內(nei) 清代福建佘族刺繡馬褂中跨馬離家、建功立業(ye) 、才子佳人、功成名就的流暢敘事,與(yu) 其說道出了井然有序的生活理想,不如說是在對待生活的虔敬態度中,按照詩性倫(lun) 理的要求把德行感官化、具體(ti) 化、形象化。

  其四,以詩性交融中的共有之“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中華各族兒(er) 女以最熱烈的情感,用一線把自然界中不同種類的花全部轉化成針下的百變“繡花”,而共用一線的花樣,也將“梅朵”“其其格”“古麗(li) ”等各民族關(guan) 於(yu) “花”的不同稱謂,在想象中達成刺繡文化的詩性交融。因而展廳裏,分絲(si) 賦彩、批針暈染、形真色麗(li) 、藝精工巧的各類花卉繡品令人目不暇接。僅(jin) 是一件普通的水族馬尾繡背帶,其中“一花生萬(wan) 物”的圖案便形象揭示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多元一體(ti) 形態,而花蕊中心的榴花造型又強調著交往交流交融對萬(wan) 物生長的重要意義(yi) 。總之,展覽不僅(jin) 強調繡花技藝、繡花習(xi) 俗、名繡風貌、民繡風情,突出繡品地域性、民族性的各美其美,而且按不同分類,讓各地區、各民族繡品在一個(ge) 類型中群芳競豔,美美與(yu) 共,突顯中華刺繡文化在詩性交融中生成的共同體(ti) 意識。

  如果說“樂(le) 者,德之華也”,那麽(me) 中華刺繡便是凝固在針尖的樂(le) 章,其在展現華夏兒(er) 女“以德為(wei) 先”詩性特質的同時,也把作為(wei) 原型意象的“花”深深鐫刻在人們(men) 的集體(ti) 意識深處,成為(wei) 中華民族形象的獨特標識。而在中華刺繡文化的詩性特色中,其內(nei) 詩性想象、詩性倫(lun) 理、詩性認同間的詩性交融,又為(wei) 這一獨特標識增添了矚目華彩。其實,中國“繡”與(yu) “詩”的關(guan) 係密切,曆朝曆代的文人墨客對於(yu) 女紅刺繡的精彩技藝、繡女繡娘的細膩情思、民間繡者的辛苦幽怨都有豐(feng) 富的文學創作,可謂是有刺繡處,便有錦繡詩篇。當然展覽最核心的還是“一線”,作為(wei)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部副主任賀琛更是一語道破展陳用意:展覽取名“一線生花”就是想告訴大家,這裏的“一線”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主線,隻有“一線”才能生“花”,隻有“一線”才能繡製出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盛世華章”。的確,沒有“一線”,也就沒有中華刺繡之花的灼灼盛放。

  (作者係新疆大學教授、博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